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坪煤矿9-207工作面支护技术分析
2019-07-11杨俊山
杨俊山
(霍州煤电集团 吕梁山煤电有限公司,山西 方山 033199)
在不同地质条件、顶板岩层特征、矿压显现状态下的矿井掘进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选用适合本矿井煤层巷道的支护方式、支护器材,能提高巷道的抗变形能力,有效预防顶板事故,使得支护成本降低,防止围岩事故的发生。
店坪煤矿采用“中厚煤层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降低了工人的作业量,提高了煤炭回采率,但是与普通的巷道围岩结构不同,沿空留巷围岩特征存在特殊性,所以必须对支护方案进行设计分析并实践验证,确保巷道支护具有较高的支护性能。根据店坪煤矿9-207工作面巷道围岩变形的特殊性,对最初设计的支护方案采用FLAC3D仿真计算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对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1 店坪煤矿9-207工作面概况
店坪煤矿9-207工作面位于830水平南翼,东与830南翼轨道巷相通,西至井田边界,南为实体煤,北与9-209工作面相邻,9#煤上部主要可采煤层为5#煤层,工作面上部对应5#煤为实体煤。9#煤与5#煤垂向层间距为60~65 m,煤层平均厚度为3 m. 工作面煤体结构较稳定,整体呈一宽缓向斜构造。工作面地表沟壑纵横,无河流、水库等水体,但雨季沟内可能有部分积水渗入地下。9-207工作面平面图见图1.
图1 9-207工作面平面图
2 9-207工作面支护方案设计
2.1 顶板支护
2.1.1支护方式
工作面巷道均为矩形断面,巷净宽4.8 m,巷净高2.9 m. 顶部锚杆采用“六、六”原则支护,间排距900 mm×1 000 mm,中间两根锚杆间距为1.1 m,巷道帮锚杆采用“三、三”原则支护,间排距为1 000 mm×1 000 mm,最上一根帮锚杆距顶0.3 m. 顶锚杆采用20#左旋螺纹高强钢筋,长度为2 000 mm,钢材屈服强度为332 MPa,垫片采用d130 mm×8 mm蝶形垫片,配高强度螺母。锚杆预紧扭矩不低于280 N·m,见图2.
图2 巷道断面支护设计图
2.1.2锚索形式和规格
巷道顶板支护锚索选用低松弛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d19 mm. 锚索长度达6.2 m,施工锚索钻孔d2 cm,树脂加长锚固,采用1条CK2340 和2条Z2360树脂锚固剂,锚固有效长度为2 m. 锚索支护采用“二、二”支护原则,间排距2 m,距离帮部1.5 m,排距3 m. 锚索支设于两排锚杆间的顶板中部。锚索板采用0.3 mm×0.3 mm×12 mm方形高强锚索托板,锚索张拉预紧力200~260 kN,见图3.
2.2 掘进巷帮支护
左帮锚杆采用d20 mm×2 000 mm左旋螺纹高强锚杆,钢材屈服强度为332 MPa,配高强度螺母。垫片采用d130 mm×8 mm蝶形垫片,每根锚杆采用一条CK2360型树脂锚固剂,右帮锚杆选用d16 mm×1 500 mm的普通圆型钢支护锚杆,选用钢材的屈服强度是290 MPa. 垫片采用d100 mm×6 mm蝶形垫片,每根锚杆采用一条CK2340型树脂锚固剂。
图3 巷道锚索支护平面图
3 锚杆锚索数值模拟分析
为了获得锚杆、锚索在巷道围岩支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验证设计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应用FLAC3D仿真计算软件模拟方法,对工作面围岩支护中选用的锚杆和锚索的作用进行模拟计算。依据煤岩层实际情况,设计FLAC3D数值模型,其尺寸设计为50 m×50 m×50 m,巷宽4.8 m、巷高3.0 m. 模型底部固定约束,四周法向位移固定。垂直、水平应力分别施加16 MPa、22 MPa,采用FLAC3D软件内置的Mohr - Coulomb 模型进行计算,模型煤岩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数值模拟参数表
3.1 锚杆预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对锚杆施加的预应力从最初的20 kN 升高至80 kN,锚固的范围区域不断扩大。当施加30 kN的预应力时,托板和锚固端周围出现的锚固凝聚应力环范围不是很大; 当施加力提高到50 kN时,效力区域随之变大,锚杆和锚杆之间产生的应力形成一定的叠加;当施加力提高到80 kN时,锚固段和托板之间生成压应力区,同时,锚杆之间形成了相互叠加现象。由此顶锚杆和左帮锚杆扭矩要求不低于280 N·m,右帮锚杆扭矩不得低于100 N·m.
3.2 锚杆间排距数值模拟分析
除了支护中的锚杆预应力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锚杆密度,锚杆间排距的选择影响矿井生产的经济性,选用最小的锚杆支护密度,达到稳定的支护效果一直是巷道支护追求的原则和方向。该矿非沿空留巷的巷道间排距一般为900 mm×900 mm,而9-2072巷为了留巷成功,减小巷道整修量,巷道加宽,该次设计为900 mm×1 000 mm. 锚杆支护效果对比图见图4,由图4可以看出,设计的锚杆间排距支护效果良好。
图4 锚杆支护效果对比图
3.3 锚索作用模拟分析
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是现代锚杆支护中一种最常见的方式。锚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针对锚杆支护部位深度不足加以弥补,锚索不仅可以有效调动深部围岩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还可以有效连通岩层深部和浅部的应力,使岩土承载共同体范围扩大,锚索支护效果见图5.
由图5可知,锚杆间距过大过小都是不可取的,过大支护作用效果不明显,过小支护效果反而减弱。因此,结合该矿巷道参数和整个巷道支护的安全、经济性,将锚杆的间排距均控制在0.9~1.1 m,锚索间距2 m,排距3 m.
图5 锚索支护效果图
4 现场支护效果检验
巷道施工期间,巷道表面的位移监测特别重要。因此,对巷道顶板、两帮中间部位进行持续一个月的现场监测,并绘制实测曲线图,见图6.
图6 巷道顶板离层、两帮位移实测曲线图
从图6可以看出,锚固区范围的岩层没有出现明显的离层现象,顶板锚固状况良好,两帮初期变形量较快, 但变形量不是很大,能够保证围岩的稳定,不影响巷道的安全使用。由此说明,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合理有效的。
5 结 语
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巷道支护设计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支护方案的合理性,通过对巷道变形监测点的观测,验证了支护效果稳定可靠,模拟结果符合理论分析,支护设计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