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祝福》中的艺术特色及人生哲学

2019-07-12何如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旧社会封建礼教祝福

何如意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00)

课程改革进行了许多年,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鲁迅的这篇短篇小说《祝福》一直都是高中课本的经典必读书目,从未离开过教学和高考的视线。《祝福》作为《彷徨》中的首篇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地位,是对旧社会腐朽愚昧的一次宣战,是倡导民主科学的一面大旗。

一、鲁迅及其短篇小说《祝福》释义

毛主席曾说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文化运动爆发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那段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历史文化名将。作为新文化运动最为知名的鲁迅先生,他的气节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精神,更是几千年来不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他不仅是一个书生,更是一个战士。他以笔为刀,抨击旧社会的封建愚昧,提倡新社会科学民主,给人民以希望,给社会以方向,激励中华民族从黑暗曲折走向大道通途。

《祝福》是新文化运动大旗下最耀眼的一个标签。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就是封建愚昧思想,受愚昧教条毒害至深的,莫过于旧社会的妇女阶层。《祝福》是鲁迅写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左右的短篇小说,通过对农村妇女祥林嫂的刻画分析,依托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凸显社会矛盾现象和人民心中的不满情绪。《祝福》语言特色突出,最能代表鲁迅先生的语言和文学特色。并且,作为《彷徨》集中的第一篇,蕴含着深刻含义,既是对旧社会妇女代表祥林嫂的深深祝福,更是对千千万万像她这样女性的祝福,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的美好希冀。重读《祝福》,总会给人以不同的启迪,哪怕时间过去再久,年代早已更替,但这种慷慨激昂的饱满情绪不会减退,依旧如初。

二、鲁迅《祝福》艺术特色及主题探究

鲁迅的文章向来主题突出,以反对旧社会、旧文学为重点,其文学艺术对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当代文学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祝福》作为鲁迅经典文学代表之一,深刻批判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女性的压抑,倡导解放人性,提倡新思想。《祝福》通篇建立在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学特色上,在文学界也有深远影响。

(一)艺术特色

第一,“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特色。鲁迅《祝福》全篇9143字符,简短的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却展现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全文特色。单就题目而言,“祝福”二字,简洁简约,但是意味深长,其中有对旧社会妇女祥林嫂的祝福,更有对封建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劳苦大众的祝福,还有对新世界、新社会的美好祝福的希冀。就文章内容和情景刻画而言,鲁迅先生也是惜字如金,简短的话语描述,以及简单的人物情景刻画。对主人公祥林嫂的刻画,多以白描为主,少了许多粉饰,但这样简单的描写,更能直接的突出悲惨的主题。《祝福》简约简洁的审美艺术,对当今文学的影响意义深远。

第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肖像刻画。通篇为数不多的语言描写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真的,我真傻”,这句话几乎成为读者最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祥林嫂之口,既有祥林嫂对孩子阿毛死后的深深自责,同时也成为她内心的一句独白,仿佛只是说给自己听,因为没有一个人把这当回事。这简短的五个字,将最为深刻的内心世界刻画出来,但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很难感同身受,所以在小说中,其他人对祥林嫂刚开始是同情,最后以至于是不懈,亦或是嘲笑的成分。小说对人物肖像的刻画极少,但很传神。祥林嫂集善良、朴实、勤劳等于一体,可以说是旧社会劳动妇女形象的诠释。通过阿毛的死,对祥林嫂一系列形象和表现的描写,突出她从失望、悲伤到绝望甚至麻木的状态,加上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迫害,将小说的主题推向高潮。

第三,独特的叙事结构艺术。合理的叙事结构安排是小说展开的必要因素,影响着小说情节走向和主题阐发。短篇小说《祝福》通过叙事主人公回到家乡——鲁镇,得知祥林嫂死讯后,通过主人公自己和他人口述,将片段式的回忆整理起来,从而构成小说的主要叙述结构方式。该小说是以第一人称为叙事主体,纵观鲁迅的大多数作品,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主体的小说类型,出现的还是比较少的,在人称的转化上具有独特性,给读者以新鲜感。并且这样的叙事结构,具有灵活多变、统筹全局的作用,对于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刻画具有独特效果。这种传统的叙事结构模式为白话文的推广起到借鉴价值,为当代短篇小说的结构模式以新的启迪。

(二)主题探究

不同的人读《祝福》有不同的感触和体会,时代的不同,对《祝福》的解读也会有差异。社会上对这篇短篇小说的解读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文学界的解读,其二是教学界的解读。

第一,文学界对《祝福》主题的解读。《祝福》从题材来说,首先是一部短片小说,并且作为鲁迅先生《彷徨》中的首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综合学术界对其的不同定位和分析,对这篇小说主题的解读多以批判、反思、希望三个层面。首先是对封建礼教和专制统治的批判,批判对旧社会妇女的残酷剥削和人性的泯灭,控诉社会统治者对人性的抹杀;其次是反思,反思国家为何从泱泱华夏走向没落,反思国民的劣根性,反思人性与信仰;最后是希望,正如小说的题目“祝福”一样,其主题的最终指向,还是落在希望祝福层面,一方面在感叹唏嘘祥林嫂丧父丧子的悲惨命运和对受苦受难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和祝福,希望这样的悲惨社会早日终结,早日迎来自由平等、和谐发展的新世界。

第二,教学界对《祝福》主题的解读。《祝福》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是一篇中学必读必学课文,经历了好多次教学课改,依旧出现在高中的课本当中,因而它的价值是值得关注的,教学界对它的评价也是值得重视的。教学界对《祝福》主题的解读,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揭露并斥责封建礼教“吃人”的真实面貌。“吃人”这种夸张化的表达,其实一点都不夸张,从祥林嫂、孔乙己等身上,我们似乎都能看到那种封建礼教压迫残害下,令他们直不起腰,最终被社会现实吞噬的现状,这正是旧社会压榨下的真实写照;第二层面,揭露“四权”对封建社会女性的侵害。“四权”是指神权、政权、族权、夫权,任何一权,都能让女性这个弱势群体走向灭亡,对“四权”的控述,因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三、鲁迅《祝福》的人生哲学思考

历经百年沧桑,《祝福》的文学价值依旧熠熠生辉,其主旨价值还深深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奋斗、去雄起。像祥林嫂这样的悲剧形象永远的留在《祝福》的文字里,打上时间和历史的烙印,封存在人们的意识里。但是,这样的记忆,是我们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要永远的留在中学的必读课本当中,激励和鞭策青少年去记住那段灰暗的历史,为国家、为民族、为未来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旧社会封建礼教祝福
浅析《金锁记》中的封建枷锁与苍凉宿命原型
法国大革命对旧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呼兰河传》的旧社会东北社会文化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土炮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