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丝弦锣鼓为例

2019-07-12张文丽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93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
关键词:建始县锣鼓土家族

张文丽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093)

一、发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硬实力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同样不容忽视,经济硬实力是有形的载体,文化软实力是无形的延伸。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一个自信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古至今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文化,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证明,更是我国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我国坚持走一条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兼顾各个民族的民族特色,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丝弦锣鼓作为湖北地区土家族一种特有的乐器,他所承载的是湖北土家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它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色,是我们探索古代历史文化的线索和依据;它参与了当地居民生活中各种重要的时刻,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它体现了当地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丝弦锣鼓是我国独有的音乐文化,它的传承和发扬能帮助我国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的魅力。1

二、丝弦锣鼓的发源

丝弦锣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吹打乐,多流传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丝弦锣鼓以建始县本地的薅草锣鼓为基础,经过吸收曲牌体戏曲,逐渐形成了新的鼓吹乐,后又融合了板腔体的戏剧形式,形成了今天的丝弦锣鼓。丝弦锣鼓顾名思义是由丝竹管弦乐器如京胡、京二胡、月琴、唢呐等和锣、鼓等打击乐器共同演奏的音乐。它是土家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相互交融的产物,体现了土家族人高超的音乐造诣。

丝弦锣鼓最初并不是单纯为演凑而生的,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自古为入蜀门户,史称“楚蜀咽喉”,各种文化出川入川,必经此地。建始县建县于三国时代吴永安三年,已有1700多年历史。宋、元、明代皆属四川夔州府,至清代“改土归流”,改属恩施。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版图状似蘑菇云,总人口51万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6.72%。2建始属土家族、苗族聚集区,加之“八山半水分半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居民们只能依山而生,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之中,但这也造就了融彪悍、淳朴、温情于一体的山民个性,更造就了他们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豁达的生死观。通常山里的居民只能以喊话的方式进行沟通,渐渐就演变出“喊歌”这样形式的民歌,来传达他们的观点思想,以及在播种收割前的喜悦。锣鼓就是随之产生的,山民们在集体劳作时表演薅草锣鼓,既是为辛勤劳作的人加油打气、打消困乏,也可以驱逐山中的野兽,防御野兽的袭击。

建始地处古代巴文化流布区腹地。两千多年来,荆楚文化、蜀渝文化以及溯江而上的长江中下游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使得这里的文化呈现以巴土元素为主色调、糅合诸多异地文化元素的复合状态。丝弦锣鼓就是始建居民将本地特色的薅草锣鼓和其他外来文化结合起来的典型代表。

三、始建丝弦锣鼓的发展现状

丝弦锣鼓在古代是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庆典、劳作或是祭祀都会有丝弦锣鼓的演奏,但在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下,它的发展并不乐观。

首先,用途缩小。相比起丝弦锣鼓,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现代音乐,因此,丝弦锣鼓的适用场合越来越少,自古红白二事是人们最为看重的仪式,但随着新一代的成长,丝弦锣鼓越来越少用于红事,只有在白事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由于缺少相关保护经费,缺少政府、文化部门的引导,民众不能对丝弦锣鼓形成正确的认识,目前已形成丝弦锣鼓只用于白事的固定思维。

其次,缺少专业保护。尽管建始县的非遗保护工作较之其他县城,起步较早的。到目前为止目前建始县的非遗项目已经申成功的省级项目有3项,洲级的有7、8项。其中的省级非遗项目为喜花鼓(黄四姐)、丝弦锣鼓、南乡锣鼓(巴东、石门)。建始县共有34项可申非遗项目,但目前有文字记录、音频、视频资料的仅有11项,目前建始县2011年出版的《湖北省建始丝弦锣鼓田野普查资料》现保存于民宗局。虽然已建立了多处挂牌保护传承基地,且基地配备有各项传承人,但是无专项保护基金,费用都是由文化局等相关机构划出经费。文化馆于2013年才开始正式接管非遗保护工作,由于实效较晚,而前期也只是做了简单的收集工作,其他辅助工作很大的一部分缺失,以致于没有申报成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到现在,才逐步建立了初级数据库,开始着手非遗保护申请工作。说明对于丝弦锣鼓的保护缺少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仅仅依靠文化馆的力量还尚为薄弱,尽管中央早已下发了相关的保护文件,但有关部门却未严格按国家文件执行,政策倾斜较大。

最后,传承人减少。建始县内有100多支队伍,大约有900多人从事丝弦锣鼓工作。但大部分都为中老年人,极少有年轻人参与丝弦锣鼓的演奏。尽管文化局有意将建始丝弦锣鼓排练传承基地安置在建始县长梁乡民族小学,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但效果并不理想。同时,演凑丝弦锣鼓的艺人往往薪资较低,又缺乏工作机会。并不能成为谋生的工作,因此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加入。

四、对策与建议

1.借助旅游业宣传

当前社会,大多数人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在空闲时他们更愿意走入大山,感受自然风光,始建地处山区,有着独特的地理资源,政府应当抓住这一点,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用旅游品牌带动丝弦锣鼓的发展建立建始名牌,可以排演旅游配套的节目,结合景点吸引游客,主打民俗旅游品牌,扩大丝弦锣鼓影响力,用旅游文化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同时,人们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关部门可以以此为契机,成立专门的民族博物馆,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不仅能让人们更好更多的了解民族文化,也能为民族文化争取到更多发展的空间。

2.增强民族音乐创新性

丝弦锣鼓具有极强的多变性和可塑性,演奏者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传统的丝弦锣鼓中加入新乐器进行演奏,融入新元素,利用土家族的音乐的多样性或者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仿照国外交响乐的创作形式,将土家族的多种乐器或者各个民族的多种乐器混合起来组成一支民族的“交响乐”创作一些新的作品进行演奏,以这种新颖的形式新颖的作品,让人们看到民族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也能为传统音乐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以丝弦锣鼓的曲调编作流行音乐,对于传统节目及曲牌进行艺术加工,让丝弦锣鼓从小众音乐变成能为大众所喜爱的流行趋势,使之更加贴切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丝弦锣鼓的创新性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本身,也体现在演奏者身上,定期组织民间艺人进行讲学,扩大丝弦锣鼓的影响力,增大当地对于丝弦锣鼓的需求量,吸引更多的新鲜力量加入丝弦锣鼓的演奏队伍中,只有不断注入新鲜力量,丝弦锣鼓才能长久的保持活力。

3.加强演奏者的培训

建始县文化站应当逐步引导大众接受传统民族音乐,在乡镇文化站开展活动时呼吁民间艺人自发自愿进行演出,但仅仅依靠民间艺人依然不足以发扬传统文化,有关部门应当多多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视察验收培训成果,只有提高表演的专业性,才能使更多人对丝弦锣鼓抱有敬畏之心,更加爱护和珍惜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结语

保护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只有传承和发展好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视和尊重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民族的大团结大和谐,使全国人民真正融入到一起;才能发扬我国完整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更好地走强国之路。

注释:

1.张喜徳.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05):31-41.

2.邵明龙.土家丝弦锣鼓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北省建始县为中心[J].大舞台,2015(11):226-227.

猜你喜欢

建始县锣鼓土家族
Dancing for theDead
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土家族情歌
建始县自然条件下药用植物分布及保护开发思考
土家风情惹人醉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湖北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建始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