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召唤结构”与想象的关系

2019-07-12湖南师范大学410081

大众文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想象结构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 410081)

二十世纪是西方文学理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各个流派异彩纷呈,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如以作家为核心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关注作品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艾布拉姆斯认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文学的四种要素,在前三者得到充分研究的同时,读者最终成为文学理论的焦点。接受美学顺应时代潮流,将读者的地位提高至一个空前的高度,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伴随想象,通过想象可以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因此分析想象与文本“召唤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召唤结构的内涵

“召唤结构”是伊瑟尔借鉴波兰哲学家英伽登的文本层次分析提出的文学理论,英伽登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中,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层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再现客体层存在诸多“不定点”,读者的阅读就是填充这些“不定点”。在此为基础之上,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就是一个“召唤结构”,文本的空白需要读者不断构建,正是“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1因而文学“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就成为 “召唤结构”的组成部分。

“召唤结构”揭示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召唤结构”提出寻找作品的“未定性”,这是一个读者更加深入的过程,更加有助于分析作品的内涵。与“召唤结构”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是空白、空缺、否定。伊瑟尔认为,“文本和读者的相会使文学作品真正进入存在,但这种相会决不可能被准确地定位,当它既不等于文本的实现,又不等于读者的个别意向时,它总会留下有待填补的空白部分”,2“空白”是对读者的召唤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3阅读的目的是与人的交流,读者总是渴望通过他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困惑。从一定程度而言,读者是无穷的,作品是有限的,如何通过有限的文本满足无限的需求,这是一个优秀作品必须具备的要求,所以文本空白显示了作品的生命力,可以有效诱发读者的兴趣,刺激读者进行二度创造,由此文本不断满足不同读者的精神需求。除此以外,伊瑟尔还提出了作品的“空缺”概念。所谓“空缺”,它是指在句子组成集合体的文本中句子之间构成图景,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视点的不断变化,图景也呈现出不断跳跃的痕迹,有的图景中存在“空白”,“空缺”就是这些图景之间的空白。“空缺”是“空白”的更高级形式,只有在理解文本“空白”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研究“空缺”,它需要更高层次的读者。 “召唤结构”的最后一个概念是“否定”,伊瑟尔认为,“它既包括文本通过重整剧目否定现存的秩序和规范,也包括读者唤起熟悉的主题和形式,然后对之加以否定。”4“否定”不断破坏读者的既有习惯,对读者期待视野形成逆向受挫。“空白”与“空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否定”,两者不断“否定”着读者旧有的社会规则和标准,促进读者进行思考,从而补充旧认识,形成新认知。

二、“召唤结构”中的想象

想象是通过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加工与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

想象与“召唤结构”联系紧密。首先,“召唤结构”以读者为中心,与接受主体密切相关的想象成为文学接受的一个焦点。文学是关于人的学科,反映人的内在心灵,从作家创作到读者接受的完整过程中,想象可以说无处不在。以往的文论家,如刘勰、陆机、华兹华斯等,他们重视的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想象力,对于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想象关注度较少。随着接受美学登上历史舞台,人们对读者的认识更近一步。文学活动只有经过读者才能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实现作品的价值。其次,“召唤结构”中的“空白”要求读者发挥想象参与到作品的认识中。作品具有“不确定意义”,读者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联想,进行作品的自我解读。不确定的文本激发了读者的想象,诱发读者积极思索,实现文本的具体化。正因为文本具有空白,所以读者各抒己见,从而构成形形色色的理论。

文学接受需要经过一个读者与作品互动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理解与解释的过程。读者首要的是理解文本,文本对读者的反映形成阐释。读者的想象就发生在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之中。伊瑟尔认为在文学阅读中“整体本文的各个部分绝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短暂的瞬间被同时感知……只能通过对不同序次的段落依次逐一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想象。”5想象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字词句的基本含义,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需要调动自己熟悉的知识去认识新、旧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想象联结着以往的经验,读者透过想象可以在新与旧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实现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想象可以使读者充分地体会到不同对象的内涵,也可以防止因想象不当而造成歧义和误解;理解的结果是解释的基础,充分理解是分析文本空白的重要能力。解释是将文本进行再次转化,这是一个理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想象需要更加合理化,要充分符合解释的对象,进而使他人明白阐释者所表达的意义。

想象在“召唤结构”中具有重大作用,其一,它可以填补空白。“召唤结构”具有不确定性,读者是一个具体的个体,不确定与具体之间必然存在某种矛盾,这种矛盾的处理需要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判断、确认文本。想象可以起到联系与预设的作用,它能够联结读者的期待与作者的表达,同时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对文本的空白做出回应。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中关于“不平”的具体含义,这是韩愈在文中的一个明显“空白”,他没有交待“不平”指何种情感,所以国内学界的分歧在于这种“不平”是否包含非愉快因素,以钱钟书先生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不平”包括喜悦、快乐等愉快因素,另一派则认为“不平”只含有愁苦等情绪,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展开讨论,通过合理化想象去判定文中的具体意思,文本也更加具体化。其二,想象可以使读者与作品达成一种精神共鸣。共鸣是阅读过程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鉴赏过程中读者与作品的一种感应关系。这样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艺术感染力,容易引起读者“共振”。想象是一种不限时空的心理活动,它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将现实的读者带入文本的情景中,从而实现两者的心灵感应。读者阅读作品的目的不是单纯享受,往往是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当作品的情感与读者的心灵发生碰撞时,读者就会产生强烈共鸣。《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在读完《白轮船》后在山顶上的交流,少平眼里噙着泪水念着那首吉尔吉斯人的古老民歌,正是对于苦难的想象与体验,他与作品的情感达成一种心灵共识。

三、“召唤结构”必须想象适度

“召唤结构”离不开读者想象,但读者的想象也要适度,避免过度想象。一方面,想象补充读者未能认识的事物,拓宽思维广度。它可以不依赖描述的对象,通过作者记忆的表象加工进行独立创造,帮助读者预测文本中存在空白的内涵。另一方面,合理的想象能够推动读者的理解,过度想象则会曲解文本原意,想象必须以文本为前提。如明代小说《金瓶梅》,本是一部成就极高的开创许多范式的小说,小说的关注角度由帝王将相转为平凡人物,叙事由线性结构转为网状结构,它对于后代小说具有重要影响,但如果读者只是把它想象为淫秽书籍,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这也是对作品的一种误解。

“召唤结构”以读者作为研究点,它激发了读者的创作欲,有效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想象则为读者理解文本空白提供了一种特殊方式。读者根据自我的想象与文本的“召唤结构”不断碰撞和融合,从而达到一种较高层次的交流。在文学活动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文学对人类的影响。

注释:

1.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7.

2.蒋孔阳等编.西方美学通史(第7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09.

3.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A].张廷琛编.接受理论[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52.

4.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00.

5.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29.

猜你喜欢

想象结构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快乐的想象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论结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