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惊艳了世界
2019-07-10梁启东
梁启东
不使用现金,到底能不能生存或生活?
我在年初做了一个月的体验,结论是:在中国,只要不是偏远地区,只要不是特殊规定必须使用现金消费,日常的老百姓生活消费,完全可以无现金支付。
我在沈阳的一个地铁站外买一个烤地瓜,在深圳的街头买瓶矿泉水,在北京的街头小摊买煎饼果子……都使用了手机支付。用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探析,无现金支付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便捷,二是高效,三是安全,四是卫生,五是节约,六是普惠,七是信用。
30年前,中国的粮票还在使用,实际上人民币还不能算功能完整的真正货币;20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中国正进行着艰难的“入世”谈判,中国金融体系在软硬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金融是中国最担心受到冲击的领域之一;10年前,“双十一”的交易额刚刚达到5000万元,信用卡还是许多国人的稀罕物。如今,“扫一扫”之于中国百姓,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模式,移动支付以极高的渗透率席卷中国,成为国人支付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手段,改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俗。
无现金支付方式来到中国日常生活之快,超乎国人想象,也超乎境外人士的想象。我找到2014年的一则新闻,瑞典专家的报告提出,到2030年,瑞典或将成为首个不使用现金的国家(无现金社会)。因为瑞典人几乎每天都使用信用卡与借记卡,平均每人每年的非现金交易达260次,远超欧洲其他国家使用非现金结账的比例。在中国,以一个爱购物的普通职员,特别是家庭主妇来说,每天“扫一扫”的次数平均看,至少5次。
中国的移动支付惊艳了世界,中国的移动支付领先于世界。2017年8月20日,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2017国庆群众大会:林瑞生在智能城市上海时,觉得自己成了“乡巴佬”》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新加坡人力部长林瑞生在上海买栗子的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现金、信用卡和支票、移动支付,是支付方式演进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当大多数欧美国家还停留在信用卡阶段,中国却以短时间越过信用卡时期,迅速迈入移动支付时代。美媒估计,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为1120亿美元,而中国为9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万亿元)。这个交易额,占据全球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是美国的80倍。所以美国人惊呼:中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连苹果CEO库克都在讲:“中国人更愿意接受新的变革”。
今年初,尼尔森和支付宝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境外旅游市场发展与趋势白皮书》显示,中国游客境外消费使用移动支付愈加频繁,范围遍布全球。2018年,移动支付使用率为69%,相比去年提升4个百分点。中国游客境外平均每10笔消费中,就有3.2次通过移动支付实现的,首次超越现金支付笔数。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新生事物走进世界,人们都会有个适应的过程,无现金支付也一样,所谓纯粹的“无现金社会”是不存在的。实际上这几年一直有对无现金支付安全问题的争论。比如人民币现金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均衡、无现金交易的风险控制与监管、隐私权的保护等问题。同时,很多支付平台都会要求消费者进行实名认证,还需要绑定银行卡,所以移动支付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络欺诈、电信欺诈的成倍增长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无现金社会有脱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之嫌,在宣传和实施中不要操之过急,容易引发社会争议和经济秩序混乱。
当然,不能因噎废食,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研究,弥补移动支付的漏洞和不足,避免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比如尽快完善个人信息法及相應的法律法规,强化移动支付监管技术,加强金融平台监管,完善应急预案,打造健康安全的移动支付环境。
新时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