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上海6所高校年度艺术教育报告分析

2019-07-12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210046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
关键词:信息化艺术课程

鞠 煜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210046)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各个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已初见成效。随着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传播媒介多样化,高校学生接触信息更加自由灵活,加上学校开始注重培养美育精神,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也需要培养艺术审美与情操。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必然性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微信、手机以及电脑等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之一。随着社会逐渐开始注重精神文化培养,公共艺术也备受关注。在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信息化手段息息相关。

第一,信息化手段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新型教学形式。

教育信息化打破时空界限,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重构艺术课堂,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5G的发展下,课堂上甚至可以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代。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师创新艺术教学形式。

第二,信息化手段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网络中有大量的学习资源,老师可以凭借这些资源,生动地教授艺术理论与实践。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扩展视野,培养审美能力。教育信息化不仅能丰富了课堂内容与呈现方式,更能培养老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第三,信息化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更多样的艺术活动形式。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包含相关的艺术课程,还包括校内校外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很多高校开始使用信息化手段,让艺术活动更具交互性、创意性、多样性。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中,上海的教学成果在全国看来是较为出色的,本文通过对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6所高校在2018年的艺术教育年度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其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经费投入以及艺术活动和氛围,了解高校公共艺术发展现状以及艺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复旦大学

2018年积极推进“五维育德工程”,共开设本科生美育课程131门次,选课人数共3958人次。学校艺术教育中心共有在编教师26人,共有四处专用的教学办公场地,可以提供多媒体教学。复旦艺术教育馆整修完毕并投入使用。2018年,复旦大学承办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获得19个单项奖。组织“公共艺术课堂”引进校外高水平演出,“新艺术工坊”整合校内艺术资源,创办原创艺术活动5场。

2.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有7位专职艺术教师,共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24门,外聘教师开设课程4门,选课学生近6000人。每年的教学经费约45万元,并根据实际情况追加经费。东华大学艺术团现有六个团队,共有团员近300名,制定“艺术与我”全年演出和主题活动计划,推出多个专场演出。2016年学校开始建设艺术微课程以及艺术在线课程项目。2018年完成《2016年东华大学易班特色项目——艺术微课程》系列的5门课程全部50集的录制和《中国民族音乐赏析》16集在线课程建设及拍摄制作。

3.同济大学

2018年,同济大学开设民乐合奏、舞蹈表演、美术欣赏、影视欣赏、艺术品鉴等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累计235门,选课人数达6529人。聘用13位校外艺术专家给校内学生上课。学校通过艺术节系列活动、校庆系列工作、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工作,统筹相关学科、学生艺术团、学生社团等单位和组织,着力打造了一批高雅艺术教育阵地。

4.华东师范大学

学校人文艺术类课程保持在80门次左右,艺术类课程每学期近20门次。2018年通识选修的艺术体育系列课程的选课人数为2122人次。通识1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荣誉称号。大学生艺术团共有学生170人左右,艺术类学生社团有1500人左右,校艺术团教师共有教师6人,专项资金111万,艺术团资金56万,学生会美育活动30万,社团建设25万。

5.上海师范大学

2018年艺术类专业限定性选修课开设535门课程,选课学生数量33873人次。学校共有艺术教师280人,其中专职艺术教师238人,兼职42人。学校共有专业剧场3个,座位数近2000个,开展各类艺术活动。2017年举办展览15余场。共有学生艺术社团41个,涉及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门类,覆盖全校学生3000余人。

6.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年开设全校性艺术类通识教育公选课11门,全年覆盖选课学生550人次。大学生艺术团总人数近300人。学校加强新媒体平台工作,开设上外艺术教育公众平台,发送各类推送共75篇,参与各类演出近40场。学校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覆盖校内外师生观众8000余人次。艺术教育中心目前配备3名专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获批工作经费近100万元,并加强与校外艺术教育相关机构的联动与资源整合。

纵观这6所学校,各校对于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关注度较高,但与教育信息化结合程度并不紧密。分析显示,只有两所大学建设在线课程:东华大学16年开始建设微课程,18年完成系列微课和在线课程的制作;华东师范大学1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除此以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了艺术教育公众平台,并定期进行推送。在教育现代化2.0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将新兴技术与艺术课堂相结合,更需要用信息化的思维来看待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艺术教育信息化的互联网思维。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内很多高校未按国家和教育部要求发布“艺术教育年度报告”。目前从可供查询的途径看,未发布的数量很庞大。从2018年上海部分高校发布的艺术教育年度报告来看,目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

1.各校教育资源不平衡

艺术教育资源存在不平衡问题。相对而言,综合性大学,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综合性艺术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理工类大学艺术教育资源则比较单一。师资、课程、费用投入、设施设备、艺术活动都存在着差异。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未形成体系

各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多根据本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开设,尽管课程数量与种类繁多,但并未形成课程体系。在课程种类上,艺术欣赏类课程较多,实践类课程较少而且零散随意。

3.教学硬件不足以支持教学活动和艺术活动

在这6所大学中,设有艺术教育中心承担学校通识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学校达到4所。艺术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如声乐、器乐、美术、舞蹈、影视制作、摄影等都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教学场地,没有配备相关硬件设备,这些实践类教学无法实施。

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信息化程度不高

6所高校中仅2所学校有在线课程,纵观中国大学慕课中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并不多,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各大高校还需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在线课程的建设力度,减缓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但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艺术教育需要更深层次的观念、体制、实践等方面的改善。

四、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1.万物互联促进艺术资源共享,打造信息化艺术课堂

教师在线下授课时可以使用“雨课堂”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化利用艺术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资源搜索、实时互动。高校开展在线课程能够建设信息化艺术课堂,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方面艺术资源共享。这种信息化艺术课堂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不受时空约束进行自主化学习,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帮助。

2.注重建立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信息

公共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但在一部分高校中还未形成一整套的课程体系。第一,高校需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科研与投入,构建一套符合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第二,有的在线课程虽然已经形成体系,具备一定的逻辑性,但教师往往不能及时更新课程。在后期需要学校与教师一起重新制作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第三,需要与社会热点以及新兴技术结合,兼顾传统与现代艺术,结合地方特色,推动跨学科融合,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更具实践性。

3.共享高校内的艺术课程以及活动场地

各个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场地资源可以进行共享,进行优势互补。相邻高校可以节约资源,跨校选修公共课程,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还能提升学习气氛,推动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4.开展新型信息化公共艺术课程与活动,推动艺术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出现了很多教育新现象。不仅出现了微课、直播课、在线课程辅导,还出现了很多与教育相关的应用,让教育空间可以延伸至在线虚拟空间,促使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创新。一些博物馆以及科技馆抓住新兴技术,增加空间互动装置,改善互联网传播方式,承担起公共艺术教育的使命。

高校要抓住互联网给予的机会,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大环境中不断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要主动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艺术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信息化艺术课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