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物的流动》
——浅析中国传统礼物馈赠文化

2019-07-12姜万燕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情礼物村民

姜万燕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礼物的流动》是阎老早年的一部著作,后著有《私人生活的变革》和《中国社会的个体》,通过田野调查和人类学手法生动形象的把当代中国农村的文化史、行为史、心态史展现出来,传递了阎学者对人类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研究方向。阎云翔学者所著作的《礼物的流动》,是以民族志的写法对1984-1991年传统村落黑龙江下岬村的礼物馈赠文化进行了描述,深刻揭示了在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人情关系链的形成机制和互惠文化的建构。《礼物的流动》,作者将目标集中于农村礼物馈赠文化,通过村落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型诠释社会中的文化规则和意义;进而凸显了礼物馈赠文化的稳定器作用。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物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礼记.曲礼上》中“礼尚往来”和《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是对中国传统礼物馈赠文化的描述。礼物馈赠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实践已达到几千年的历史,对人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行为构成了影响;且“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熟人理念下,礼物馈赠活动必然长存于社会;但或许习以为常,学者们对其系统的研究较少。由此,基于对礼物馈赠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的思考,阎云翔学者通过七年的田野调查系统研究了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特征和意义,从根源上了解礼物馈赠文化的要义和作用。

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离不开礼物交换。礼物馈赠文化是礼和物的组合,阎学者认为礼物是文化规则和物质的集合体,是一种仪式性表达。作者首先论述了中国礼物馈赠文化有其独特的个性。强调礼物往来的重要性在中国人思想上打上了烙印;礼物馈赠在维持、再生产及改造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角色,深度刻画了中国本土人在关系、人情、面子、报的礼物馈赠特征。第二,礼物馈赠文化具有共享性。农民农村生育、婚礼、盖房、丧礼的大事;和诸如“亲戚互访”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馈赠事件的小情;人的群居性决定了文化具有共享性,礼物作为共同的媒介在群体内部进行传递,进而逐步加深了礼物馈赠文化系统形成。第三,礼物馈赠文化具有适应性和变迁性。礼物馈赠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主动使自己的文化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协调,以期获得生存;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这一章节系统论述了彩礼-嫁妆馈赠模式的变化,认为近年来婚姻交换中花费上涨是一种文化持续变动的表现,系统突出了村民的礼物馈赠文化的适应性以及在社会中文化通过调整自我来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第四,礼物馈赠文化具有习得性。作者通过下岬村中的姻亲关系缔结、村庄大事小情等事件学习礼物馈赠的类别、规则;凸显了人们对其都是后天学习的。阎云翔学者认为场合中的礼物交换会受到文化符码的限定,礼物馈赠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生育庆典、订婚仪式、婚礼、丧礼、建房、拜寿等)、非仪式性情景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亲戚间的互访、孝敬礼和压岁钱、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交换等)和工具性送礼(间接付酬、巴结性礼物、贿赂性礼物)三个方面解析了不同情景中的礼物馈赠规则和模式。下岬村的村民可能通过互相的学习习得这类规则,也可通过代际之间习得该类文化。礼物馈赠文化的特征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面前仍获得一席之地,它满足村民自身的需要,传递情感上的交流,搭建了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而保持了社会一定的稳定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礼物馈赠文化对人的社会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通过第四、五、六、七章分别论述了礼物馈赠文化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在社会结构中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作用。礼物馈赠文化有其自身内在的联系与逻辑,必须深入到结构关系,去理解和认知文化。

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作者从关系网络中解析礼物馈赠文化。礼物馈赠对关系具有培养功能。首先从下岬村日常生活中的随礼开支,论述了义务性礼物馈赠带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送礼受礼的义务支配了个人的选择,个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道义经济体系,人们基于基本的义务和责任进行交往,重义不重利;另一方面礼物成为个体创造和维护关系的基本方式,个体可利用其生产关系网络。其次,礼物馈赠在行动关系网络中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礼物赠送和关系网络是社会援助体系,有两种方式对个体进行保障:一是保障个体的生存需求,二是在生命周期危机时提供社会援助(如婚礼与丧礼提供精神与行动上的帮助)。另外,通过礼物馈赠发展的关系网络可以在发生各种争端时(多指村民与干部的矛盾),发充当了保护机制的作用,有一定的政治功能,最后论述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个体的私人网络由社区关系和亲属关系组成。宗族力量的破坏,村民不再单独依靠亲属关系;平时通过礼物馈赠所缔结的朋友关系、姻亲关系成为私人网络提供社会支持的作用。在书中,阎云翔学者认为礼物馈赠作为一种可以缔结、强化社会关系的一种文化机制,在这过程中个体建构自己的私人关系和特权关系;以及利用礼物馈赠发展社会关系打破社区的封闭性。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乡土人情社会,人们利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进行社会交往,身处于这个环境的人必然要学会如何通过礼物实践和别人打交道,或者是礼物交换的理性和礼性如何作用于社会活动。人情世故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概念,也是深深嵌入到礼仪馈赠文化的具体表现。作者描述的下岬村馈赠文化,有利于社会成员人情世故的情景性、道德性、适应性,进而合理合情融入礼俗社会。阎云翔学者从馈赠规则突出了礼物馈赠的互惠性和在人情文化的重要性。作者发现下岬村村民遵循四个原则:以互惠的方式进行往来、馈赠规则遵循一定的社会地位等级、据关系置礼、回礼方式;进而在这过程中获得人情。人情是一种伦理体系,具有两个本土概念:“沾光”和“面子”,通过杜先生的例子、散烟、喜糖等具体事例和概念,向读者阐述了“沾光”作为一种人情伦理文化的基本概念,支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个体为了通过感情投入换取现实利益。“面子”作为一种道德约束,村民积极参与礼物交换是为了获得社会脸面,道德脸面约束规范村民的礼物交换行为。在人情伦理体系中,情感超越了其原有的词义,被村民赋予道义的色彩,故礼物交换中必然也包含情感和道德性;礼物馈赠在人情往来的互动过程中,也必然形成了伦理规则和文化特性,进而在交换的实践中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和符号。对理性计算、道德义务、情感联系的侧重点的关注,依靠个体的需求选择进而在个人的为人处世上有所不同。在下岬村村民大部分的社会往来中,面子的道德约束感和人情的情感促使村民之间少了理性的计算,而更多于对礼的表达和关注。

中国传统礼物馈赠文化中礼物的流动,具有不对称性。阎云翔学者认为村落中礼物交换中有不平衡性,下岬村有一种单向送礼的文化机制,有四个特征:由下至上的送礼,不期待同等的回礼;礼物在上层积聚;收礼者在社会上仍处于优越地位;交换价值的失衡在相邻阶层出现。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回答了驱使村民积极参与这种文化机制的原因,是对收礼时获得声望的期待和满足感,以及随礼圈子和关系网络扩张的荣誉感,总结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社会文化机制支撑着这种单向馈赠并再生产着现行社会等级秩序。同时也指出了在社会等级的金子塔结构中,礼物交换的均衡性在不同身份上有不同的倾斜。这种单向式的礼物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互惠性义务,而仅仅只是对另一方的恭顺和尊重。作者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在礼物交换过程中,谁是声望和权力的获益者;结合礼物的流动方向,阐述了横纵向的表达性礼物交换和横向的工具性礼物交往中权力和声望的获益者;得出了收礼而非送礼才是声望的象征的结论。作者通过这一章节,强调了中国传统礼物馈赠文化对资源的一定分配性,它具有一定的凝结社会关系的功能,同时也指出了在农村社会,个体利用资源进行权力的竞争,进而凸显了文化资本的重要性。

文化是在一定特定群体和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每一社会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且对人产生着最直接的作用。礼物馈赠文化下的村民依据不同的需求和交往不断强化着该文化,同时这个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和规范村民的意识。礼物馈赠文化在传递的过程发生了变迁,不同的文化之间的接触,下岬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交流影响了村落礼物馈赠文化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物馈赠文化开始偏离传统的社会支持功能,不断倾向经济功能,例如彩礼和嫁妆从馈赠文化转向财富分配的变化;礼物馈赠模式受到冲击,虽然作者没有对其探究对策;但毋庸置疑的是,阎云翔对礼俗馈赠文化的见解,对我们理解关系中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所有的礼物形式都是文化建构物或者意识形态”。阎云翔笔下的下岬村随礼作为一种表达性情感工具,却深度刻画在以关系、人情、面子、报为概念的人情伦理文化。礼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表达秩序、结构关系的文化观念;礼物则是承接这一观念的具体载体。中国人的礼物与关系、面子、人情、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复杂性;而西方国家,受到个人主义精神的影响,礼物的含义相对单一,多是情感表达,社会功能也相对单一。在对比美拉尼西亚和印度的基础上,作者对不可让渡性与礼物的精神方面进行了对比回答,在下岬村,礼物弱化了自身的精神,将人的精神文化注入,进而使馈赠双方达到某种联系,不是礼物的不可让渡性,而是这过程注入的人情的不可让渡。中国礼物创造出了一种关于送礼者和收礼者之间的精神联结;礼物馈赠文化的理性和礼性是其不同方面的意识表达。作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文化整体观对中国传统礼物馈赠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解读,揭示其与中国五千年文明礼的继承性;从礼物馈赠文化的社会结构解读其重要性,描绘了中国传统农村“天上下雨地上滑,各人摔倒各人爬。亲戚朋友扶一把,酒换酒来茶换茶”的生活写实图景。在行文表达过程中,礼物馈赠文化流淌在村民的血液里,论述了下岬村村民如果不遵循礼物馈赠文化的规则,就会被排斥在社会交往的范畴,进而强调了文化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作用;同时,礼物馈赠文化使农村在遭遇经济危机时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社会运行得以持续。

习近平书记强调“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礼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与符号,阎云翔学者的著作,探讨了在传统的礼俗社会中,礼物馈赠文化的整合作用、社会保障作用以及表达性作用,对维护地方安全起了安全阀的作用。也从侧面论述了礼物馈赠文化在当前的一些异化现象,礼物馈赠文化该何去何从?作者尚未给出答案,但在行文中却引导读者对其进行反思,以及具体表述了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放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此,我的感想是该篇民族志加深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礼物馈赠文化的理解,使我们了解到蕴含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巨大生命力;对我们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建立发展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礼物馈赠文化有其合理性和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应该对待礼物馈赠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宣扬其表现性,规避功利性;在乡村振兴行动中,积极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和情感表达功能,在满足村民的情感表达和精神文化诉求;其次,摒弃礼物馈赠文化中的不良作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猜你喜欢

人情礼物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人情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