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特征与提升路径

2019-07-11杨涛

中州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融合模式提升路径

杨涛

摘 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实践,但总体上仍存在发展层次较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要素约束现象明显、外部支撑力不足、融合主体发挥作用不充分等瓶颈问题。为此,应从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创新驱动水平、夯实要素支撑、增强外部支撑能力和培育壮大融合主体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农村产业融合质量。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融合模式;实践特征;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5-0037-06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顺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学术界已对此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何钦(2015)分析了福建省农村三产融合现状,提出农村三产融合资金渠道尚需完善①;李治等(2017)从交易成本角度解释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力及农村三产融合的效应②;梁瑞华(2018)提出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要素流动不流畅、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③;陈学云等(2018)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我国农村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是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④。这些研究为推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村三产融合正处于快速推进和深入发展阶段,实践的深化对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实践模式

1.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

产业联合体将分别具有一二三产功能的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将产业的“外部性”转化为联合体的“内部性”,产业的生产、加工、储藏、销售、流通、旅游等各个关节点有效连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环节有效衔接,形成一个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环节的服务链,各类要素得到充分优化配置,极大提升了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例如,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淮河种业有限公司由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拥有各类农机装备430台(套),联合经营土地面积1.6万亩,是一个拥有从种子到农资、从耕作服务到购销的完整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企业做市场、合作社提供服务、家庭农场负责生产”的方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抵御市场风险、提高资源资金资产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提高销售价格、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联合体内农民收益普遍比周边高出10%。⑤

2.农业“新六产”模式

农业“新六产”是指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相通,实现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加快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此模式适宜在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地区开展,如山东省农业“新六产”取得长足发展,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形成了典型效应。山东省在201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意见》,提出了23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重点支持农业“新六产”发展,推动一二三产由点到线、到面深度融合。例如,山东省寿光市打造中国蔬菜物流园,打破传统单一型物流配送模式,采取交易、储存、配送、商业、居住、办公、休闲多功能混合互动模式,实现多业态集聚;淄博市的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香菇菌棒进行加工,然后运往在国外自建的基地进行存放生长,极大提高了香菇的产品附加值,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出口路子;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集蔬菜科技研发、技术培训、育苗种植、开放展览为一体,并将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将农产品制作成文化故事载体、世界标志建筑、各地自然风光等,打造4A级旅游景区,每年参观人数在百万以上,带来了近6000万元的经济效益。⑥

3.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模式

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模式是指以产业链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下游渠道开拓为对象,以全链条的成本降低、风险控制、效益提升等为增值目标,依靠链条的价值最大化和价值再分配来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成员的动力和能力,形成新的产业链网结构。此种模式适宜在具有鲜明第一产业的地区开展,如益海嘉里(黑龙江)集团打造“良种选育—订单种植—原粮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在普通的种植、加工之后,将水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用于发电,稻壳灰做成吸附剂,并将米糠油做成一级食用油;并从米糠油中提取谷维素、糠蜡、植物甾醇等,从米糠粕提取植酸、肌醇、膳食纤维等产品,大幅增加水稻的产出价值。河南省正阳县开展花生全产业链建设,成为“中国花生之都”;花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70万亩左右,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量50万吨,“正阳花生”品牌价值达到21.56亿元。⑦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枸杞全产业链研发,大力建设“中国枸杞之都”;全区枸杞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达200余家,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并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⑧

4.城乡融合模式

城乡融合模式即充分利用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聚焦市民、能人、企業关注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养老休闲、文化创意、民间非遗传承等项目,将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城市需求进行融合,开辟城乡要素资源对接融合的新渠道,找准农民求增收与市民求品质的契合点,推进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文旅“三位一体”发展。此种模式在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发展较为普遍,城乡融合形式多样。如山东省的“郝峪模式”,采用“公司运作+单体项目+全体村民入股”的形式,实现城乡要素有机结合。2017年已经实现乡村综合收入28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到370万元。目前这一模式正向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甚至是国外输出。⑨湖北省武汉市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形成“36家龙头企业+3000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地理商标迅速转化为农户的经营收益。黄陂区六指街道依托草莓产业,采用基地+景区、基地+农家乐模式,打造星级采摘、休闲、观光园,吸引了武汉仟吉集团进行投资,建成了“禾盛吉农业园”;由城市企业家投资建设的黄陂区姚家集街的“木兰花乡”景区,在发挥农业生态功能的同时,还拉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⑩

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特征

1.功能拓展

主要体现在基于传统农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深度发展“农业+”,建设具有民族特点、历史以及地域风情的旅游村镇或乡村旅游示范村,合理有效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农耕文化。国内许多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本地绿色生态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绿色生态资源是“农业+”模式的要点所在。通过积极培育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文化农业等新兴业态,对盘活当地特色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如浙江省德清县大力发展以“洋家乐”为代表的外国人经营乡村民宿旅游新业态,突出“原生态养生、国际化休闲”主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其中,莫干山镇乡村民宿的发展独树一帜,被评为“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B11山东省淄博市池上镇中郝峪村着力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餐饮、康养、医疗、体验等服务业进行有机结合,集中力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新出“公司运作+单体承包(项目)+全体村民入股”的运营模式,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03年的2200元增加到2017年的370万元。该模式被称为“郝峪模式”,中郝峪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B12目前,国内众多地区休闲农业、文化农业的产生让农村产业发展功能得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大。

2.业态复合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最新信息技术,以现代种养业为主导,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向包装仓储、商务物流、互联网销售等第三产业拓展,在解决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的同时,实现对信息技术发展红利的共享,提高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形成一三产业互促并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近年来,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模式在国内发展较为迅速,其中,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平台的交易对象以农产品为主,典型企业包括“一亩田”“惠农网”“绿谷网”等;互联网+农资电商平台的交易对象以农资产品为主,典型发展模式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平台、京东集团“京东农资”平台、“农一网”和“农医生”等。如河南省新蔡县麦佳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麦佳APP,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农时季节及时把种植技术发送到广大种植户手机中,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粮的技术水平。众品集团打造的专业为中小餐厅提供包括生鲜畜产品在内的全品类原材料采购配送的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目前注册用户达到58.6万个,年交易额135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鲜食品B2B电商交易平台。B13目前,国内电商平台依靠原有的网上交易平台,不仅能够提供农资交易服务,而且将业务范围拓展到农业技术、灾害防治等领域,使不同业态融合的经济效应得以显现。

3.链式融合

一是推动一产内部循环融合,促使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建立积极联系,以此拉动产业链中的各环节有机结合。如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集中力量建设种养循环、农牧互动的新模式,以乡镇村社为中介,将畜禽养殖户与果蔬种植户进行对接,形成“以种定养、种养循环”的互利共赢的局面。二是以二产为纽带的全产业链融合。如黑龙江省飞鹤集团开展的“种养加销”一体化生产模式,已经成功实现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高品质乳品加工全产业链生产,形成细分专业、合作紧密的发展模式,开创了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产业融合新局面。三是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通过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信息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等优势,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中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价值和品牌知名度,有效推动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如河南省泌阳县以肉牛产业为依托,集花生种植、肉牛加工、奶业生产、花生油加工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肉牛存栏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出栏牛20.3万头,其中夏南牛出栏19万头,肉牛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B14目前,随着产业链的横向、纵向融合,不仅产生与农业的融合,也促成与加工业的融合,有力推动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壮大,形成了鲜明的链式融合特征。

4.效应多元

一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兴旺。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通过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区位优势、文化优势不断转化为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老产业发展优势,既美化了农村环境,也满足了农村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拓展收入环节,助力脱贫攻坚。各地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着力改进贫困地区特别是极度贫困地区的环境条件,以产业脱贫、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使扶贫成果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增强脱贫的效果和质量。如河南省正阳县充分发挥花生现代农业园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依托花生产业带动了全县8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年吸纳1万多名贫困人口就业脱贫、参股分红脱贫。2017年,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80元,从事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6%,种植花生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达到65%,从事花生种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B15三是促使产城互动,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可以和当地城镇化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增强产业兴旺发展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协调性。例如,江西省南昌市坚持把“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率先打造形成南昌县南新乡市政公用生态园、进贤县钟陵乡南昌硒谷等“田园综合体”示范窗口。山东省阳谷县通过强化乡村特色定位,实现差异发展,形成了“纺线纺绳—手工、机械编制—合成包装”的完整产业链,每年生产七大类千余种汽车坐垫1000多万套,实现产值近20亿元,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村产业的兴旺发展。B16

三、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发展层次总体较低

目前,不少地方仍然只注重開发农业的生产功能,不重视农业的多重功能挖掘,“生产导向过强、消费导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地方缺乏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和整体布局,整个产业链的管理被不同部门人为割裂,导致管理体制僵化、办事效率低下,难以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少地区依然存在用地难、环评难、获证难等问题。同时,产业融合发展出现同质化,一些做法和模式被盲目效仿,雷同现象较为严重,差异化、个性化、创意化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和市场的无序竞争。B17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对文化、生态、休闲、风土等功能的开发和挖掘程度还较低,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明显不足。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高端化、品牌化程度低。各主体之间融合不够,产加销出现脱节,流通、信息等服务环节的建设仍不足,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公共营销平台等建设滞后,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如安徽省宿迁市的养殖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鱼、虾、鹅的养殖规模很大,但由于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造成养殖业大而不强,经济效益难以提高。B18

2.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者间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产出的交易方面,暂时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关系,以至于无法为市场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部门联动不足,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专业性服务机构与农业企业间合作不充分,人才、技术、信息、检验检测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科研能力不足,造成相关新的科研成果难以有效推广。政策落实不够到位,部分地区相关决策部门对中央的政策敏感度不够,产业融合相关国家政策出台后,部分地区在落实上出现滞后或者不到位现象。目前就发展现状来看,订单农业存在违约率居高不下和缺少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的问题,发展融合领域相对狭小。

3.融合要素约束现象明显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要素瓶颈约束。财政扶持分布不均,各资源要素进入现代农业受到现实制约。土地资源使用受限,规模种养业设施用地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不足,土地抵押融资困难,对调整土地权属来盤活土地要素缺少鲜明的制度规范。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经营人才缺乏,现有培训制度不够系统,实用性不强,培育培养人才难度较大。金融保险支持不足,新型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押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处于一种金融抑制状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加工储藏、贸易市场、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仍显不足,制约了工商资本对农村资源的整合发展。

4.产业融合外部支撑力不足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从政策制定开始,发展环节涉及发改、财政、旅游、文化、工商等十多个机构部门,这给新型业态的培育带来了管理体制上的制约。目前,由于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的衔接不紧密,导致部分地区的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效益低下。尽管各地政府已经颁布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各级各部门具体配套落实难度依然较大,造成一些政策举措落实不到位、不全面。新型经营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各级支持、奖励资金总规模没有增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一些企业误认为政府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在减弱,影响了地方新型业态的发展态势。

5.产业融合主体发挥作用不充分

国内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的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产业融合面临缺少实力强大的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主体的经营结构单一、经营主体创新水平较低和服务能力较差等具体困难。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是近五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仍处于探索前进阶段,存在着经营结构单一和管理水平有限等问题。单从科技成果水平看,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产品研发存在短板,高附加值产品数量还相对较少。科技创新、产品研发能力及投入的相对不足成为严重制约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B19特色小镇、休闲农业及产业联合体在各地发展迅速,但存在产业特色不明显、文化底蕴不深厚和内涵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参与主体的融合带动能力仍需提高。

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的路径

1.健全融合体制机制

应当继续坚持“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要求,以利益共享为目标,集中力量着力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引导农户全方位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当前国内农村发展实际,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需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实操性。以支持政策为主要牵引,引导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户更大范围地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环节中,实现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有销路,农户提供的劳动力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不断释放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红利。B20建立健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责任分工,促进多部门联合协作,协调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中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推进的重大问题。

2.提升创新驱动水平

通过组织技术服务队伍及专家团队,共同推进“互联网+”、现代生物育种等研究与实践工作,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合作形式,发挥智力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智力支撑水平。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四类协同”培训计划,为工商资本投资提供人才、智力储备和技术支撑。对龙头企业引进的高端技术研发、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高端人才,给予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提升农村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下乡、农民工返乡,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大农产品全资源化利用的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的有效途径。

3.夯实要素支撑体系

在金融要素方面,县域金融政策体系还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得当地金融机构在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间形成良性收支关系,将农村资金外流保证在可控范围内。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适当放宽支持领域,降低担保要求与标准,对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等量体裁衣式地开发金融产品。建议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对满足一定标准的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弹性管理机制,例如可适当降低这些县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且对其在涉农贷款方面给予税收优惠、费用定向补贴等。扩大农村企业、农民和农户可抵押物范围。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协助金融机构对贷款对象经营能力、信用状况进行调查,提高融资效率。

在财政要素方面,应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当优先保障财税支持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积极创新支持方式,探索诸如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的资本合作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更好地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简化增值税结构,给予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要严格落实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各类公司制企业可实行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选择性税收优惠、股权激励递延纳税等办法,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为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税优惠政策,对涉农主体的各项关税优惠政策进行具体细化,确保关税优惠政策能够发挥实效。

在土地要素方面,综合考虑税收、项目投资额度等因素,对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融合主体多元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实行工厂化生产、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龙头企业用地需求,纳入农业用地范畴。支持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符合耕地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保障农业项目进行产业拓展的建设用地,助力农业项目顺利落地投产;按照一定标准对种植业园区进行划分,并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园区进行资源配置倾斜,予以配套种植业区域相适应的养殖和加工用地,并以其为中心向外辐射,促进资源在产业链条内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增强外部支撑能力

夯实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一产基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持续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模式上,应当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鼓励工商资本与新型農业经营主体合作,共同推进农田、电网、路网、林网改造和升级建设,共同推进改造提升中低产田以及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工商资本进行土地整治及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其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以及粮食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等与农村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打造整体环境友好型、村容村貌整洁型的新型农村。地方政府应当更加重视打造产业融合服务平台,根据地方一二三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建设地缘优势明显、产业互补性强和技术共享度高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参与主体提供交易讯息、生产技术等重要发展条件。

5.培育壮大融合主体

建议地方政府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对纳入国家“百县千乡万村”三产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的县(市)和乡镇进行奖补,先行先试,取得经验,面上推广。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在农村三产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通过设立农村产业投资基金、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的支持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

注释

①何钦:《福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调查与思考》,《当代农村财经》2015年第12期。

②李治、王东阳:《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9期。

③梁瑞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推进建议》,《中州学刊》2018年第3期。

④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农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11期。

⑤许伟:《休闲农业发展新路径:安徽的实践和探索》,《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24期。

⑥谭明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76页。

⑦B13B14B15B16《关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河南省有关部门,于2018年赴河南、安徽和山东等地就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状况开展深入调研,并最终形成该报告。

⑧⑩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国人大》2019年第7期。

⑨B12陈润儿:《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关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情况的调查》,《河南日报》2019年4月15日。

B11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8期。

B17温铁军:《发展农业4.0版的现代化》,《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24期。

B18李明贤,唐文婷:《地域特点、资源整合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来自湖南省涟源市的经验》,《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6期。

B19余瑶:《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280万个》,《农民日报》2017年3月8日。

B2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05/c_1120413568.htm,2017年2月5日。

责任编辑:澍 文

猜你喜欢

融合模式提升路径
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