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以劳养武煤矿地质特征与可采煤层对比研究
2019-07-11寇正中华学建
蒋 全,寇正中,李 政,华学建,周 杰
(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四川 泸州 646000)
1 矿区地层及可采煤层
矿区内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龙潭组(P3l),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飞仙关组(T1f)以及第四系(Q)地层组成[1]。二叠系龙潭组(P3l)为煤系地层,厚217.90~247.09 m,平均229.53 m。含煤34~45层,平均为37层,煤层总厚31.72~41.40 m,平均36.14 m,平均含煤系数15.75%,煤层可采厚度平均28.44 m,平均可采含煤系数12.39%,其中有全区可采、大部可采煤层共11层,自上而下编号为C8、C9、C10、C11、C14、C15、C16、C18、C19、C21、C23煤层,其中C8、C9、C10、C11、C14、C15、C16、C19、C21煤层为全区可采,C18、C23煤层为大部可采,不可采及含零星可采煤层有C1、C6、C7、C13、C17、C25。
二叠系龙潭组(P3l)可采煤层主要发育在中下部,上部基本无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根据含煤性及岩性特征,以C8煤层顶板之上划分为第3段(P3l3),C8煤层顶板至C16煤层底板划分为第2段(P3l2),C16煤层底板以下划分为第1段(P3l1)。
龙潭组第3段(P3l3)厚62.95~83.68 m,平均75.24 m,含煤8~18层,平均12层,煤层总厚平均5.26 m,平均含煤系数7.01%,其中可采和零星可采煤层0~2层,煤层可采厚度平均1.00 m,平均可采含煤系数1.13%。
龙潭组第2段(P3l2)厚75.49~86.06 m,平均80.50 m,含煤12~16层,平均14层,煤层总厚平均16.55 m,平均含煤系数20.56%,其中可采和零星可采煤层7~11层,煤层可采厚度平均14.86 m,平均可采含煤系数18.44%。
龙潭组第1段(P3l1)厚61.41~80.13 m,平均73.79 m,含煤9~14层,平均12层,煤层总厚平均14.33 m,平均含煤系数19.44%,其中可采和零星可采煤层2~9层,煤层可采厚度平均12.00 m,平均可采含煤系数16.24%[2]。
2 构造特征
矿区位于富源—弥勒大断裂东侧的九河—新村向斜中段,该向斜由矿区北东部穿过矿区,两翼地层倾角为3(°)~25(°)。受富源—弥勒大断裂的影响,区内主要形成走向近南北、倾向东的断裂,构成矿区的构造骨架(见图1)。
2.1 褶皱
矿区位于九河—新村向斜两翼,南自划12号拐点附近向北延入矿区,经矿区划10拐点延出本次勘探区。北段矿区外被F13、F14断层切割[3]。轴向近南北,延长约6 km,向北倾没。向斜西翼受F2断层所限,宽1.1 km。轴部最新地层为T1f3,两翼最老地层主要为T1k,为近东西倾向,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小于10(°)。
图1 矿区构造
2.2 断层
矿区内断层较发育,共发现13条断层,断距在4~170 m之间,并以张扭性的正断层为主(见表1)。
3 岩浆岩
矿区深部有岩浆岩分布,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地层,岩性上部为灰色凝灰岩,下部为墨绿色、深灰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常具杏仁状、气孔状构造,厚度约250 m[4]。主要可采煤层均位于煤系中部,距离峨眉山玄武岩约60 m,因此区内岩浆岩对煤层、煤质无直接影响。
4 煤层对比
对比依据是煤层所在位置,采用标志层为主,结合层间距、煤层自身特征(层位、厚度、结构、硫分、灰分、煤岩特征)、物性参数特征、顶底板特征和结核等,对各煤层进行综合对比。
表1 断层基本情况
注:F表示出露地表断层,f表示隐伏断层。
4.1 标志层
区内分布稳定、特征明显、具可对比性的岩性标志层有5层,自上而下编号为B1、B2、B3、B4、B5。
1)B1标志层
位于C1煤层顶板之上0~1.34 m,平均0.59 m处,为T1k底部绿灰色、浅灰绿色薄—中厚层状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底部常有一薄层泥岩,其上2~5 m内龙须状方解石脉发育,该龙须状方解石脉为T1k底部岩石所独有。该标志层区在矿区内层位稳定,全区分布。C1煤层下5 m左右含舌形贝Lingulasp、腕足类等动物化石[5]。
2)B2标志层
位于C6煤层顶板。岩性为灰黑色薄层状泥岩,致密,质纯,细腻,贝壳状断口,厚0.10~0.83 m,平均0.42 m,地表风化后常呈片状。该标志层在矿区内层位稳定,全区分布。
3)B3标志层(排骨层)
位于C8煤层与C9煤之间,为薄层灰色粉砂岩和薄层菱铁矿互层,平均厚21.51 m。菱铁矿单层厚度一般5 cm,含完整的大羽羊齿化石,是划分C8、C9煤层良好标志。同时C9煤层厚度大、煤质好、结构简单,煤层下部含1层1~2 cm稳定的隐晶高岭石夹矸,全区稳定,是对比C9煤层的良好标志。
4)B4标志层
位于C16煤层之下1.05~3.26 m,平均1.97 m处,厚0.30~0.96 m,平均0.62 m。岩性为黑色薄层状泥岩,致密,质纯,细腻,贝壳状断口,其下为一层薄煤层。该标志层在矿区内层位稳定,全区分布。
5)B5标志层
位于C25煤层底板,厚0.70~7.12 m,平均4.01 m。岩性为灰白色块状铝土质泥岩,泥质结构,含有大量星散状、块状黄铁矿。该标志层在矿区内层位稳定,全区分布。
4.2 层间距
层间距是确定煤层的方法之一,总体来看区内各煤层层间距变化较大,但从同一条勘探线及相邻钻孔所揭露的数据来看,煤层层间距相对比较稳定,且多数是近距离煤层,这种特征可作为煤层对比依据。
4.3 煤层自身特征
1)层位:C1、C25煤层在区内具有层位和厚度均较稳定的特征。C1煤层位于煤系地层龙潭组顶部,其上无其他煤层;C25煤层位于煤系地层龙潭组底部,其下无其他煤层,多与灰白色铝土质泥岩直接接触。这两层煤对比关系确定后,其他煤层可根据其上下关系进行对比。
2)厚度:C9煤层是全区分布最广和最稳定的煤层,其为龙潭组2段(P3l2)第1层厚度大于2 m的煤层,其上无他煤层厚度大于2 m。
3)结构:C19煤层结构极复杂,一般含2~6层泥岩夹矸,在区内所有煤层中为结构最复杂煤层。
4)硫分:各煤层含硫量在剖面上由上往下呈增高的明显规律,C8~C14煤层硫分平均为0.09%~0.21%,C15~C16煤层硫分平均为0.69%~0.81%,均属低硫煤;C18煤层硫分平均为1.65%,属中高硫煤;C19~C23煤层硫分平均为3.94%~5.44%,属高硫煤。根据煤层含硫量的高低,在近距离煤层进行对比时,C16与C18、C19煤层区别明显。
5)灰分:煤层灰分在剖面上有上、下部高,中部略低的趋势,C8、C9、C19、C21煤层平均灰分为28.15%、17.15%、19.19%、26.78%。根据煤层灰分的高低,可确定近距离C8、C9煤层和C19、C21煤层的对比关系。
4.4 主要煤层物性特征
经综合对比,利用煤层自身特征、曲线形态以及标志层控制,矿区内查明了C8、C9、C10、C11、C14、C15、C16、C18、C19、C21、C23煤层,其中C8、C9、C10、C11、C14、C15、C16、C19、C21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C18、C23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现将各煤层物性特征叙述于下。
C8煤层:位于龙潭组2段(P3l2)顶部,下距标志层2(wb2)为18.66 m。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呈单峰状、剑状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1.42 m,夹矸0~1层,全区稳定,对比性好,属全区可采煤层。
C9煤层:位于龙潭组2段(P3l2)上部,C9为标志层2(wb2)。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呈单峰状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2.54 m,夹矸0~1层,全区稳定,对比性好,属全区可采煤层。
C10煤层:位于龙潭组2段(P3l2)上部,上距标志层2(wb2)为9.34 m。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呈双峰状高异常,下分层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均低于上分层,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1.83 m,夹矸0~1层,对比性好,属全区可采煤层[6]。
C11煤层:位于龙潭组2段(P3l2)中部,上距标志层2(wb2)为23.57 m。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呈单峰或多峰状高异常,下部分层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均高于上分层,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1.28 m,夹矸0~2层,属全区可采煤层。
C14煤层:位于龙潭组2段(P3l2)下部,下距标志层3(wb3)为13.57 m。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呈双峰状高异常,下分层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均低于上分层,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1.60 m,夹矸0~1层,对比性较好,属全区可采煤层。
C15煤层:位于龙潭组2段(P3l2)下部,下距标志层3(wb3)为5.54 m。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呈双峰状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2.22 m,夹矸0~2层,对比性好,属全区可采煤层。
C16煤层:位于龙潭组2段(P3l2)底部,C16为标志层3(wb3)。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呈单峰状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1.89 m,夹矸0~1层,全区稳定,对比性好,属全区可采煤层。
C18煤层:位于龙潭组1段(P3l1)上部,下距标志层4(wb4)为6.76 m。视电阻率、伽玛伽玛曲线多呈“M”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1.49 m,夹矸0~2层,对比性较好,属大部可采煤层。
C19煤层:位于龙潭组1段(P3l1)上部,C19煤层为标志层4(wb4)。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由下到上逐渐升高,呈阶梯状、簇状,结构复杂,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4.81 m,夹矸1~6层,对比性好,属全区可采煤层。
C21煤层:位于龙潭组1段(P3l1)下部,上距标志层4(wb4)为9.40 m。煤层下部自然伽玛曲线呈高异常。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由下到上呈逐渐升高,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异常,结构复杂,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2.23 m,夹矸0~4层,对比性好,属全区可采煤层。
C23煤层:位于龙潭组1段(P3l1)下部,下距标志层5(wb5)为2.47 m。煤层自然伽玛曲线呈高异常。视电阻率与伽玛伽玛曲线呈单峰状,煤层顶部自然伽玛曲线呈高异常,夹矸处自然伽玛呈高异常。煤层平均厚度为1.84 m,夹矸0~1层,对比性较好,属大部可采煤层。
4.5 煤层顶底板特征
C8煤层顶板为1.10~5.22 m厚灰白—灰色细粒砂岩,其次是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为中粒砂岩,含砾石和菱铁矿结核,见植物化石,岩石层理面含炭屑,易沿层理面剥离,分布广,层位较稳定。
C9煤层顶板为薄层灰色粉砂岩和薄层菱铁矿互层,一般厚15 m左右。菱铁矿单层厚度一般5 cm,含完整的大羽羊齿化石,是划分C8、C9煤层良好标志。
C23煤层顶板为1.10~13.07 m厚灰白—灰色细粒砂岩,其次是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粗粒砂岩,含菱铁矿结核及团块状黄铁矿,见植物化石,分布广,层位较稳定。
5 结 论
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可知:以劳养武煤矿矿区位于九河—新村向斜的两翼,次级褶皱不发育,区内共发现13条断层,其中5条对开采有影响,较大的断裂已控制查明或基本查明,但小断裂较多,使煤层产状发生变化,并导致煤层空间不连续,并破坏煤层结构,导致煤层增厚变薄现象发生,给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区内有全区可采煤层9层(C8、C9、C10、C11、C14、C15、C16、C19、C21煤层),大部可采煤层2层(C18、C23煤层),可采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为薄—中厚煤层,结构简单至极复杂,可采煤层与可采范围已查明。区内全区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对比可靠,其余煤层对比可靠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