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电影类型化思考

2019-07-12刘聪聪吉林大学文学院130012

大众文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喜剧片科幻片类型化

刘聪聪 (吉林大学 文学院 130012)

在中国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艺术电影或者说是作者电影始终是电影导演们的心头所爱,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当代电影也开始朝着类型化进军。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向产业化的蜕变。而应对好莱坞超级大片的冲击中更是加速了类型电影的发展,类型电影成为了发展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

一、国产类型电影的演变历程及其现状

以2002年上映的《英雄》为起点,中国电影依靠传统的香港武侠片、动作片开启了华语电影的大片时代,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开端。但是在类型化的深入探索中,以2016年为临界点,之后传统的香港武侠电影尽显颓势,大批港台影视人掀起新的“北上”热潮。与此相反,国产大陆主流电影则在类型化的探索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2017年度,从年中开始,霸占年度电影总票房排行榜第一的战争动作片《战狼2》上映,直至最终下映共获得全球票房56.79亿。之后一大批口碑、票房兼具的国产类型电影如喜剧奇幻片《羞羞的铁拳》、爱情喜剧片《前任3》、动作喜剧片《功夫瑜伽》登上了院线。同样,2018年,以战争动作片《红海行动》为标志,国产类型电影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融合中国本土特色,类型上呈现出杂糅特征的一系列喜剧电影如《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无名之辈》等进入了观众的视线,并且在票房和口碑上赢得了双丰收。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发展,以及主打喜剧杂糅多种元素的跨类型电影形成了国语类型电影的当前格局。

二、国产电影类型化的特征

1.继承好莱坞传统,类型杂糅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有效范式

所谓杂糅指的是一部电影中包含了一种以上的类型元素。对于电影来说,类型的杂糅其实从新好莱坞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派拉蒙公司于1996年开始上映的《碟中谍》系列便是动作类型、冒险类型和惊悚类型的“混合体”。而在中国,十多年的票房角逐中也早证明单一的电影类型并不能够大量的聚集观众,赢得青睐,于是杂糅、跨类型自然而然的取代了单一类型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

(1)主旋律杂糅商业电影破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

主旋律电影指的是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战争题材和贴近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影片。它其实在中国战争期间就已经存在,但是严格意义上讲,“主旋律”的发展方向是在1987年由当时的广电部电影局局长滕进贤提出,1989年的《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但是,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因为其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宣传性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同质性而口碑不佳,即使在院线上映的主旋律电影也因为带着“主旋律”的印记而无人问津。这种状况完全被打破是从2017年7月上映的战争动作片《战狼2》开始。作为主旋律商业电影,稳坐全年票房第一的《战狼2》集战争类型、动作类型于一体,老腊肉混搭小鲜肉,表现了个人主义的英雄情怀,实现了主旋律同市场的完美融合。

(2)主打喜剧元素混搭多元元素创票房奇迹

自从1996年开始引进好莱坞超级大片后,华语片一直处于在尴尬中求生存的局面。为了应对好莱坞超级大片的冲击,华语电影导演们纷纷转型商业电影竞相拍摄超级大片,但是直到2010年左右,华语片电影票房依然让人不忍直视。以21世纪为起点,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华语电影票房平均维持在2-3亿的一个水平。即使是摘得十年票房桂冠的《唐山大地震》票房也难以逾7亿。而在2012年,徐峥执导的《泰囧》打破了国产电影票房难过十亿大关的尴尬局面。此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认识到在资金和技术达不到的情况下,与好莱坞在超级大片上一决雌雄似乎并不是个好的思路,喜剧电影或许会是拯救国产电影的一剂良药。以徐峥的“囧”系列为起点,不管是陈思成“探案”系列,还是开心麻花于2015年在电影上的“点笑成金”,这些均是巧用喜剧因素迎战好莱坞超级大片继而创造出国产电影的票房奇迹。于是,众电影导演开始在各种题材中加入喜剧元素,观众们在银幕上观赏到了越来越多的类型杂糅的喜剧电影。以2018年上映的华语片为例,喜剧、悬疑、动作杂糅的《唐人街探案2》,喜剧、悬疑、荒诞杂糅的《一出好戏》,即使是标榜“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重生”的《我不是药神》也没有缺少喜剧元素的存在。

2.融合中国本土,奇幻、魔幻电影构成中国类型电影新特色

截至2019年,科幻片在中国类型电影中一直是缺失的存在。面对科幻片缺失的尴尬,以仙侠、玄幻小说为基础,中国电影产生了一个独有的类型:奇幻、魔幻电影。奇幻与科幻片最大的不同便在于“科”上面,科幻片以“科学”为前提,基于科学,把一个想法逐渐地合理化,再增加一些新的技术去辅助,把这件事情从不可能变成可能,好莱坞在早些年间的科幻片如今有些已经变成了事实。而奇幻、魔幻电影则是一种无根据的再造的幻想,“这类电影故事上极具假定性和虚构性,能够满足当下年轻一代观众对于拟像环境的依赖感与“想象力消费”。同 时,“幻想类电影” 还是一把鉴定本民族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程度的标尺”。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基于神话小说《西游记》进行的各种改编如《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女儿国》等等便可见奇幻、魔幻电影在中国电影类型中所占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纵观全世界的类型电影,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最大的票房,也就是得到最大化的实际观众。而类型的单一注定无法聚合大量观影者,在某种程度上讲类型的杂糅其实丰满了电影的题材,塑造了电影的多元化,观众能够在多种类型的张力下产生最大的“观影期待”,从而创造票房,实现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三、类型化中存在的问题

1.喜剧电影扎堆

从2012年开始,一部又一部的喜剧片票房佳绩连连,2018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前十中国产电影电影占五部,四部都是喜剧电影。并且在获得票房的同时口碑上也没有扑街。众电影导演们对于拍摄喜剧片的热衷,以及放映公司对喜剧片排片量过高直接压缩了其他类型的电影的排片量,这些造成了整体上类型的不健全。同时喜剧电影过多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由宁浩执导,黄渤、沈腾两位喜剧大将主演的《疯狂的外星人》在获得笑声的同时也被网友诟病“笑过之后就忘了,没有深刻的情节”,而周星驰执导的《新喜剧之王》在上映之后的第二天上座率骤降60%,口碑呈现出两极分化局面。其实对喜剧电影的质疑《疯狂的外星人》不是起点,2018年陈思诚执导的《唐人街探案2》在上映之后被小部分网友质疑“为了笑而笑”。这些都标示着华语片喜剧电影扎堆、其他类型缺乏以及喜剧片扎堆后出现的在影片深层含义上的问题。当一部电影只剩了“笑”不免显得这个电影类型的”可悲“。为此国产电影导演必须端正“票房第一”的观念,同时发展电影类型多元化。

2.科幻片的缺失

笔者在2018年九月份的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参加了一个名为“蓝星球”的科幻与电影高峰论坛,这是一个专门为思考科幻片的制作所进行的论坛,同时也是在中国的首届论坛。与会之人不乏业界大佬,从编剧、导演,新生代科幻小说作家再到制片方均有参会。此次论坛上笔者深入体会到了国产科幻片的难产。以2018年内地上映的电影为例,好莱坞上映的35部电影中广为人们所熟知的科幻片便有《毒液》、《蚁人2》、《复仇者联盟3》、《碟中谍6》、《头号玩家》、《海王》,科幻片比重超50%,于此相反,中国的类型电影,喜剧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18年内地电影总排行榜前十中国产喜剧片便占了四个席位。在这些电影的掩盖下,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电影在类型化中的不健全或者说中国导演对类型的偏颇。

面对科幻片依然缺乏的状况,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流浪地球》之前为什么中国难以产出一部能够在院线上映并且广为熟知的科幻片?细究这个问题,很大的一个原因其实是不敢拍。原因一个就是长久以来难以打破技术和资金的壁垒。科幻片讲究强烈的视觉效果、震撼人心的特效,这些动辄需要数十亿资金。然而在中国科幻片屡战屡败的状况下,无人敢做“第一个勇吃螃蟹的投资方、制片方”,结果资金没有到位,导演找不来优秀的后期制作团队,只能用所谓的“五毛钱”特效来撑大场面,其结果便是上映之后票房口碑的双惨败,甚至因此会影响到观众对导演或者演职人员个人业务能力的抨击。直至形成一个死循环。当然,不能否认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有太多的“导演”为了利益而使用各种方法像抠图等来制造出一部所谓的科幻片,这些导演败坏了科幻片的名声,从而变成了观众只要知道有导演要拍科幻片便会全面唱衰,于是导演更不敢拍!

在这种状况下,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上映。截止3月4号,《流浪地球》共获得累计票房“45.24”亿元。在票房创佳的同时也被网友评论是“中国科幻的希望”。从开拍到结束,《流浪地球》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四年打磨,“呈现了中国电影截至目前为止最高的特效水准——2000多个特效镜头,1万个道具、最初诞生于3000张概念图,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相当于15个足球场”。虽然仍有许多网友称“《流浪地球》与《三体》之间差了不止一百个《星际穿越》”,但是以目前的成绩来说《流浪地球》确实称得上是“中国硬科幻的新篇章”。它目前的成功是郭帆对“科幻片不行”这个长久以来的观念的有力挑战,以此为基础,它实现了真正一流水准的中国科幻电影从0到1的迈进。而我们期待着中国科幻片硬核时代的到来。

四、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电影的类型化是电影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范式,是好莱坞电影的制胜法典,更是国际商业电影市场的通用语言。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而在谈及当代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的在未来的发展时,我们同样需要秉承这个方针。

一是继续对主旋律电影进行创新改革,推进主旋律电影同商业市场的融合。其次依然用喜剧元素混搭其他元素,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形式纵然千变万化,然而内容上从始至终只有“直击人心”这一个目的。即使认识到喜剧片是创造票房的“法宝”,制作大量喜剧片也应该以“内容为王”,如果只是“为了笑而笑”,国产电影的发展定会不进反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2019年是“中国科幻片”的元年,《流浪地球》的成功只是一个开篇,这个开篇会给之后的华语电影导演们一个好的先例。众电影导演们要以自己“匠人之心”去促进科幻片这个电影类型的发展,当然不止是科幻片,对待其他的电影如动画电影也是一样,因为“匠人之心”总会创造奇迹。

五、结语

当代中国电影的类型化不是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横向平移,而是在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进行的改造。数十年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类型化道路的探索告诉我们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电影将会是中国类型电影前进的新方向,而目前内地电影票房总榜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大制作、高水准的好莱坞超级大片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

在中国电影工业迅速发展,技术和资金壁垒被打破的今天,会是当代中国类型电影的黄金期,我们必须抓住机会,从理论、观念和实践全面着手,如此促进中国电影高速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喜剧片科幻片类型化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浅析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新闻形象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办公室的故事》叙事手段的戏剧化分析
《水浇园丁》的镜头韵味与表达趣味解读
中国电影狂欢背后的怪圈和悖论
《恶棍天使》一场草根的梦幻胜利
宁浩的安魂曲与迷魂记——兼及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类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