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创新:建设现代化世界强国的根本逻辑

2019-07-11成龙

中州学刊 2019年5期

成龙

摘 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大而不强”。要把中国建成现代化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全面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创新的逻辑底蕴可概括为“四个根本”:改变世界、创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诉求;因时因势、变化革新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成因;综合创新、系统创新是近代西方大国相继崛起的根本经验;推进国家创新、全面创新是解决当下中国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全面创新;根本诉求;根本成因;根本经验;根本出路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5-0001-0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之后,“创新”一词在其讲话中出现超过千次,内容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当前,推进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笔者从全面创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将其内含的逻辑底蕴概括为“四个根本”。

一、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诉求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这个概念,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乏对创新的深刻论述。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就创新问题作出论述,揭示了创新的实质。在他看来,创新是人类主体性的体现。人们有目的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与动物相区别,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是创新。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创造了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出发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概括为“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再次强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②。同时他指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并不是从来如此的,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改造和创新的结果,每一代人都在前一代人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出自己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实际上把创新作为一个阶级能否取得和保持对社会支配地位的前提。他指出,资产阶级因其“非常革命的作用”而登上历史舞台。而资产阶级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一刻不停地进行创新。“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③他认为,资产阶级正在丧失这种创新能力,它的生产关系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新型生产力的代表,就在于他具有比资产阶级更强的创新能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考察资本主义从简单的劳动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认为机器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④。马克思看到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认为由于机器的发明,劳动生产力不再仅仅决定于工人的手工技巧,而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⑤。马克思还认为,革命性的机器的发明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⑥,“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⑦。同时,他还从磨的历史演变说明工具的创新与社会形态变革的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⑧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主动采取新的技术,更新管理方式,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的特殊实践,根据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的理想变为现实。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换句话说:人们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⑨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沿着晚年马克思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探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试验性方案,深刻体现了他的全面创新思想。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提出把“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想模式。1918年春天,他又要求办“国家资本主义”。1919年3月,鉴于内外交困的战争环境,列宁一度中断“迂回曲折”的道路探索,试图走“直接过渡”的道路。1920年列宁亲自领导制定了《全俄电气化计划》,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1921年春天,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试图走“直接过渡”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求重新回到1918年春天设想的迂回道路上来,并“把商品交换这一形式固定下来”。1923年1月,在《论合作社》一文中,他认为只要把合作社的事情办好,就是站稳了社会主义的脚根。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⑩。他强调一切都应该由实践来说明。“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B11列宁晚年的改革设想,本质上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内的“全盘创新”构想。政治上,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改组工农检查院,吸收工农中的优秀分子进入国家机构,把国家监督与工农监督结合起来,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主要任务;经济上,要求办合作社,“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B12;文化上,要求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主义”,提高公民识字率,提高教师和知识分子的地位,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列宁写下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人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就是建设俄国社会主义的最佳选择。”B13这一论述典型地反映了列宁融汇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通过综合创新,构建新型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创新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李大钊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号召青年紧跟时代潮流,冲决过去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特立独行,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B14。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冲破共产国际和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独特革命道路。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又号召全党同志要努力学会自己原来不懂的东西,“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B15。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一再强调要破除对苏联的迷信和教条,独立自主地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地球上有二十七亿人,如果唱一种曲子是不行的。”B16他认为苏联结束新经济政策太早,中国可以再搞一段新经济政策。他讲了一段充满辩证色彩的话,包含着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新论述。“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B171960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写道:“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B18《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是毛泽东根据新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代表之作。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实现途径、价值取向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开启了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交往方式的全方位、多层面创新的历史征程。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B19他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有勇气,敢于冒风险,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世纪之交,江泽民把“创新”提升到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他说:“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B20他强调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突出创新。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他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因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B21。他提出要推进各方面的创新。2014年8月,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015年10月,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他就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宣传工作创新、文艺工作创新、人才创新等问题均作了深刻论述。习近平谈得最多的是科技创新,如2014年他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8年5月,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B22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把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升华到新的高度,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此外,习近平强调要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注重创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他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各方面的创新。”B23

二、全面创新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成因

在人类文明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一脉相承、延续至今的文明。18世纪中叶以前,中华文明一路遥遥领先,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创新、不断创新的民族。

中国的科技创新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考古新发现表明,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不胜枚举。数学方面,中国人发明了负数、十进制、二进制,最早懂得分数、小数的使用,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天文学方面,中国古人创造的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水运仪等天文观测仪器,可谓精妙绝伦,对天文观测的准确性、持续性都是世界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甘石星经》是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太初历》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将一年精确到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冶金技术方面,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造出了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春秋晚期的生铁冶炼技术,比西方早约一两千年。瓷器制作方面,距今约一万年左右,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就已能够制作出各种陶器,在新石器时代的古陶大家族中,有红陶、黑陶、白陶等,每一种器物都古朴美观。商周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制出原始的瓷器。唐代用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炼制出著名的“唐三彩”。宋代的青花瓷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明代青花瓷最为有名,质地很精美,畅销海外。到了清代,制瓷技术又有了突破,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和粉彩。造船方面,早在南北朝时,已有车船的记载。唐代李皋制造的车船用人力踏动快速前进。宋代打造的车船,安装木叶轮,人力踏动,其行如飞,是近代轮船的鼻祖。尤其是开始用指南针导航,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新纪元。医学方面,中华医学其理论体系之完整、医疗技术之高超、典籍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