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欣淼先生《忆江南·澄城杂咏》析论

2019-07-12苌雨晴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花馍忆江南风物

⊙苌雨晴[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郑欣淼先生,曾用名为郑鑫淼,1947年生,陕西省澄城县人。中共党员。1970年,开始参加工作。1990年之前,多在家乡陕西工作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多于北京等地活动。2002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2010年,任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2013年,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院院长。在学术方面独树一帜,他是多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对鲁迅、沈从文等人研究颇有建树,在对文化、文物的研究方面亦有成果。先生是一位政界的“诗词家”,他雅好诗词,拥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高中生的他开始学习诗词及其散文,并进行创作。他一直坚持诗词创作的爱好,自1965年至今,共创作诗词曲约1200首。先生著作众多,涉及社会调查报告、故宫学、文物、诗词散文集等方面,如《郑欣淼诗词百首》《郑欣淼诗词稿》等,并发表上百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忆江南·澄城杂咏·五首》收录于《郑欣淼诗词选·海山集·下》。因此词是风物词中具有特色的一组,本文对此析论。

一、《忆江南·澄城杂咏》的体制与题材内容

《忆江南·澄城杂咏》作于2018年2月,收录于《海山集》中。海山集之名,因办公地址在景山与北海之间而得名。此词是词人归乡之作。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是先生的桑梓之乡。长期在外工作的先生回到家乡澄城县,并有感而发,写出《忆江南·澄城杂咏》五首组词。

《忆江南·澄城杂咏》可看作是乡土风物词,它记叙了澄城县传统民俗风物尧头窑、刺绣、老粗布、水盆羊肉和花馍,展现的是澄城县的民俗文化。先生选用《忆江南》的词牌写澄城风俗风物,早在他之前,用此词牌写风物已形成传统。《忆江南》是传统词牌名,在经过唐宋时期的积累,题材扩大,可分为“风物”“唱道”“节令”“实用”等四大“联章”范式类型。自唐宋至今,因组词可以扩充篇幅,有助于词人描述多个对象,增加内容,很多词人爱用此词体“三、五、七、七、五”的基本句型写各地的风土景物、民俗民情,形成此词写“风物”的传统。如白居易《忆江南》三首、王琪《江南柳》十首等。先生用《忆江南》“既事命题”,延续白居易等人《忆江南》的写法描摹地方的风俗文物,展现澄城县的民俗特色,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忆江南·澄城杂咏》分别描写出澄城县具有民俗特色的尧头窑、刺绣、老粗布、水盆羊肉、花馍等风物。此五种事物都是澄城县的代表,亦是深受民间百姓喜爱和常见的事物。澄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据《澄城县志》记载,刺绣、花馍、陶瓷和雕刻是澄城县工艺美术的特色和代表。先生选取澄城县典型代表,表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尧头窑》一词,描写的是拥有千年历史的澄城县窑器。康雍时期,澄城尧头镇以盛产瓷器为名,并有咏尧头镇窑诗歌。尧头窑是澄城人民最常用的家用器具,其品种丰富,推陈出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娴熟的技艺。《刺绣》一词,描写澄城人爱好刺绣,亦善刺绣。刺绣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寓意亦十分丰富,涉及历史神话故事、生活生产等方面。刺绣风格多样,饱含劳动人民丰富奇诡的想象及其对生命的讴歌。《老粗布》一词,以老粗布为对象,写出劳动人民一针一线钩织而来的朴实无华的布匹,也象征着农村百姓的淳朴。《水盆羊肉》一词,写出澄城县的名吃水盆羊肉汤的鲜美。表现出词人喜爱家乡的特产,表达出游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花馍》一词,写出花馍的制作、种类及其寓意。据《县志》记载:“花馍,又称面花,以彩色入面,捏成后蒸熟,用于婚丧礼仪、节日馈赠和纪念祖先。”花馍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如春节的老虎馍,反映劳动人民对虎虎生气的赞美。谷穗和枣山馍,寄托劳动人民对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祈求。花馍的制作,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象征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希冀,表达出劳动人民的质朴、纯真与心善。先生的诗词内容可分为亲友之情、名胜游记、纪事等。《忆江南》作为风物词的一种,词人描写家乡的风俗风物,展现出澄城县的风俗人情。

二、《忆江南·澄城杂咏》的艺术特点

《忆江南·澄城杂咏》是一组描写澄城县民俗风物之作。先生通过对仗、粘连等修辞手法对澄城县的传统民俗风物的描绘,语言自然朴实、不假雕饰,声情并行,音节协调,风格雅俗兼有,展现澄城县的风土人情。

从语言上看,此词作自然朴实,不假修饰,无生僻字眼,真挚自然地描绘澄城县的民俗风物。其一,先生选用《忆江南》的词体,受到《忆江南》词体本身传统的影响,语言流畅自然。其二,先生前半生生活在陕西,对家乡的风土风俗了如指掌,并有很深的感情。长时间漂泊在外,再次归乡,对家乡的风物的情感化作字词,语言呈现自然朴实的特点。其三,先生以真性情写诗词,情感真挚自然,语言呈现自然的特点。如《尧头窑》一词,写实且自然描写出尧头窑色泽、纹路、用途、风格等特点,用字用词自然精炼。由于描写的是家乡澄城县的风土事物,词作涉及一些本土词汇。如《水盆羊肉》一词中提到的“月牙饼子”,是北方特有的食物。他运用本土词汇,更显自然朴实。如《刺绣》一词,“村姑”“榴籽枕”“虎头鞋”等字词的使用,充满乡村气息,语言更加真挚朴实。《忆江南》五首,词人用自然而朴实的语言描绘出家乡的风物,表达出词人对家乡风物的喜爱之情。

《忆江南》不仅语言流畅自然,从声情看,更是朗朗上口,音节协调,有节奏。一方面,《忆江南》词体本是便于歌唱的歌谣体,后经词人雅化,但仍保留民谣的韵律。一方面,先生遵循古人的创作经验和写作传统,按照声律格式、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要求写诗词,又尊重现今对声韵的改革与创新,用韵较宽。而且他主张作诗词要直抒性灵,要有诗情词情,词作自然声情兼有。此词作符合平仄规律。如《花馍》一词,“鱼变送娃娃”应该是“变鱼送娃娃”,为了符合平仄规律,“变鱼”变成“鱼变”,平仄合矩,造成词语的颠倒,更加动态描绘出鱼馍馍的制作和寓意,使词作更加有趣。王素先生曾称赞他作词:“遵旧体平仄规律,兼容新式情愫物事。”《忆江南》符合平仄规律、用韵等规范,声情兼备,展现出澄城县的风物风貌。

《忆江南·澄城杂咏》对仗自然工整,善用粘连的修辞手法。《尧头窑》一词,通过“拙样朴形”和“厚胎黑釉”“家用器”和“吉祥纹”的对仗,写出尧头窑的特点。《刺绣》一词,“百姓”和“村姑”“榴籽枕”和“虎头鞋”对仗工整,通过对其刻画,表现出澄城人对刺绣的喜爱和澄城人善于刺绣的特点。《老粗布》一词,描写出老粗布与母亲的形象,抽象与具体的事物并列在一起,给人一种动漫效果,加之“田亩梦”“母亲歌”都是名词作动词,呈现一幅老母亲踩着机杼纺织老粗布的温馨画面。《水盆羊肉》一词,通过对仗描写出水盆羊肉的鲜美和月牙饼子的美味。《花馍》一词,通过“寿礼”和“奠馍”的对比,描写出花馍的种类和形状。词人在此基础上运用粘连的修辞手法,描写奠馍的颜色如同翠和霞一般鲜艳,运用“染”字,把奠馍的色彩与翠、霞粘连一起,生动形象,使人视觉感官更加强烈。

风格上,雅俗兼备。先生延续《忆江南》词体的传统风格,很好融合乡土和文人的气息。一方面,由于所描写的对象是乡村传统事物,具有风土民俗特色;另一方面,又因词人具有深厚的古典传统文化底蕴,运用写词技巧描绘对象,具有文人气息。因此,此组词呈现雅俗兼之的风格特征。如《尧头窑》一词,带有民歌色彩,尤其是“赓续又图新”,表现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文人化的语言使得词意蕴丰厚。《刺绣》一词,通过对仗的运用,描绘出百姓和村姑的形象,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农家美、乡村民俗风物美。《老粗布》一词,词人运用对仗、粘连等修辞手法描绘老粗布。《水盆羊肉》一词,“老碗”“水盆”“月牙饼子”等乡村事物,加之对仗的使用,做到雅俗兼有。《花馍》一词,描写的是各式各样的花馍,词人运用粘连的手法,使得词更加雅化。

《忆江南·澄城杂咏》是一组描写家乡澄城民俗风物的词作。先生运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加之本土化的词汇,雅俗兼备,描写出尧头窑、刺绣、老粗布、水盆羊肉和花馍等民俗风物,表现出词人对家乡风物的喜爱与对淳朴民风的赞美,也表达出对家乡澄城的热爱之情。先生还写下许多风物词作,如《忆江南·临潼好》,描写出临潼的玛瑙般的石榴、小灯笼似的柿子和丰收的谷物。如《千秋岁·陕北民歌》,描写出“操杼妇”“扶犁叟”吟唱信天游的场景及其信天游的特点,感情真挚动人。如《虞美人·在贵州朗德苗寨观看歌舞》,上阕运用粘连的手法描写苗寨的周边环境和特有的吊脚小楼,下阕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苗寨女子的穿着和舞姿。两者相得益彰,勾勒出词人在苗寨的所见所感。可以看出先生的风物词是对当代乡村和都市风土人情的描绘。词人发挥文人的特质,描写乡土气息的风物,使得词作雅俗共赏,有文学味。

[1]澄城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澄城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6页。

[2]郑欣淼:《诗心纪程》,引自王素:《郑欣淼诗词百首·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3]郑欣淼:《郑欣淼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60页。

猜你喜欢

花馍忆江南风物
母亲河、忆江南
“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展览
国学小笔记:“可盐可甜”的地下第一IP
木槿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花馍(大家拍世界)
忆江南·客居怀思
过骊山
浅谈闻喜花馍的民俗形式与艺术特色
忆江南·纪念建军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