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说到电影:《红与黑》于连死刑辨析

2019-07-1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名作欣赏 2019年17期
关键词:红与黑夫人小说

⊙宋 朝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是举世公认的名著,多次被改编成电影。1954年,法国导演克劳特·乌当-拉哈执导的电影《红与黑》长达三个小时,比较忠实原著地还原了小说《红与黑》的故事情节,是目前电影界和观众都比较认同的经典;1967年,苏联导演谢尔盖·格拉希莫夫也执导了一个版本的《红与黑》,该片的表现重点落在于连的人生悲剧的社会成因和社会批判上;1993年,英国导演Ben Bolt也执导了英国版本的《红与黑》,该片使用当红明星担任男主人公,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1997年,法国导演Jean-Daniel Verhaeghe重拍《红与黑》,分上下两集,电影使用法国当红小生卡洛儿·布盖担任主人公,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发挥了电影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也取得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深得观众的喜爱。此外,许多艺术家分别使用电视剧、舞台剧、音乐剧等手段演绎《红与黑》,在各自领域都有较好的口碑。

在众多的《红与黑》同名作品中,艺术特点都各有千秋,但关于于连因枪击瑞纳夫人而被判处死刑的细节,似乎都未做深入探讨,顺理成章地把这个桥段作为作品的结局;尤其是电影,导演们更喜欢把于连在审判席上的演讲作为表现的重点,这个情节也更容易营造高潮,紧紧抓住观众的审美兴趣。

一、于连的死刑判决存在诸多疑点

从法理上来讲,于连虽然枪击了瑞纳夫人,但瑞纳夫人只是受伤,并未致死,所以于连罪不至死。司汤达是根据两个真实发生的刑事案件创作《红与黑》的:一是法国北部一个铁匠的儿子到小乡绅家做家庭教师,和女主人米舒太太发生了奸情,被女仆告密,被迫离开;之后又到一个富绅家做家庭秘书,和富绅家的小姐发生了私情,因此被解雇;出于报复心理,小铁匠用枪打死了米舒太太。二是真实发生在法国拉法尔格的案件,也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和一个作风轻浮的女人发生了私情,最后被抛弃,因而他为了惩罚这个轻浮的女人,用枪打死了她,并割下了她的头颅,但小木匠只被判处了五年监禁。如果是以上两个案件,判决杀人者死刑属于理所当然。然而,在电影《红与黑》中,未作详细说明和交代,没有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判决原则,只是简单地依照小说原著的情节给主人公于连死刑,这显然是马虎潦草的。

于连或许能得到营救,免于死刑的惩罚。在小说中,瑞纳夫人因为自己的告发而深感内疚,枪伤好了之后,亲自写信给主审法官,为于连求情,为于连的案子四处奔走,希望于连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判决。于连的情人马特尔小姐也因为于连的传奇之举兴奋不已,而且她已经怀上于连的孩子,她也展开营救丈夫的行动,她找到福利莱神父,许诺如果能救下于连,将让其当上主教。于连未来的岳父拉莫尔侯爵既然能够让于连在短时间之内获得中尉军衔、贵族私生子血统和年收入数万法郎的庄园,以此类推,拉莫尔侯爵以他高贵的身份地位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要救于连一命,也应该不是难事。在电影中,于连可以免于一死的以上可能都被导演和编剧们忽略了。如果是无意忽略,则是电影导演过于屈从小说的经典光环,在经典面前俯首帖耳;如果是有意忽略,则是电影导演盲从观众的思维定式,顺水推舟,迎合观众的喜好而忽视了艺术的真实和真实的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

于连莽撞开枪攻击瑞纳夫人,这个情节的合理性也存在疑问。于连十八岁走出家门开始自己的屌丝逆袭之路,二十三岁成为拉莫尔侯爵的乘龙快婿,做着三十岁飞黄腾达的美梦。短短五年时间,于连可以说凭借自己的野心和智慧、算计和权谋迅速登顶,可谓“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如果说在维立叶尔市的于连青涩稚嫩,涉世未深,社会阅历不足,处世经验不老到,难免做出轻率莽撞危险的事情,这些尚属合理;那么经过贝桑松神学院的历练和巴黎拉莫尔侯爵府的秘书工作实践,于连死心塌地地投靠大权谋家拉莫尔侯爵,身体力行,目睹并参与了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残酷政治斗争,已经成长为一条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政治狼狗,而他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蓄意杀人,这一举动实在是匪夷所思。在《红与黑》中,于连知晓瑞纳夫人的告发信,恼羞成怒,心生杀机,连夜从巴黎出发,来到偏僻的南方小城维立叶尔市,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起码需要用时七八天,因此就可以排除激情杀人的可能,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让于连冷静地思考、判断他的杀人举动会给他带来的自毁前程的严重后果,所以于连枪杀瑞纳夫人的行为也存在很大的疑问。在电影中,于连从萌生杀人动机到实施杀人行为,从电影时间来说,就是一个长镜头的交代,从电影空间来说,就是两个场景的转换,不足以支撑电影逻辑的合理性。

二、于连的死刑源于阶级审判和自我毁灭

《红与黑》成书于1830年,五十年之后被文学大师左拉发现并撰文推荐,因此被广大读者和观众喜爱,法国导演克劳特·乌当-拉哈执导的电影经典版本《红与黑》,距离成书已是一百多年了。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众多电影版本,于连最后走向断头台,从容赴死,已然成为读者和观众的共识。

于连的死刑,来自于阶级的审判。无论是作者司汤达本人的创作动机,还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思想主题,都表明《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作者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一幅幅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图景,形象地反映了形势的混乱,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正如于连,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审判席上没有一个来自他的阶级的人,没有一个工人、农民,对他的审判,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想以此杀鸡儆猴而已。瑞纳夫人和侯爵之女毕竟是女流之辈,她们虽然是有钱有权的资产阶级,可是在19世纪的法国,女性还处于男性的附庸地位,影响力十分有限,她们要想营救于连,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拉莫尔侯爵看在女儿的面上,本已提携过于连一次,让他迅速取得成功,但现在于连把与瑞纳夫人通奸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举国皆知,这违背了政客们处理事情的根本原则,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况且马特尔小姐贵为侯爵之女,与于连的爱情又更多属于对祖先爱情的传奇浪漫想象,拉莫尔侯爵不会担忧于连的死刑会对女儿造成过多影响,所以对于连的死,更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审判于连的主审法官是哇列诺,他“更是一个靠卑鄙手段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用了极大的厌恶和憎恨来描写这个当时社会的幸运的偷儿厚颜无耻的嘴脸”。哇列诺的衣兜里揣着省长的委任状,他代表资产阶级审判于连,而且,他也多次追求瑞纳夫人而不得,此时正好可以公报私仇,他把于连视为自己的情敌加以严厉的惩处。“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悲剧,看到这个社会的确像司汤达所说,他像一根竹竿,爬到上面的人绝对要把下面的人踢下去,而下面的人竭力要把上面的人给拽下来,社会就是如此。作为一个有才能的年轻人,于连没有能够爬上去,反而被拉莫尔侯爵、瑞纳市长、哇列诺这样的吸血者联合绞杀了。”

于连的死刑,是自我毁灭的结果。《红与黑》其实就是于连的一部奋斗史。于连有英雄情结,渴望像拿破仑那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于连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就是出人头地,快速地打入上流社会。然而,拿破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于连的悲剧如同堂吉诃德似的悲剧,根本原因是时间和空间的错位,英雄辈出的骑士时代早已灰飞烟灭,一切天真的梦想终将被现实的大风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如果于连愿意,他其实是可以拥有普通人的生活的,女仆爱丽莎钟情于他,而且爱丽莎还有一笔继承到手的遗产,爱丽莎主动向于连表白,但遭到于连拒绝。

于连不是甘于平庸的人物。于连是一个野心家,他把女人当成爬向上流社会的阶梯,把女人的床和上流社会的客厅当成战场。他与瑞纳夫人和侯爵小姐的爱情,在他这里本质上不过是极度自卑引起的极度自尊的变态心理,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赤裸裸的报复和利用,报复瑞纳市长的傲慢和轻蔑,利用侯爵之女对浪漫爱情的幼稚想象。“至少在于连的意识里,征服了这两个上流阶层的女人,就意味着征服了她的整个阶级,获得了胜利。尽管瑞纳夫人非常美貌和温柔,但于连竟然没有爱上她。在侯爵府与侯爵小姐的相互追逐,更是彻头彻尾地充满了阴谋与疯狂。”在拿破仑的英雄时代,人们奉行的是丛林法则,人生如棋局,强者通吃;在波旁王朝复辟的贵族时代,血统决定一切,阶层的天堑隔绝了年轻人改变命运的通道,人生犹如赌博,会有极少数人找到阶层壁垒的暗门,但绝大多数人注定血本无归。于连显然属于后者,他洞悉了法国社会的运行规则,知道自己的英雄梦想破灭,人生再无出头之日,所以对自己的极端行为供认不讳,放弃上诉,毅然赴死,主动拒绝别人的帮助和放弃求生的可能,主动承认蓄谋杀人,主动认为自己罪有应得。于连只能用谋杀瑞纳夫人来反抗阶级的压迫,实现自我放逐和自我毁灭,完成具有拿破仑色彩的悲剧英雄壮举。

三、结语

如果只看过小说,或者只看过电影,《红与黑》都被认为是经典;但是,如果看过小说之后再看电影,或者看过电影之后再看小说,结论会大相径庭。 “如果某个艺术作品在某种艺术形式中的成就较高,改编至另一种形式的成绩就往往不如其原著,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与电影媒介不同,其内容分别受其形式支配。”几个电影版本的《红与黑》都将关注点过于集中在于连的两次爱情和悲剧命运上,而忽视了小说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尖锐的现实批判。在电影拍摄中,不可能长时间地让镜头处于黑屏状态,不允许长篇累牍地出现旁白,声音、画面和表演才是电影的语言。电影留白只是对文学、绘画的艺术技巧的借用,观众不善于像小说读者那样,主动全面地把作品中的空余部分用自己的想象圆满起来。只有在小说中,于连在黑暗的监狱环境里,得以冷静地观察现实社会,得以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才对枪杀瑞纳夫人的行为深感忏悔并认为自己不可饶恕,只有让自己被判处死刑,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灵魂的救赎。

① 郑忠信主编:《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②《外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外国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70—271页。

③ 陈伯通:《略谈斯丹达尔在〈红与黑〉中对资产阶级的审判》,《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2期,第84—89页。

④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207页。

⑤ 王梓屹,钟良:《谈〈红与黑〉中的于连》,《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68—70页。

⑥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焦雄屏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407页。

猜你喜欢

红与黑夫人小说
情人礼赞
“夫人”与“妻”的区别
只爱黑白红
他的情人
知识漫画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