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从黄庭坚诗论谈松尾芭蕉对中国汉诗的受容
2019-07-12河南大学文学院475000
蔡 旭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0)
一、松尾芭蕉在时代影响下对汉诗的学习
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江户时代在日本汉诗蔚然成风,宫廷贵族至学者文人皆习汉诗,于是日本汉诗及其诞生后衍生出俳谐逐渐成为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浸润使得松尾芭蕉具有对汉诗、汉学的文化接受过程,对其影响大的中国诗人莫过于李白、杜甫、苏轼等,有如芭蕉在《茅舎ノ感》中所写“芭蕉野分して盥に雨を聞夜哉”即是对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借鉴,这种受汉学熏陶的个体体验是芭蕉创作的源头。
芭蕉个人的生命历程也对他后来所倡导的“蕉风”有推动作用。芭蕉于1644年出生于伊贺上野赤坂町一个下级武士家庭,二十三岁时赴京都投入季吟门下学习俳谐和古典文学,到江户开始隐居授徒,将俳号起名为“芭蕉”。后期芭蕉将松永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音的自由奔放熔铸于一炉,使徘句升华为严肃的、追求诗的意境美的文学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芭蕉将贵族阶级附庸于风雅玩物的俳谐作品进行改良,扭转了谈林俳谐过于追求形式的新奇和内容滑稽而缺少艺术性的倾向,进行了著名的蕉风改革运动。他从汉文学中汲取营养,借助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理念和表现形式,将原本以滑稽、卑俗为主旨的俳谐改造成可以和正统的、古典的汉诗相媲美的诗文学。
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松尾芭蕉对汉诗多种表现形式的化用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芭蕉俳句在意象选用、意境、修辞手法上的运用等多方面与中国古典诗歌存在相通之处,从黄庭坚的诗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角度入手,可以分析出芭蕉点化汉诗的方式,从而能够说明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的渊源关系。
黄庭坚长于点化锻造,下语奇警,开创江西诗派,以“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为江西派诗歌的一大特征。诗论明确提出了规摹古人的主张,强调学习模仿和借鉴以创新。芭蕉在俳句中通过对汉诗典籍的点化,将典故隐于语句之中,使语意更深远。“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两方面正体现出芭蕉接受和化解中国古典诗文的特点。
点铁成金。观点见于其《答洪驹父书三首》:“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指出洪驹父用自创语缺少典故和深度,用杜甫韩愈为例说明用字要有根据。所以黄庭坚所认为的“点铁成金”要在古人作品语言的基础上,加以点化,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新的语言。
这在松尾芭蕉的俳谐中有所体现。如意象的直接化用:“行春や鳥啼き魚の目は涙”(翻译为“春将归,鸟啼鱼落泪”),化用了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也有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意象,甚至还能读出李贺“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的诗境。安史之乱后杜甫国破家亡的忧国之思在芭蕉这首俳句保留了惜春感伤的基调,削弱了鲜明的政治性的指涉。“鱼”“鸟”意象的运用中感伤的情调与中国诗歌传统达成一致,这是“点铁成金”诗论在芭蕉俳句上的体现。
夺胎换骨。首见于释惠洪《冷斋夜话》所载:“‘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黄庭坚认为采取夺胎、换骨法对诗歌精工锤炼,不改变原作的诗意,可以创造出新鲜工整的语词使之更为精彩。
松尾芭蕉在《奥州小路》中写道:“月日は百代の過客にして、行きかふ年も又旅人也”(翻译为“日月为百代之过客,行年之旅人”)引用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句作,基于李白原句意义之上将“光阴”点化为“日月”,通过“换骨式”的方法跨越时间与空间之界将李白的豪气洒脱之意化用于俳句中。
松尾芭蕉能够以意入诗,将汉诗的精髓摹仿极致,无论是意象的化用还是意境的融合,都达到了圆融成熟的地步。源于汉诗又有着“日式印记”,松尾芭蕉为俳句开辟了崭新的格局。这种对汉诗恰切的妙用,体现出芭蕉对汉诗的理解与受容。
三、黄庭坚与松尾芭蕉不同的文人观
从黄庭坚的诗论用以阐释松尾芭蕉对汉诗的学习具有合理性。芭蕉之前的俳谐大多是以滑稽低俗为旨,仅将汉诗中的一两句入诗加上季语,临摹形式,没有得到汉诗的精髓。而松尾芭蕉的俳句一洗前人旧制,将汉诗中真正的诗境与创作技巧融入其中,化俗为雅,将滑稽之作引领向正统文学,带来俳句的崭新的局面。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方法论正是一样向初学诗者展示门径的工具,从古人典章旧籍中汲取营养,让诗中字句典故皆有来处,是一种向古人师法的创作论。于松尾芭蕉而言,他的俳句中所展现的与汉诗的相通性正是黄庭坚所说极佳的点化。
透视黄庭坚与松尾芭蕉的对照也可以一窥中日文人不同的文人创作观与时代风貌。唐代以后,中国文学观的伦理性和政治性不断地得到强化,在儒家文化浸润的背景之下,文人倾向于“诗言志”的文学诉求。而日本平安时代后产生了“物哀”“空寂”文学观使得日本的文学家自古以来更偏向写作摒弃社会现实,只谈个人感受的作品。因而芭蕉俳句中表现出超越时空和现实的情怀,一方面受中国文化影响下俳句中带有汉诗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又深深浸润着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俳谐家个性的生命体验。
综上所述,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虽是教人作诗的门径,但它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条艺术规律,因此在对于松尾芭蕉俳句艺术特色的分析上呈现出更广阔的比较视野。通过本文多角度剖析芭蕉俳句与中国诗歌的相互联系,从黄庭坚诗论入手阐释芭蕉俳句汉诗点化的解读,可以让日本古典诗歌之远景拉近到中国古典诗文的对比中,得见松尾芭蕉对日本文学史上开辟“蕉风”的里程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