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的危机
——从自我意识的发展角度分析丢勒的自画像
2019-07-12华南师范大学510631
(华南师范大学 510631)
自画像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肖像画,它表达的是一位艺术家对“自我”的再认识,单纯地是画家本人对自身的审视,不会被他人左右,无论是审美角度、画面布局、色彩搭配以及绘画风格皆忠于画家本心。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画像被称作“镜中之画”,在那个并未出现摄影技术的时代,镜子成了人们审视自己外貌、沟通自身心灵的重要媒介。敏感的艺术家们观察镜中的自己,并运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来完成自画像的创作,而丢勒正是其中之一。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对“自我”的准确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是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德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丢勒的自画像数量虽然寥寥,却举世瞩目,他本人更是被誉为“欧洲自画像之父”。在他最主要的四幅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丢勒的外貌和心理变化,画作也记录出他人生中所遭遇的几件重大事件,即他所面临的人生转折与危机。
一、13岁的自画像
丢勒的祖父名为安东·丢勒(Anton Dürer),是一名金匠1。他父亲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后来也成为了金匠。但如果按照这种家族继承关系来,也就不会有后来饮誉欧洲的伟大艺术家丢勒。
1471年5月21日,丢勒出生了,起初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仅能勉强度日。后来丢勒一家的家庭条件在其父的努力下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并不是经济层面,而是社会地位层面,整个家族地位的提升无疑为丢勒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1484年,13岁的丢勒画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幅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此时的他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危机,13岁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属于一个很特别的时间段。这是年幼的丢勒对自己的审视,但不是初次审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画中娴熟的笔触与准确的人体结构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此前他应该已经多次对着镜子观察过自己的形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12-18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少年正面临着摆在他们前面的成年人的使命,主要表现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简单来说就是确定个人未来目标。以此为基础再来分析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作品画幅不大,使用材料是银铅笔和傅粉纸,画上题着这样一行字,日后补记:“我在1484年对镜自写,当时仍是孩子。”画中年幼的丢勒侧着身体,戴着一顶简单帽子,穿着朴素的单衣,眼神认真而又坚毅,对于肌肉、骨骼、头发、衣纹等的处理已然较为成熟,对解剖学的掌握和理解也颇具功底,对局部细节和人物整体的把握较为精准。也正是这幅自画像,让我们知道13岁的丢勒已经选择了一条和他的先辈不同的道路,不是选择继承其父亲和爷爷的金匠技艺,而是想要成为一位艺术家,此后也开启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一生。
二、22岁的自画像
丢勒在1493年画了一生中第一幅油彩自画像,时年22岁。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丢勒遇到了他生命中另一个重大事件,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个关键之处,人的内心会面临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爱情和婚姻占据主要地位,22岁的丢勒亦面临着这个问题。在这幅自画像中,年轻的丢勒头戴一顶鲜红色的帽子,身穿深灰色的切口外袍,外袍上有棕红色镶边,袍里的白色衣服上有一圈圈红色镶边纹,暗色的背景下,位于画面右下角的双手显得尤为突出。他用右手轻轻拈着一株蓟草。它象征着高贵的品质和荣誉的出身,同时还代表着“爱之幸运”。随后他在1494年7月7日在双方父亲的安排下完成与阿格妮丝·弗雷(Agnes Frey)的婚礼。但我们很容易看出画像上的丢勒脸上并没有明显的喜悦之情,也许是对爱情的迷茫,又或许是在默默地抵触这桩并不令他满意的婚姻。
这场婚姻并没有给丢勒带来太多幸福。丢勒曾在1520年7月至1521年7月带着妻子游览尼德兰,他在《尼德兰游记》中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旅途中发生的事情。据后来的潘诺夫斯基观察2,丢勒在游记中“流露出对妻子的不满”,原因是丢勒会在笔记中标记与他共进晚餐的人名,而他妻子的名字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婚后的第一年,丢勒得到纽伦堡的画家行会接纳。1497年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画室。随后他再次离开纽伦堡前往意大利威尼斯,不过短短一年多他就返回纽伦堡,1505年他再次前往意大利,于1507年返回。此后丢勒大部分时间都定居在纽伦堡进行艺术创作。意大利之行给丢勒带来很大影响,通过与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交流,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又有新的思考,这在他26岁的自画像中完全展示出来。
三、26岁的自画像
1498年,26岁的丢勒创作一幅有风景的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上,丢勒的画技可谓突飞猛进,也体现出那个时代对于绘画清晰度的追求。画中丢勒精心描绘出所有细节,每个部分都被交待得清清楚楚。画中丢勒内着白色有褶的衣服,上面金棕色的领口镶边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外穿白色并镶有黑边的紧袖外套;左肩用绳结系着褐色的斗篷,手上戴着银白色手套,头上所戴的黑白条纹相间的帽子,与外套的纹饰也形成呼应。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穿着,整个装扮显示出丢勒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其功成名就后志得意满的精神状态。画中丢勒发色已经从金棕色变成浅褐色,稀疏的淡褐色胡须、波浪式的披肩卷发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形象气质。身后的窗外同样细致地描绘了山川河流等风景,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达·芬奇《蒙娜丽莎》背景上的风景画,这是丢勒唯一一幅有背景的自画像,也许他正想借此来暗示他的意大利之旅。画面的中下部有丢勒对这幅作品的题词:1498年,我26岁,我是这样来描绘我自己的。这时的丢勒正如前文所述已经拥有自己的画室,并接到一批重要的肖像画订单,这使他很快声名鹊起,成为享誉欧洲的大画家。我们可以观察到画中丢勒的姿势已经与前两幅自画像截然不同,面部表情也更加生动,似乎在向我们展示他身为一名艺术家的自信与骄傲。
四、28岁的自画像
1500年,是丢勒的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此前他在绘画风格上追求的是真实描绘对象,就像达·芬奇等大师们所做的那样;但此时的他将兴趣点放到对造型规律的总结上。此后的丢勒历经十年写出了著名的《人体比例四卷书》3,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绘画技法理论之一,该书将艺术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丢勒个人对于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态度,这种态度其实可以代表当时整个时代的绘画倾向,也引发后世对于艺术与技术、艺术家和手工艺者之间关系的探讨,至少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与手工艺者是分开的。从这一幅《1500年的自画像》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丢勒对绘画中比例的探究其实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在这幅28岁的自画像上,丢勒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细节,全黑色的背景烘托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画中丢勒以正面直面观众,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肖像的姿势呈三角形展现,每个部分都描绘地非常清晰,即使是阴影处也不例外。整个画面给人宁静、平衡之感。丢勒身着棕色皮领上衣,衣服同样是切口的样式,显得华贵而厚重。深棕色的长卷发一绺绺地披散下来,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并对它们进行细密的描绘。这张画的构图非常特殊,画面中有正反两个三角形,它们相互叠合成十字架的形态,使这幅作品在理性中又含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五、结语
从金匠的儿子到饮誉欧洲的大师,从13岁的丢勒画出第一幅自画像起,从年幼的丢勒想成为一位艺术家的那一天起,艺术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萌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一位艺术家的想法始终坚定。丢勒的自画像就像是“自我”的一次叙述,透露出他对艺术的执着,从他的自画像中,我们能看到画作力图传达出的情感和力量。
注释:
1.周施廷.《丢勒与故乡纽伦堡的市民文化》.《文化艺术研究》,2013.
2.《丢勒的生平与艺术》.欧文·潘诺夫斯基,陈平,顾琳.美苑.2009(03).
3.张艳妮.《西方画家自画像创作中的情感隐喻探微》,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