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地球》的意义王国:民族复兴、全球使命与学派阐释

2019-07-10杨亮刘春蕾

电影评介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幻片流浪地球科幻电影

杨亮 刘春蕾

科幻电影是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备受瞩目的类型电影之一。首先,因为中国本土科幻文化发展缓慢。1990年之前的“新中国的科幻发展主要是靠政府推动的”[1],在我国票房总收入中,国外科幻片一直保持着着很大的占有率。“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92. 83亿元,进口片票房205.36亿元,占41.67%;上映进口片102部,其中美国最多,占了46部,且大多数都是各种不同题材的科幻片”[2];其次,中国本土科幻文化的弱势和科幻电影长期缺席的状况与我国近些年在科学实践领域取得巨大飞跃的实际情况不符。特别是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深空探索事业的进步难以在本土电影创作中觅得踪迹;再次,自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影视资本立刻嗅到了观众对科幻电影的观影期待和潜在的票房价值,但电影版《三体》创作过程的曲折导致资本界以及创作界对科幻电影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疑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流浪地球》经过4年艰难地筹备与拍摄,终于得以完成,并在前期试映与点映阶段得到了大量好评。学者戴锦华甚至宣称:“中国科幻元年在2019年开启。”[3]该片于2019年2月5日正式上映,“截至当晚11点,累计票房已经突破2亿。”[4]而根据猫眼实时票房显示,截至2019年2月21日,《流浪地球》已经突破“41.5亿”[5]票房。这样的状况不仅丰富了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的作品类型,给投资人和创作者带去了市场信心。更重要的是,《流浪地球》的上映,以其宏大的空间架构、缜密的理性逻辑、恢弘的视听奇观,标志着当下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美学的最高水平。在科幻片领域长期被国外电影作品把持话语权的情况下,《流浪地球》具有“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6]的精神品质,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中国电影学派划时代的科幻电影代表作品之一。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中,太阳正在极速老化、地球海平面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面临着寻找新家园的伟大使命。因此,人类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流浪地球”计划,即在地球的一面建设了1万2千座行星发动机驱使地球跨越4.2光年进入到比邻星系。整个计划耗时2500年,人类繁衍生息100代。作为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则是在简单交代了世界观背景之后,着重描写因为受到木星引力而将要造成木地相撞的人类种族生存危机的产生和危机解除的全过程,其中更融入了家园危机、故土情怀、父子信任、全球协作等情感符号。作为诞生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从故事到形式再到文化品质与精神内核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当代的美学烙印。

一、民族复兴:中国符号与中国精神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但是,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表现中国精神的科幻片长期缺席,观众们的思维定势、审美习惯、观影期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在国外,特别是美国英雄长期霸占银幕主导权,承担拯救世界的历史重任,中国元素与中国符号即使出现,也只是作为一种增加票房的手段植入在影片中,而成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附庸。在国外科幻片大行其道了几十年的历史背景下,人们不禁要问,科幻基因弱势的中华文化能构建出恢弘缜密的未来世界吗?中国的银幕主角有能力承担起拯救世界的历史使命吗?中国的观众们会接受这么一部显得“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式科幻片”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符号与中国精神支撑起了影片在形式上的磅礴大气与文化底蕴上的深远厚重,给予了中国观众熟悉的文化认同感,激起了中国观众内心深处中华文化的集体无意识。

在影片中,中国符号和中国元素的运用比比皆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分别是地下城、地球表面和空间站。其中,影片前半段地下城的故事几乎全部发生在中国的北京,透露出来的地域文化也和当前的中国地域文化一致:学生们在教室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并点出了影片的明线主题——希望;当时人们正在欢度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背景音乐采用了中国观众熟悉的曲调——《春节序曲》;场景中大大的烤串招牌和移动支付手段、搓麻将、喜庆热闹的舞狮活动等中国传统的文化娱乐符号构建出了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春节景观。而济宁派出所的小狱警看似刚正不阿、实则贪赃枉法的性格和行为,也使得很多熟悉中国城乡环境的观众会心一笑。在地球表面的故事中,北京、济宁、济南、杭州、上海等地的地名一一展现,央视大楼、上海东方明珠、虚构的2044上海奥运大厦等人们熟悉的地标,第一次以一种残破衰败的末日景象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这一方面使中国观众置身处地地将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投射到银幕,使得自己熟悉的家园成为了影片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从而获得一种环境代入感和心理认同感;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影片中是海平面已经上升500多米,气温下降到-84°多的未来景观,稀薄的大气层混合着固态颗粒遮天蔽日,巨异陌生的木星占据着在本该属于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如同雅典巨擎和上帝之手的行星发动机恢宏无比直冲天际,精密复杂而又巨大繁多的岩石开采与传送机械设备鳞次栉比,满目苍夷的冰封河山、飓风暴雪的暗沉天空,一切生物都无法生存的未来地球表面的人造视觉奇观,又带给了中国观众一种视觉冲击和未来的陌生感。这种现代中国的物象与意象符号的熟悉感和未来中国的科幻和异化的陌生感相互交织,带给了中国观众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学高峰体验。

电影不仅堆积了大量的中国符号,而且影片的主题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和文化内核。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伴随着人的迁移而迁移。《流浪地球》正是围绕着中国的精神内核而展开故事情节。这种精神内核首先体现在中国人对于“家”的依恋和皈依。“家”体现在“家庭”和“家园”两个意义之上。家庭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自封建社会以来,家庭即是中国社会形态的最小单位,人的出生、成长和死亡全部都在家庭的单位中进行,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统治与发展还形成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儒家文化伦理规范和“母慈子孝”“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即使到了现代中国,家庭也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依靠的社会最小单位,特别是对于实体房子和家庭成员团圆的追求更是激发中国人自身的家庭凝聚力以及建设美好生活的最大原动力。中国人对于“家园”同样具有深厚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根源于中国人的“故土情节”,故土是一个家庭长期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也是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生产要素与精神需要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故乡人民的生产、生活、信仰、风俗等文化烙印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印刻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影片中,一开始即展示了陈子昂、刘培强和刘启老、中、小三代人的家庭,因为家园遭到破坏,人类面临灭绝,为了使后代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刘培强即离开了“家庭”和“家园”而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执勤,从而引出了电影“回家”的主线。影片中的“回家”叙事线有四条,分别是刘启和韩朵朵因为离开了北京地下城后,遭受了挫折而企图回到北京地下城的“家”;刘培强完成了工作任务,为了与家人团聚而企图从国际空间站回到地球上的“家”;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在家乡被淹没之后,心中仍然挂念并最终回到了他出生时的上海的“家”,呼应着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思想传统;最后是地球失去了太阳系的“家”,而要“流浪”到比邻星系的“家”。“家庭”意味着稳定、安乐和幸福,中国人离开家庭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庭,“家园”意味着人类繁衍生息的场所,这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供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回家”构成了影片的敘事主题,全片围绕着“回家”进行展开,实际上表现的是中国人对于“家”的眷恋,传达的是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和“故土情节”。

中国精神的展现不仅表现在中国人对于“家”的眷恋和皈依上,也表现在中国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方面,它强调人们应奋发有为、努力奋进,强调人本主义、不屈服于外力,对人自身的力量充满了信心,将人的努力看作是事物发展与成败的关键。在影片中,救援队队长王磊即使知道了杭州地下城已经被岩浆侵入,但仍然企图带着火石前往杭州完成联合政府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这种以个人力量抵抗宇宙的力量、向观众传达出一种以小博大的悲壮美;刘培强在已经知道联合政府放弃了地球上的人类时,仍然拒绝国际空间站管理系统“莫斯”的要求,通过强制手段突破封锁进入总控室,不放弃最后的斗争机会,同样传达出中国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最后,即使在全球人民都放弃了拯救地球,企图回家“与家人团聚”时,刘启、王磊等人仍然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与宇宙作斗争、与自然作斗争,试图通过行星发动机向木星发送火苗引起木星爆炸而推离地球的方法拯救人类,并在大家的不解中付诸于行动,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这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相信人定胜天的勇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种种生存危机和狂风暴雨,但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和勇气,才成为中华民族面对危机时的坚强武器。也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富有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民族。

诚然,作为中国本土出品的大制作工业级科幻电影,影片中所使用的中国符号、所包含的中国元素、所反映的中国精神远远不止本文中所提及的这些内容。但是,相比较西方特别是好莱坞的科幻电影而言,这是中国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中面见自己的形象,吹响的是中国在科幻电影领域开拓与发展的号角。

二、全球使命:大国担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外值得探讨的则是影片所传达出来的通过中国承担国际义务与责任、参与全球事务分工与管理的弱化国家概念、宣扬大国担当的方式,达到构建和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影片中,得益于实时通讯与同声传译翻译系统的开发与利用,距离的远近和语言的迥异不再成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阻碍。在人类面对同一个生存危机时,人类“表现了出奇的团结”:在地球上组建了联合政府,统一组织和行动。在国际空间站,刘培强的同事们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全球的人们为了同一个事业而分工协作。在影片的第25分钟,地球受到了木星的引力影响,出现了剧烈地震,四千余个行星发动机停摆,并将于37小时后撞击木星。面对这样的危机,联合政府发布了最高动员,要求救援队将“火石”运送至瘫痪的行星发动机。这时刚从监狱和地震中逃出来的韩子昂、刘启等人遇到了负责运送火石至杭州1号发动机的CN171-11救援队,并被救援队征用。得知消息的刘培强与救援队队长王磊连线后,企图要求该救援队释放被征用的韩子昂一行,但为了地球的安危和全人类的生存,救援队拒绝了该要求。这是因为,在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面前,影片将个人的情感和家庭需求进行了主观弱化并抛掷一边,传达出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全球集体主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当救援队到达杭州之后,发现了杭州发动机已经被摧毁,就在CN171-11救援队认定任务失败时,刘启带领着拟执行前往印度尼西亚救援苏拉威西3号转向发动机的任务的李一一前来并邀请CN171-11救援队协助,因此他们一行人又开始执行救援苏拉威西的国际任务。从这里开始,“家国”的概念也开始被弱化,转而强调“全球”。与此同时,国际空间站的刘培强和俄罗斯航天员老马也拒绝了联合政府的“火种计划”,而决定冒险前往总控室拯救地球上的人类。从整体来看,影片中的中国人先是为了全人类而放弃了个人的情感和家庭,其后又弱化了国家的概念,而把全球的安危责任和全人类的命运担负在了自己肩上。与美国科幻片不同,影片不是在描述某一个拥有超能力的英雄拯救了世界,而是在宣扬集体主义,为了任务的成功,不管是国际空间站还是救援队一行,甚至是中国,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正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先天下忧而忧”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情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和升华,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他们把天下兴亡的历史使命背负在自己身上,从某种程度践行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种族使命、大国担当和国际责任。

在影片中,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人们克服了语言、民族、文化、风俗、国别的差异和冲突,而将全体人类的命运置于首位。该片着眼于全人类的全球正义,削弱国家主权与概念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因而强调“同理”与“同利”,从而化解冲突与纷争。因为有同一的生存危机,所以容易被各国人民所接受,也能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认同其合理性,而自发地把自己的命运融入“人类”这个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命运共同体”[7]。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诸如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健康与公共卫生、航空航天等问题的解决和事业的发展往往需要集中全人类的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进行协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给所有的人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意味着某种安全隔离。在影片中,被隔离的则是出现的木地相撞的生存危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作为个体的国家、家庭、个人等都会获得一种心理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使得人们抛弃前嫌,转而相互信任、相互依靠和相互帮助。在影片中,不管对方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拥抱未来和希望,投身于帮助救援队发射火石的拯救计划之中。与西方传统文化崇尚个体主义和物质享受不同,中国崇尚集体主义和精神发展。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要健全人的发展,就“必须有匡世救民的志士襟怀”[8],孔子本人为了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而周游列国。这种“天下大同”的理念发展到中国近代和共产主义的理念内涵相通、概念相近。到了现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实际上与中国人欲求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一脉相承。影片正是在表现了人类面对生死存亡的大背景下,自觉或者不自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组成了團结一致、荣辱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谱写了一曲“在末世时代建立起的一种蕴涵希望的‘创世神话”[9]。

三、中国电影学派视阈下的《流浪地球》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党和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视,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理论界掀起了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思潮。中国电影学派并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派”,而是一种基于国家电影品牌的宏大构想。中国电影学派的代表作品“是历史上那些能够体现一个时代正确的社会方向、能够体现一个时代前沿性的艺术美学风范、能够凝聚一个时代民族文化精神的影片”[10]。但正如李道新教授所言:“只有建立在尊重前人的创造与延展学派的传统基础之上,中国电影学派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才真正具备根深叶茂、静水流长的美丽与魅力。”[11]因此,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国内对于中国科幻片长期缺席的意见与看法,才能更好地从中国电影学派的视阈理解《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片发展的深远意义。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我国第一部‘科幻片是1938年,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六十年之后上海滩》” [12]。但再次出现科幻片却是1958年由金山执导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其后虽然还摄制了《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异想天开》(1986)、《霹雳贝贝》(1988)、《隐身博士》(1992)、《宝葫芦的秘密》(2007)、《长江七号》(2008)等科幻片,但相比起同期拍摄的其它类型电影而言,科幻片的生产数量依然非常稀少。早在1990年,《电影评介》就刊发了远影的文章《你在哪里 中国科幻片》。在文中,远影指出中国的科幻片“虽然不是一张白纸,但也是寥寥无几……中国的科幻片「千呼万唤始不出来」”,并又提出了他的殷切希望,“但愿中国的科幻片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影视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13]此后,不少学者甚至专门撰文论述中国科幻电影缺失的原因,认为科幻片的缺失有“想象力的相对匱乏、科幻传统的缺乏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14]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本土科幻片的科幻性也一直饱受质疑,不少人甚至将科幻电影分为“硬科幻与软科幻”[15]而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由此可见,中国学术界、评论界和中国观众们对于讲述中国本土故事、展现中国文化、承载中国精神、符合中国电影学派特征的中国本土科幻片的诞生抱有很大的期待。在这样的情况下,《流浪地球》的上映,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情。中国科幻电影是中国电影学派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类型电影一样,诉说着中国的故事、记录着中国的发展。

在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和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作为类型电影实践的科幻电影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而作为以当代人类文明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作为故事背景支撑、以当前国际最先进的影像制作与生成技术为手段、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底蕴、使用典型中国符号和中国元素作为形式、讲述中国人参与全球危机的防范与解除、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流浪地球》,注定要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科幻片的发展过程中,《流浪地球》只是一个转折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科幻电影也将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而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林品.中国科幻文艺的现状和前景[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2):37-45.

[2]金丹元,张咏絮.一种不该被“忘却”的类型电影——对中国科幻电影实际上的缺席之思考[J].艺术百家,2018(1):164-171.

[3]陳楸帆.《流浪地球》能否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EB/OL].(2019-01-21)[2019-02-02]界面新闻,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811485.html..

[4]曾洁.《流浪地球》上映首日票房破2亿[EB/OL].(2019-02-05)[2019-02-15]封面新闻,http://www.thecover.cn/news/1675948.

[5]猫眼实时票房[EB/OL].(2019-02-21)[2019-03-01]https://piaofang.maoyan.com/dashboard?movieId=248906..

[6]侯光明,支菲娜.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侯光明访谈[J].电影艺术,2018(2):108-111.

[7]周安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探讨[J].法学评论,2018(4):17-29.

[8]张伟.中华精神的核心蕴涵及当代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7(7):14-18.

[9]孙承健.《流浪地球》:蕴涵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2).

[10]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反向命题[J].电影艺术,2018(2):22-25.

[11]李道新.郑正秋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J].电影艺术,2018(2):14-21.

[12]盘剑.国产科幻片阙如与中国电影发展之“坎”[J].电影新作,2013(6):34-41.

[13]远影.你在哪里 中国科幻片[J].电影评介,1990(8):1.

[14]宋法刚.论中国科幻电影的缺失[J].电影文学,2007(10):23-24.

[15]刘苗苗.科幻电影的边界[J].电影新作,2013(1):82-84.

猜你喜欢

科幻片流浪地球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