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父亲

2019-07-11郭胜坚

闽南风 2019年6期
关键词:母亲孩子

郭胜坚

又是一年清明节,给父亲上完坟回来,我的心里带着一种酸楚,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个年头了,可我一直觉得他还在身旁。

独自一人在书房的窗台上冲了一壶武夷双韵,摆了两个杯子,一个给自己,一个放对面,这是给父亲沏的上好的武夷岩茶,犹如他就坐在对面,像往年那样父子俩对坐。午后的阳光斜洒在窗台上,温暖静谧,茶香氤氲。父亲一生勤俭,生前没喝过这么好的茶。

有一种幸福,就是每个孩子都管自己的父亲叫“爸爸”,可我不能。从我懂事到父亲离世,我从没叫过他一声“爸”,我得叫他“叔”,为了区别于其他叔叔,我叫父亲“阿叔”的“阿”的发音又不同于一般的“阿”,而是类似于普通话里面的轻声。小时候我经常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叫法跟母亲闹,长大后母亲才告诉我,因为算命的说我们父子缘浅,怕养不活我,所以我只能偏叫。

我家祖辈算是出了几个读书人,太爷爷是清末的秀才,据说当年中秀才时才13岁,报子来报喜的时候,他还光着屁股在家门口的池塘里和小伙伴们戏水呢!太爷爷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听奶奶说,以前村里人要进我家大门还得换上长衫,以示尊重。叔公是民国时乡国立小学的第一任校长,伯父当过民国时的保长,建国后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奶奶担心我们家被划成地主富农,便让十七岁的父亲虚报了一岁,报名参军去了。

父亲年轻的时候长得眉清目秀,穿上军装,一副英姿飒爽的模样,部队首长很是喜欢他,把父亲安排在文工团,可是父亲性格内向,木讷寡言,识字又不多,还操着一口典型的闽南地瓜腔,根本不适合当演员,让他去乐队,可是不管是弦乐器乐还是管乐,他都捣鼓不来。后来部队首长无奈只好把他送去汽车连,不曾想父亲却是一个开车的好把式,没几天就轻车熟路了,直至从部队复员,父亲成了当时海澄县第一汽车运输队的司机,运输队的第一辆汽车“福建牌”便是父亲从福州开回来的,此后,父亲在四十多年的驾驶生涯中创下了安全行驶一百多万公里的记录。

父亲是当年村子里第一个在县城“吃头路”的人,一个月工资只有5元,家里的生活主要还是靠母亲做裁缝和养猪维持。但是,比起周围的人,我们的生活还是比别人优越,父母也常常会省吃俭用接济左邻右舍。海澄县离家有十几公里,父亲是个严守规矩的人,绝不肯私用公车,上班基本靠走路,很不方便。父亲通常一个月左右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会带回很多好吃的东西,饼干、罐头,还有鲨鱼、黄花鱼、白带鱼等各种海产品,最难忘的是过年时买回来的“石马”牌腊肠,用油一炸,那个香气把堂兄弟姐妹全都吸引了过来,见者有份,母亲便会每人分一小段,大家都攥在手里,馋了就闻一闻,谁都舍不得先吃掉,这在当时都是极其罕见的东西,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盼望父亲回来便是我们一家最期待的事了。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的,那时候没通电,有月的夜晚,我们便会凑在长辈堆里,聚在家门前的大埕上搓草绳。搓一条草绳可以卖2分钱,织一条草袋1毛1,大概是装化肥或者装砂石筑河堤用的,这是父亲接回来的活,让村里人农忙之余可以挣点钱贴补家用。

儿时记忆中父亲高大魁梧,不苟言笑,有一种军人的威严。当月亮高高升起的时候,便会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从清冷的月光下走过来,那就是父亲回来了。我们都会屏住呼吸,连话都不敢说,连原本有说有笑地搓草绳的婶婆叔伯也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都依据自己的辈分跟父亲打招呼,而父亲通常只是“嗯”一声。

父亲是个大孝子,一回来便把带回来一大堆东西提到奶奶的房间,让奶奶检视后,挑下她喜欢的东西,剩下的才带回我们的房间。

每次父亲回家我们仨兄妹既兴奋又紧张,既期待又害怕,尤其是哥哥,那时哥哥已经上小学了,父亲便要检查他的功课,而偏偏哥哥又不大会读书,遇到不会读的字,他就有边读边,没边读上下,或者干脆直接跳过去,起初父亲还会帮他纠正,要是错得太多了抓起来直接就是一顿臭打,气得实在不行,父亲就把哥哥的课本撕了,然后第二天再重新买一本,如此周而复始,一直延续到哥哥上完初中。每次母亲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劝,父亲就转而把气发在母亲身上,怪她宠孩子,不会教孩子,母亲就哭,有时也发狠话,孩子不会读就是不会读,你打死他也没用,你每次回来都打孩子,你干脆就不要回来了,于是父亲就气冲冲的又上班去了。

我略会读书,父亲不曾因为功课打我。可我淘气,这是父亲的大忌,他常说一句话:一粒粟要做种也要晒干。他认为“男忧女笑”,男孩子应该安静沉稳方能成大事,可我偏偏不是个成大事的料,我生性好玩,爱打架,天不怕地不怕,除了怕父亲。

有月的夜晚,我们一大群野孩子就在晒谷场上玩各种游戏,“救国”、“过五关”、老鹰捉小鸡、跳格子、跳皮筋,最考验人胆量的游戏是“匿啌找”(闽南话,即捉迷藏)。几个孩子,通过翻手掌(抦黑抦白)确定一个要找人的孩子当瞽鸡(瞽:瞎眼),领头的孩子用双手捂住他的眼睛,其余的孩子充当白蛋就各自找黑暗的角落躲起来,然后头儿就念:掩瞽鸡,走白蛋,一句嗄,一句问,放瞽鸡儿去找蛋。那个当瞽鸡的孩子就往黑暗的角落里逐个寻找,胆大的孩子什么地方都敢藏,有一回有个同伴竟然藏到我奶奶陪嫁的那副棺材里,那可是对奶奶的大不敬,后来不知道是谁说出来,那个傻蛋被他娘臭打了一顿。但是父亲回来时我就不敢出去玩了,父亲打人太凶了,这个我领教过。

小时候,经常有“做凤阳”的来村子里打拳卖膏药,那是走江湖的人讨生活的一种方式,凤阳师到各个村子里巡回,或變魔术,或表演武术、气功,或唱些类似东北二人转的段子,也有耍猴或者耍眼镜蛇的。小孩子最高兴的不仅是可以看热闹,还可以跟父母要一点零钱买零食吃。有一回邻村做凤阳,我征得母亲同意后跟同村四个小伙伴一起去看,不料父亲突然回来了,碰巧被他看到,正在跟其他小伙伴有说有笑的我,突然被一双大手从后腰提起来,我起初还以为是哪个小伙伴捉弄我,我还说了一句:“怪小”,别开玩笑。可怜我被父亲直接举过头顶,就像戏台上要抓陈世美去斩头的那幕一样,我被父亲拎回家,直接摔到地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狠揍,那个晚上,母亲自己一个人哭到天亮。

在父亲威严的注视下我渐渐长大了,父亲不会再打我了,可我心里仍然怕,还不仅仅是怕,有什么话我也不会找他说,甚至见面都不会跟他打招呼。后来我考上了师范,离开家的我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觉得自己从此可以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了。可我还是没能离开父亲的视线,每个月父亲都会骑着脚踏车赶十几公里路到学校给我送生活费,每次见面,父亲都会交代我要认真学习,不要乱花钱,每次我都是“嗯”几声就走,只有没生活费了我才会回家,回家我也只跟母亲要。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离家不远却经常住在学校,偶尔回家也极少跟父亲说话,父亲每次见我回来,不是高兴,而是一番盘问,好像我逃学翘课似的。

2002年,我调到县城工作。依母亲心意,每年除夕我都携家带口回老家围炉。这一年除夕,围炉时感觉平时吃东西很快的父亲没怎么吃,我瞄了他一眼,发现父亲清瘦了很多。过了正月初五,母亲才跟我说,父亲最近总吃不下东西,还老是嗳气,叫我带他去医院瞧瞧。到县第二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医生怀疑父亲可能得了胃癌,建议到市立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我一听就懵了,我不相信父亲会得这种病,一向高大健朗,像永远使不完劲的父亲怎么会得病呢?他不是还隔三岔五地从村里的那口老井打水,带上母亲自己种的菜,骑着那辆骑了三十多年的老爷车赶四五公里路送到镇上给我;我跟生产队承包了一百多亩山地,准备开荒种果的时候,他不是二话不说就扛起锄头挑上水桶,跟我上山干活了,甚至一天最多能挑76担水,也从不喊累;他不是为了省车费还能骑着他的老爷车石码浮宫来回跑,每当杨梅、莲雾收获的季节他还能载着一筐筐的水果亲朋好友一家一家的送,就算热得满头大汗,也乐此不疲。父亲怎么突然就得了这么严重的病呢?我一时感觉父亲就要离我而去,可他还没享受过一天清福啊,难道就这样任由疾病夺去他的生命?此时,我才感觉到,其实父亲并非离我那么远,虽然我从没叫过他一声“爸”。

我不敢让父亲知道,也不敢跟母亲说。我找了个借口把父亲送到市医院办了住院,最后父亲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并已浸润到食管中下段,医生建议必须马上做手术,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却必须面对这么残酷的现实。医生说如果不手术,父亲的食管马上就堵住了,到时滴水不进,只能靠输液和止痛药维持,最多活不过半年,快则一两个月;但是如果手术要花一大笔钱,手术费及后续的各种治疗费用得一二十万,且手术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有的甚至是上了手术台,就回不来了。

我只能回家跟母亲商量,母亲也不敢决断,请来了舅舅、大哥和几个堂哥开了个会,大家一致反对给父亲做手术,都说父亲已经68岁了,手术又不一定成功,没必要冒这个风险;另外,手术费用太大,父亲又没什么积蓄,我一个月四百多块的工资是承担不起的,父亲的几位好友也不赞成手术。

母亲听了伤心欲绝,她说我们不能这样眼睁睁看着你父亲痛苦地走了吧,他可还没享过一天福啊!

是啊,父亲虽然严厉得几乎不近人情,可他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安分守己,认真读书。父亲一辈子勤勤俭俭,唯一的装备那辆老爷车还是自己省吃俭用买零件组装的,他身上穿的除了部队的军装和单位发的劳动服,就是母亲过年给他做的中山装,他从没赶过时髦,一提起给他买新衣服,他就不高兴。他不仅培养我们仨兄妹读书,还盖了两座平房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这期间付出的辛苦,做儿女的怎能忽视。我理解母亲的心意,我跟母亲说,钱我来想办法,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争取。

父亲手术很成功,又和我们一起度过了8年的幸福时光,很多人都认为是奇迹,虽然这8年我带着父亲四处求医问药,每年都要做各种检查,吃很多药,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父亲还是时常骑着那辆被我戏称为“罗马牌”的脚踏车,载着时令蔬果,自家养的鸡鸭鹅蛋,兴冲冲地来县城看我们,有一回我们加班,刚10岁的儿子放了学,知道爷爷胃不好,不能吃干饭,竟然懂得请他爷爷去吃“真粥道”,父亲乐坏了,回到村子里逢人就夸,说那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餐。一有时间我就带父亲四处逛逛,走走亲戚,父亲性格变了很多,变得不再急躁,也喜欢笑了。

2011年的春天,父亲还是离开了我们,他走的时候很安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走了,这世上从此少了那个我应该叫他“爸”的人了,纵然有再多的美食和欢乐也无法與他分享了。有时,我也常想,如果我小时候,他们不那么相信算命的,不让我偏叫,不这样暗示我们父子缘浅,我和父亲兴许就没有了之前的那么多隔阂,那应该是另一种生活场景吧。

闽南老话说:爸死路远,母死路断。如今母亲已85岁高龄,我常伴母亲左右,带她求医问药,嘘寒问暖,宽心解闷,共享天伦,所幸儿子也懂事,对他奶奶十分孝顺,二十多岁了还会和奶奶同睡一铺床照顾她,这种血脉相承的亲情必定缘深,哪会缘浅?

猜你喜欢

母亲孩子
母亲的债
孩子的画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