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拓展研究
——以工科院校背景下的美术通识教育为例
2019-07-12燕山大学066000
孙 可 (燕山大学 066000)
通识教育的理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国各高校现已普遍开设不同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而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通识课程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乃至完善人格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工科院校为例,基于学科特性与学生特点,美术通识教育的存在有其独特意义——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气质以及文化素养,还可以作为其本专业学习的补充与发展,进一步拓展其未来的就业方向。
一、工科院校美术通识教育存在问题
固然,美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美术通识课的开展与实施尚且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警示着教育要回归课堂本身,也就是学生本身,工科院校的学生学风严谨、踏实认真,具备特有知觉与独特的思维模式,笔者通过自身教育实践,结合与学生的多方面沟通得到的反馈归纳出下列几点问题,以期在日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改善。
1.教学资源有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美术通识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线上网络课程与线下面授课程。线上网络课程资源一般来源于慕课等平台,知名院校、名师讲解,让学生可以享受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且学生可回放课程内容来巩固学习效果、自行安排上课与考试的时间。而经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网络课程缺乏重视,存在大量的刷课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线上网课多为理论教学,作品赏析与艺术理论为主,缺少实践的必要条件,导致学生兴趣度较低。而线下面授课程又存在课时较少、课程周期较长的问题,且由于教学资源有限,许多院校未能规划专门的工作教室供学生进行美术实践,如此一来,线下课程也多为讲授为主的理论与鉴赏课,这对于美术学科来说是最现实的难题,且经调研,学生对于实际操作、亲自动手尝试的实践类课程是更加欢迎且有很大需求的。
2.教学模式有待更新
美术通识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传统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必然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理论课程尽量让课程内容充实有趣,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鼓励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可施行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课上讨论与汇报、教师指导总结的方式,将线上与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实践课程在技法教授之后,采用写生与临摹的方式,鼓励学生勇敢尝试乃至自主创作;还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采风,走出教室去发现与感受美。
3.教学内容有待调整
现阶段许多高校开设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门类较少、课程内容单一。针对工科院校的学生结构特点,应从两个方面出发:面向非美术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应考虑到其理论基础与造型能力薄弱等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学风严谨、理性思维能力突出的优势;面向美术专业学生开设通识课程则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共同促进。总的来说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设置可操作性强、与工科专业学生有一定契合度的课程内容。
二、工科院校美术通识教育实践拓展
美术通识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美术通识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高校在这一部分的通识课程建设还在不断摸索,基于美术学门类繁多、实际操作需要一定必要客观条件的学科特点,相较于声乐类、器乐类、舞蹈类、体育类,乃至设计类通识课程的建设,有其更为突出的艰巨性。从课程建设方面考虑,在美术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拓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多元化
美术通识课程的整体课程设置应强调多样性,开展不同门类的美术学科通识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选择,有助于全方位培养大学生文艺爱好,如素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漆画、水彩、插画等。并且可以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文化气质,切身体验艺术带来的乐趣。由此而来的场所、材料等教学资源问题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重要因素,力求在有限条件内最大化优化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专业化
据笔者调研,由于美术类通识课程多数以考察而不是考试的方式结课,部分学生选修是为了更容易得到学分,因此课上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美术类通识课程出现流于形式、课程内容较为浅显的现象,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课上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将理论与鉴赏内容“故事化”,如此一来课程的专业性弱化,对于知识的传递必定有所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应倡导课程内容在一定限度上的专业化,现如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愈加多元,正确及专业的引导之于他们来说也愈加重要。此外,针对工科院校的学生特性可以在课堂中带入符合其思维方式的内容,如结构素描,机械、产品及建筑效果图的绘制,色彩原理,绘画材料,艺术心理等,更加契合他们科学性的思维、审美与表达方式,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本身专业方向有一定的关联与启发。
3.课程体系系统化
科学、系统地去规划课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层面宽度的基础上增加深度。以中国画为例,应开设系统化系列课程——中国画史,花鸟、人物、山水画技法,以及书法、篆刻等;以油画为例,考虑课时周期,可分别开设平行课程——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人物等;以插画为例,则可开设进阶级的课程如——插画造型基础(如人物动态、场景速写、色彩原理)、插画材料技法(如水彩技法、油画棒技法、丙烯技法、综合材料技法)、计算机辅助插画(如Photoshop、Illustrator、SAI)等……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系统化地学习一整个美术门类的知识原理与技能技法,深入了解感受其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总的来说,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也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专业化。而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有赖于教学师资的团队化,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可以此为契机实现交叉融合,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回馈教学。
三、结语
要而言之,基于工科院校的开设背景,高校通识教育的美术类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理性思维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其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积极影响非一蹴而就,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应真正认识并重视美术通识课程,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出发,全面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改善美术通识教育中的现存问题,进一步优化艺术通识教育体系,促进艺术通识教育的广泛、深度开展,从而更周详地体现高等教育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