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普兰音乐审美原理领略民族室内乐之美
——以《送我一枝玫瑰花》为例

2019-07-12吴双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100875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室内乐器乐乐曲

吴双同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 100875)

一、变迁中的民族器乐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时期令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齐国韶乐到汉魏时代的鼓吹乐,从隋唐宫廷的燕乐到南宋勾栏瓦肆的细乐,再到近代的吹打乐、丝竹乐等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民族器乐和不胜枚举的音乐作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审美感受。

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历了沧桑巨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具体而言,传统器乐作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更多地讲求意境,而现代音乐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手段则更加注重表现人的心理与情感。从宏观上看,通俗音乐在音乐市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年轻人最为喜爱的当属流行歌曲、爵士乐以及摇滚乐,而人民大众的主要音乐参与形式则为卡拉OK、广场音乐以及各类演唱会1。

从“传统写意”到“现代写情”的转变加上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外来音乐的冲击,使得传统器乐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当下的审美需求,民族器乐逐渐成为民乐工作者和极少数民乐爱好者的音乐。在此背景下,自上世纪末至今,为满足人们由于社会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新的审美需要,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领域逐渐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其中较为突出的当属“民族室内乐”的蓬勃发展。

二、室内乐与民族室内乐

“室内乐”一词本属外来词,其英文为Chamber Music,直译就是“在房间里演奏的音乐”的意思。从来源上看,其最初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贵族在客厅里设宴演出以及平日家庭成员合奏,规模小至两三人,最多不过十几个人,是只有当时的王公贵族才能看到的一种音乐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室内乐一词逐渐脱离了其字面含义,成为“小型合奏”的代名词。

“民族室内乐”则是民族乐与室内乐的有机组合,即以民族乐器为主演奏的小型器乐合奏曲2。当下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民族室内乐是由西方室内乐发展延伸出来后,与我国本土音乐结合的产物,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早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华夏先民们便在庆典、祭祀等活动中使用音乐,以祈求神灵(祖先)的庇护。并且早在周代,我国就出现了“房中乐”的形式,这一形式被视为小型民族器乐合奏的雏形3。

近年来,伴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许多西洋乐器传入我国,中国民族室内乐的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在众多音乐家的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室内乐”无论是在创作领域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没有拘泥于传统,作曲家和演奏家在满足人们当下审美情趣的同时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与表现手法,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各类民族室内乐组合及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印象演奏家小组”便是其中的代表。其作品旋律优美,仿佛是老友之间的促膝交谈,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三、《送我一枝玫瑰花》美学赏析

作曲家科普兰曾把音乐欣赏分为3个阶段:“一是感官层面,即纯粹地让音乐刺激自己的各种感觉;二是表达层面,即揣测乐曲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情感或事件;三是音乐层面,即在感受音乐的声音和情感的同时,进一步关注音符组合的方式,有意识地聆听乐曲的发展脉络。”4

笔者在这里之所以选取《送我一枝玫瑰花》作为当代民族室内乐作品的代表进行赏析,并不是因为该作品本身的构思如何精妙,也不是因为其创作手法如何出奇,而是因为该乐曲在包含着传统器乐对意境的追求的同时,又蕴含着现代音乐对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情感的侧重。这首根据同名新疆民歌改编而成的民族室内乐曲目通过奔放热情的旋律和复杂多变的节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欢快、激动的情绪。这一点在当下区别于传统民族器乐“大型化”“交响化”的现代民族室内乐作品中具有普遍性。

依据科普兰音乐审美原理,首先我们要在感官层面对音乐产生兴趣。这首情感炽烈的新疆传统情歌采用七声音阶的调式进行抒情,为充分体现每个乐器的音色与个性,《送我一枝玫瑰花》中织体运用较为简单,和声也很少。但是四种不同的乐器如四只颜色各异的画笔,时而单线勾勒,时而四笔交织,整部作品也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经历了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即因兴趣而聆听,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之后,听众便可以进一步提升音乐审美的层次,有意识地对音乐进行欣赏,并由此激发想象,揣测乐曲传递出的内容。《送我一枝玫瑰花》开头轻快悠扬,仿佛呈现给听众一幅徐徐展开的美妙画卷,又好似在缓缓叙说着主人公内心的低语;中间则时而低沉,时而高扬,那刚柔相济的音符在演奏者手中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们在每一位聆听者的耳边跳跃,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随的真实故事。故事中有机缘巧合的相遇,有曲曲折折的相处,有耳鬓厮磨的甜蜜,当然,也暗含着主人公心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听者的心情更是随之起伏。乐曲最后以维吾尔族典型的节奏特征做结,那激昂的旋律既为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又留给听者无限的遐想。

当欣赏者进入音乐欣赏的第三个阶段,开始关注音符组合的方式,有意识地梳理乐曲发展脉络时会发现,从表面上看《送我一枝玫瑰花》各部分连接并不紧密,多变的手法和诸多转折使乐曲的整体结构显得较为松散。但仔细分析就会明白,该乐曲实际上是以五种不同的手法将歌曲旋律变奏重复五次后使乐曲一气呵成,各部分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效果。具体而言,从第一遍以轻巧的分弹手法为曲目进行铺垫到第二遍以长轮演奏彰显主题旋律,再到第三遍铿锵有力的中低音和第四遍低沉浑厚的长音进行直接抒情,第五遍则重申主题,并通过插入模拟新疆手鼓的音乐声,以极具民族特色的形式将乐曲和情感推向最高潮。

四、民族室内乐的问题改进与未来发展

在民族室内乐组合的问题改进方面,参考中外其他室内乐组织及听众日常审美习惯,笔者认为当前以“中国印象演奏家小组”为代表的民族室内乐组合有些过于依赖弹拨乐器,演奏形式也比较单调,这样或许会影响音乐表达效果的丰富性。可适当增加乐器种类,将钢琴等键盘乐器,二胡、板胡等胡琴类乐器或手鼓等打击乐器加入演奏之中,增强音响多样性和层次感;并且可在现有本土文化元素与传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艺术形式,如现代科技气息浓郁的电子合成音乐,或说唱、舞蹈等等,开创新的风格,拓展听众范围。

与此同时,室内乐组合也可以组织相对专业性的采风活动,尝试创作新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音乐,增强各年龄阶段观众的认同感。此外,除参加音乐节、专场音乐会等活动之外,室内乐组合可以积极拓展室内乐教学领域,使室内乐走进群众,走进学校,为社会人士提供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室内乐实践体验,在将自身艺术专业化的同时做好传承与发展的工作。

对于其未来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当下我国的民族室内乐组合保持小型器乐组合的形式,继续立足人民群众,打破传统器乐在创作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束缚,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主题,以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来创作和表现音乐,使民族器乐作品在具备“国乐”民族风格的同时吸纳立体和声结构的音响效果,将传统音乐文化与时代风尚紧密结合,真正反映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喜怒哀乐,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便可以赢得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大众的喜爱。

注释:

1.陈劲峰.变迁中的民族器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04):108-110,P108.

2.王寒.我国民族室内乐的教学现状及发展方向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1):193-195,P193.

3.刘畅.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宏观思考[J].戏剧之家,2016(19):78-79,P78.

4.蒋巧,刘子殷.论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理[J].艺海,2013(07):49-50,P49.

猜你喜欢

室内乐器乐乐曲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学院举办第四届国际室内乐音乐节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室内乐比赛初赛圆满结束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