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与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的生成研究

2019-07-12邓梦兰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名作欣赏 2019年17期
关键词:赵氏小品言语

⊙邓梦兰[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幽默是喜剧小品的灵魂。赵氏小品一直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出现了很多经典的言语幽默,其语言手段功不可没,其中通过利用语用预设来制造小品的言语幽默,是赵氏小品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从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实例来分析研究赵氏小品中的言语幽默生成。

一、预设理论与幽默

预设(Presupposition),可理解为“预先设定”“前提”,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 Frege于 1892 年最早提出。20 世纪 5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 Strawson发展了 Frege 的这一思想,将预设看作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现象。直到 1974 年Stalnaker才提出了语用预设的概念,Stalnaker 认为,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同说话人有关,预设是说话人的一种命题态度,是说话人假定或认为是事实的那些命题,而且听话人同样也会这么去假定。预设不直接出现在话题中,却是谈话双方已知的信息。预设最常见、最常用的分类是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是从语用上分析出的预设,语用方面的分析包括使用语句交际的语言环境以及说话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等。语用预设具有共识性,合适性,可撤销性,隐蔽性等鲜明特征。一般情况下,谈话双方只有共同遵守预设,交际才能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谈话双方并不总是遵守预设,有时谈话双方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预设来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某种特殊目的,如喜剧小品为了达到幽默效果,刻意利用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来制造幽默。

二、语用预设与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生成

语用预设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在赵氏小品中尤为多见,下面主要从预设的共识性、预设的合适性、预设的可撤销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言语幽默生成。

(一)预设的共识性与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生成

所谓预设的共识性,就是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这种信息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共识性是语用预设的最重要的特征,交际双方必须遵守共同的预设,谈话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缺乏这样的共识,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顺利地传达,导致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而在赵氏小品中,为了制造幽默,说话人故意取消预设的共识性,以达到喜剧效果。

范:爸,感谢您老对我的资助,我现在已经读博士后了。

高:儿子你读博士后了,你咋不吱声呢,儿子都读博士后了!

赵:你得往前整哪,不能老在后边。

(《送水工》)

博士后在我们大家的印象里就是指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尽管“临时儿子”(范)是博士后了,但送水工(赵)却以为有点落在后边了,在对“博士后”的预设上,听话人送水工 缺乏共同认知,他的回答令“临时儿子”和观众都出乎意料,这样交际的实际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了啼笑皆非的喜剧效果,这是通过取消预设的共识性来制造幽默。同样在《送水工》中:

赵:听你妈说你搁哪研究爹呢?

范:不是,没有,研究木乃伊。

赵:哦,研究姨呢?

范:不是姨,是古尸。

赵:古诗你上那儿研究啥啊,咱们国家就有古诗啊!唐诗三百首……我都会。

范:爸,这个尸是尸体的尸。

赵:哦,是古人的尸体啊。

范:叫木乃伊。

赵:那得叫姨奶。

无论“临时儿子”怎么解释,但送水工因为缺乏共同认识,他的应答都出乎意料,从表面看是谐音产生幽默,实际上是交际者一方缺乏共同认识,在交际过程中取消了预设的共识性,从而达到既让人哭笑不得又夸张诙谐的幽默效果。

(二)预设的合适性与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生成

语用预设的合适性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与上下文的语境相协调,语用预设的合适性要求交际双方预设都要与同一语境紧密结合,语言使用是否恰当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判断。但预设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说话人心目中认为的事实,还可以是假定的情况。预设具有主观性,不同的听话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会推导出不同的预设,导致交际双方出现不在同一语境的状况。在赵氏小品中经常出现交际双方站在不同的语境里说话的现象,违反预设的合适性,而幽默也随之产生,如《送水工》:

高:给我儿子装会儿爹。

赵:给你儿子装爹?

高:就是给我装老伴。

赵:啥意思?

高:来,这二十块钱给你,你把这衣服脱喽!

赵:哎……

高:把那衣服脱喽。

赵:你干啥玩意呀,我可是正经人哪。

高:大哥,谁不是正经人啊?

赵:正经人你花二十块钱你就扒老头衣服?你啥玩意?

……

高:大哥你听我慢慢给你说,我儿子出国留学那年吧,正好赶上我下岗,我儿子听到这个消息说啥都不念非要回来,我跟儿子撒个谎,我说儿子你念吧,我给你找了个最有钱的后爹,其实这孩子是我自个供的,我都供了六年了,我给人做成人活,你看我这手,大哥,我怕儿子回来一看不是那么回事,他又不安心读书了。

含辛茹苦的老母亲(高)要送水工(赵)脱衣服是为了换成体面的衣服,装成她老伴,也就是即将回家的儿子他爹,因此赵得先脱送水工的工衣,而且越快越好,因为儿子马上就要到家了,所以高着急忙慌说出:“来,这二十块钱给你,你把这衣服脱喽!”而肩上还扛着一桶水的送水工(赵)一听到一个老太婆叫自己脱衣服,他的本能反应就是生活作风问题了,交际双方不在同一语境,违反了预设的合适性,令人捧腹大笑。

(三)预设的可撤销性与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生成

特定语境、背景信息以及言语内容相互排斥都会导致预设的消失,这就是预设的可撤销性。通常预设可以揭示说话者在交谈中的潜在心理,说话者可以在他的话语中只暗示出预设而不明确地说出,对此听话者可以采取两种态度即默认或是否定。当听话者故意或无意否定说话者的预设,这时尴尬就出现了,当然幽默也油然而生。如《说事儿》中:

崔永元:哎,大妈,你们这次到北京是怎么来的?

白云:俺们……搭专机来的。

崔永元:那太贵了,那我们报不起。

白云:不用报,都小钱儿,现在,有钱,瞅这穿的,相当有钱,嘿,太有钱了,哎呀,这都是挺贵呀……

崔永元:您这是貂皮!

白云:错!貂绒。

崔永元:特别贵吧?

白云:不贵,四万。

崔永元:四万还不贵啊?大妈真舍得给自己花钱!

白云:女人嘛,对自己下手就要狠一点儿。

……

白云:不,怎么的,你怎么说的?咱怎么来的?

黑土:坐拖拉机过来的。

白云:我这衣服呢?

黑土:四十一天租的。

白云:说了不让你啥实话都往外嘞,你咋记不住呢?

在白云的话语中暗示这样的预设,即“我白云现在是名人了,讲究的是排场,搭的是专机,还不用报路费,衣服是貂绒的,才四万,不贵”,处处显示处她出名后的膨胀心理。可是对于这个预设,听话者黑土却采用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实话实说“坐拖拉机过来的,衣服是四十一天租的”。在这个交际过程中,崔永元默认,黑土否定,这里正是通过黑土对白云预设的撤销,完全揭开了白云虚荣膨胀的面纱,不但对她的面子造成了伤害,同时也博得了观众的笑声。

三、结语

本文以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言语幽默为语料,论证了取消预设的共识性、违反预设的合适性及利用预设的可撤销性都可以使幽默生成。从中可以看出语用预设理论为喜剧小品言语幽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言语幽默也使得预设理论更加鲜活和更具生命力。

①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猜你喜欢

赵氏小品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临宋人小品》
应县河疃村赵氏家族4年对49位优秀学子颁发励志奖牌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赵氏孤儿
药王孙思邈
赵氏的祖先造父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