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情感乌托邦
——顾漫小说创作论

2019-07-12北方民族大学银川750021

名作欣赏 2019年17期
关键词:乌托邦刻画感情

⊙邓 超[ 北方民族大学,银川 750021]

作为中国网络言情小说的元老级作家,从21世纪伊始——在中国网络文学才刚刚开始萌芽的阶段,顾漫就开始自己的言情小说创作,并在这十几年间构建起了一方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天地,由于其温暖治愈的创作风格,她的小说很快在青年读者群体中掀起了一阵阅读潮流。近年来随着作品影视化改编的高潮迭起,顾漫作品本身的影响力也逐渐提升。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传统的网络小说创作不同,顾漫的小说创作并不以刻画激荡的情节或营造一波三折的冲突、逆袭这样传统网络“爽文”的模式取胜,甚至也不像传统的言情类型小说一般以过于浪漫化的爱情故事和戏剧化的矛盾纠葛为书写重心。顾漫在其全部的作品里一直所讲述的都是一些看起来可能“略显平淡”的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也没有过于浪漫的童话,只是单单尽可能还原两个青年男女如何相爱并最终决定共同前行的全部过程,并在其中发现他们爱情的闪光之处,从而加以着重刻画。其所描绘的爱情故事绝对的根植于当下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在这样的故事构建之中顾漫注重发现生活的细节,从这样的细节之处着手,并在书写中投入温情的目光,讲述一些平凡却温馨治愈、平淡却灵动有趣、不脱离生活却又具有理想化色彩的爱情故事,浅浅淡淡地塑造了诸多突破性的情感题材,勾勒出一片自己的浪漫爱情天地,同时她也以这些温柔的情感为骨架构建起了一个情感的乌托邦世界。

在这样的乌托邦世界之中情感成为最高且唯一的行事准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得以存在的核心骨架,所有的矛盾、误会都能被真心的情感巧妙化解,情感就是战胜一切的动力源泉。顾漫的小说不长于叙事,而注重对于爱情发展中的男女心理状态和情感波动的刻画,通过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描绘来引领爱情的走向,擅长通过对人物恋爱心理的高度还原来激发读者对文本的代入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其剥开爱情的外衣,抓住爱情的情感性本质完美地建构起了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乌托邦世界,并使读者沉醉其中。顾漫这样的书写方式在网络言情小说中别具一格,同时他的小说创作与一般的传统网络文学作家相比节奏也是相当缓慢。从2003年开始在晋江原创网上连载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到今天为止,十几年间她完全创作完成的作品也不过三部半之多,这也可见其对于情感乌托邦构建的精心与审慎。本文旨在通过对顾漫所构建的情感乌托邦的阐释与分析,一方面从其创作的层面来厘清其情感乌托邦得以成功构建的多重原因;另一方来试图揭露这一情感乌托邦背后所蕴含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涵,尝试对顾漫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把握。

一、理想化爱情模式的构建

在顾漫的小说创作中展现的最为直接明显,同时也率先吸引着读者阅读兴趣的是其在作品中对于俗世理想爱情蓝图的描绘与勾勒。在顾漫的每部作品中,她都给予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纯粹美好的爱情发生、爱情经历以及最终的爱情归属。在作品的行文与布局方面,顾漫对于男女主人公感情的发生、发展基本上不会设置任何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对于作品中爱情故事的展开通常都是充满温情的,将爱情的发生建立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着的日常之中,描述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由感情互动所表现出的情感愉悦,显现出一种真实可感却又无比温馨动人的情感张力,正如明晓溪所评价的那样:“初看或许并不惊人,然而看下去却会柔肠百结,再也无法移开视线了”。这样的爱情刻画对于当下这个日益繁杂的世界和日益功利化的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其所讲述的这些爱情故事无疑是难以实现的,何以琛与赵默笙会因为父母之间的仇恨终生不得和解、薛杉杉与封腾之间也会因为阶级地位的差异过于悬殊而难以调和等。但在顾漫的精心设计之下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在小说中都可以是“微不足道”、只需通过努力与爱就能化解的小问题,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其向我们传达的正是一种爱能跨越一切的情感乌托邦式理念,表达出只要是爱就一定能得到完美的救赎,得到大众所希冀的圆满归宿的情感观念。这样的观念在现实中基本可谓是不切实际的,由此顾漫所刻画的世界对于我们当下的真实生活而言无疑是乌托邦式的,它寄托了我们在俗世生活里难以实现的绝对的爱与美好。

同时顾漫所构建起的爱情故事都深深地植根于当下青年人的生活,这样的乌托邦世界绝不是凭空而起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反而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近,如《何以笙箫默》中二人初始于大学校园的一次偷拍事件、《微微一笑很倾城》中二人在网游中相知相识进而互生情愫、《杉杉来吃》中二人在职场中彼此互相熟悉与了解,等等,这些爱情发生的地点与情境无不都是我们生活之中司空见惯的场景,让人读来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在此基础之上顾漫深度挖掘这些有可能存在于生活之中却并不平凡的偶然事件,如何以琛与赵默笙经历七年分离与重重误会但却依然深爱彼此,肖奈与贝微微本就是同系的学长学妹同时肖奈本就认识贝微微等,通过这样的偶然事件与真实生活的完美糅合,既让人感受到文本真实性的一面,又凸显出了生活的戏剧化色彩,具有某种乌托邦式的意味,彰显了爱情的梦幻与美好,从而表现出温馨而动人的力量。

由此在这样平淡的生活中却塑造着不平淡的温馨情节形成了顾漫自己所独有的理想化爱情模式——偶然相知相识→共同经历生活琐事,感情加深→终成眷属,这样模式的背景、基调,由于植根于当下青年的现实生活与普通人的爱情模式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但又因作者的灵思添加上诸多理想化的巧合与温馨治愈的情节,显得这样的爱情模式清新而不脱俗,梦幻却又植根现实。同时顾漫在这样的基准模式之上也还在不断寻求着更加多元化的书写空间,虽然其完成的创作不多,但本本皆有新意,在遵循惯常爱情模式的基础之上,其的作品横跨校园和职场,既有日常生活,也有网络游戏,既有女追男,也有男追女,在追求圆满爱情的基础之上其也在模式的中间环节不断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而正是这样的不断扩展书写空间的尝试和对于纯粹美好爱情描摹的初心不改,最终构建起了顾漫独有的理想化爱情模式。

二、细腻的女性化叙事倾向

作为网络言情小说的创作者,顾漫小说的受众群体大多为女性,同时顾漫自身也是一名女性创作者,其的小说创作也大多呈现出一种女性化的叙事倾向,其的所有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女性主人公的视角出发而展开爱情故事的叙述,以女性主人公的情感波动与内心变化彰显故事的主要情节——爱情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这无疑是让心理流动成为除情节叙述之外小说行文的一条暗线。其中以《何以笙箫默》的叙述与构建最为典型,本书对于何以琛与赵默笙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爱情发展的表现,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对赵默笙的个人感受与心路历程的刻画来反映的,在书的开篇第一章二人久别重逢,偶然相遇于超市之中时就通过女主人公赵默笙的内心独白:“好怀念,以琛低沉如大提琴的声音,这些年在异国他乡,仍然时时处处在耳边吟诵”,直接而明了地表达出内心深处对于二人感情依旧难忘的现实心绪,也为后文二人的爱情故事得以顺利展开埋下了情感伏笔,随后在二人关系发生质变的时刻也是通过描写赵默笙在“奔跑中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低头看自己手上的戒指,胸臆中满满的幸福好像装不住,快要溢出来”这样的一个生活化的情态来表现和揭露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对故事中的女性状态进行了细致而具体的描绘,从这样的女性心理和行为出发使得故事中感情的发生发展变得真实可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单单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和理解文本中的爱情故事,而更容易代入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投入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人的关系与心态的转变。作者没有郑重其事地交代变化的前因后果,而是在一个情景之中悄然地加以展现,留待读者自行遐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也是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

同时对于这些心理与情态的刻画通常都是十分具体细致的,例如当赵默笙偶然重逢何以琛之时其首先想到的不是过去二人之间的互动,而是以琛那厚重低沉而迷人的声音,这样的刻画是间接的,但迂回的表达却比直接的袒露更为迷人,也更符合人回忆的通常特性,显得更加的真实动人。同样在《微微一笑很倾城》中,当贝微微拿到肖奈的手机号码时,“微微看着那行数字,心剧烈地跳起来……终于,终于,现实中也有牵扯了呢”,对于贝微微的心理刻画无疑也是细微而动人的,同样也是间接的,没有直接交代贝微微的芳心萌动,而是通过拿到心上人的手机号这样既日常真实又富有浪漫的举动下心潮澎湃的内心活动来表达出少女的内心。

虽然顾漫的小说创作从女性化的立场与视域出发,注重女性心理刻画,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顾漫对于男性心理的刻画也是没有忽视的,例如其对于何以琛心理的刻画:“就这样吧,以琛想……因为他已经是如此累。如此的,迫不及待想要幸福”,也彰显了男性对于感情脆弱无助和委曲求全的一面,体现了感情中男性特有的柔软。再如当二人完全和好如初时,面对赵默笙诸多生活中的小毛病时“他其实很享受,而且,把她这些小脾气养回来,也真的很不容易”。 通过众多对于男性心理与具体情态行为的描摹与刻画,使得顾漫小说中的男性主人公并不是扁平的,也不是机械化的王子形象,同样他也是和女性主人公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样对于其心理和具体情态的描摹更显真实与动人,也使得顾漫的描写更为细腻与贴切。最为核心与重要的一点是,作者通过对男性心理与行为的具体描绘使得其与行文主题的女性视域交相呼应,展现了更为多元的感情审读视域,表明了其塑造的理想爱情世界并不是单靠女性一方的努力或是被动接受而达成的,而是在男女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在他们之间充满爱与关怀的和谐互动之中得以实现的。正如一位读者所评价的“温馨不够,因为那比温馨更有穿透力;热烈不够,那比热烈更要缠绵;浪漫也不够啊,它是如此的真实”。在这样的立场之下,细腻的女性化立场并不仅仅成为作者单纯塑造温馨动人感情生活的工具,更重要的意义即是顾漫理想爱情世界中对于和谐且健康的两性关系的勾勒,在这其中感情的双方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作者从细微的心理感受与平淡的生活琐事出发,在着力凸显女性心理历程的同时也通过对男性心理的描绘,达成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情感关系,这样的关系在一定的意义上超越了传统言情小说对于爱情温馨、热烈以及浪漫的传统界定与塑造,其所彰显的是作者更深层次的对于一种植根于当代现实生活的现代的健康合理爱情观的表达。

三、纯美人情的敏锐性捕捉

仔细研读顾漫的小说,审视其所讲述的爱情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在创作中顾漫通常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去恶化”倾向,这不仅仅体现在顾漫对于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富有吸引力形象的有力刻画所展现出的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品格,更加突出鲜明和更能体现出顾漫特色的即是在行文中其对于文中配角形象与性格的描绘。在顾漫的作品中基本上不会设置任何带有邪恶性质的反派人物,为主人公们的感情发展拖后腿,相反在其作品中的这类配角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魅力吸引着读者的目光,作者在对这些配角进行刻画的同时不单单仅仅表现他们与主线的爱情故事相联系的部分,同样也会通过各种不同且多样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他们人性人情之中纯洁美好的一面,通过对他们这些纯美人情的敏锐性捕捉来进一步表现作者所塑造与希冀的理想爱情蓝图。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作者对于纯美人情的敏锐捕捉的即是何以玫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何以玫自幼年开始便喜欢着何以琛,二人可谓是青梅竹马,本以为时机成熟自己与以琛一定能水到渠成,终成眷属,可赵默笙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她的计划。在和赵默笙的相处过程中以玫也表现出了所谓反派的“渴望拆散两人的心愿”,最终其也确实向赵默笙摊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促使赵默笙远走美国的诱因之一。当她通过摊牌后的反应彻底明白自己单相思的无望之后,她反而成为二人感情的助攻与推手,当遇见有人质疑何以琛的等待时,她反而坚定地说:“不会,他们最后会在一起的……她会回来的。”但当我们仔细串联起何以玫这个人物发展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便能明白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反派而单纯为了给主人公的情感之路设置障碍,而是其自己本身形成了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以玫的摊牌其实也是完成她自身自我认同、自我了解的最后一环,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和对于感情的理性认识。

在顾漫的每本小说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着这样的人物形象存在,例如《何以笙箫默》中应晖、顾行红,《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孟逸然、曹光等,这些人物不一定完全和主人公们的感情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交集,但一定程度上他们都会因为主人公而完成某方面自我的成长乃至成熟,展现出某种人性中善与美好的一面,一方面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塑造连同男女主人公纯美的生活,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乌托邦式的情感世界,展现理想的爱情之中美好完美的层面,表达作者对于至善至美情感的呼唤与向往,引起读者的向往与喜爱。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借由他们这些人物在主角之外的爱情遭遇探讨感情的另一种可能性,表达作者对于理想爱情的另一种观点性的解读,展现出作者对于理想爱情世界多元化可能的有力探索,为理想爱情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扩宽理想爱情世界的表现边界。

四、余论

就顾漫的整体小说创作而言,一方面其通过自己所讲述的这些美好爱情故事,阐发了自己的情感世界观,表达出对独立平等、相知相伴的健康理性情感观念的赞赏与推崇,揭示出大众内心对于美好感情向往的热情与追求的决心,也对于当前社会理想的爱情究竟会如何发生发展做出有益的探讨。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顾漫这样的探讨由于局限在自己的情感乌托邦世界之内,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其的现实性,导致了爱情书写的模式化,使得情感叙述在本质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且从审美的角度而言这导致了其情感审美空间的单一化趋向。而另一方面由于当代社会压力的激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日益盛行,快节奏的生活使当代青年人难以感受到感情纯粹的美好,圆满的感情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稀缺物品,但顾漫认识到美好的感情仍然会是“根植于心底的最固执的愿望所化”,仍然是人们所向往与希冀的,故其对于真爱的反复歌颂和对于真爱可能的反复渲染则在一定

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特别是大众的感情需求,并且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理性现代性的压力,维持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平衡”。这也成为其作品一直永富魅丽、饱受欢迎的原因。

“乌托邦探讨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如此生活将使我们置于怎样的世界”,顾漫从自己的观察视域出发以当下青年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为蓝本,通过构建自己的情感乌托邦世界来探讨各种不同当代青年人多样化的感情生活方式,并竭力捕捉这些诸多不同感情所共有的美妙之处,同时将这些美妙之处更进一步理想化处理,萃取出其中最为美好的情感精华,向当代青年人展示了一个纯美的爱情可能,塑造出了一个美好的情感寄托空间,并进一步阐发在这样的情感乌托邦之中人类实现自我价值与获得人生幸福的可能性,这使得顾漫的网络言情小说创作与寄生于其小说文本之中的情感乌托邦都显得温情脉脉,具有无穷的人性魅力。

① 本文的统计时间截止于2019年1月,此处创作完成的三部半作品分别指《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杉杉来吃》《骄阳似我·上》,其中《骄阳似我》一书作者仅完成了上半部的创作,全书的创作还并未完成,故本文统计时计为半部。

②③④⑥⑦⑧⑨⑩顾漫:《何以笙箫默》,沈阳出版社 2011年版,第4页,第3页,第122页,第133页,第188页,第4页,第216页,序言第2页。

⑤ 顾漫:《微微一笑很倾城》,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版,第110页。

⑪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版,第321页。

⑫ 〔美〕鲁思·列维塔斯:《乌托邦之概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乌托邦刻画感情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最好的感情
从冷战到乌托邦:《四门城》的政治主题释读
感情工作
乌托邦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细致刻画,突显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