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挑战、矛盾与战略图景构建
2019-07-09汪燕李慧玲
汪燕 李慧玲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职业教育亦需跟随国家建设的步伐,面向2035年推进现代化建设。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面临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等一系列挑战,同时存在着人民对优质职业教育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大众阶层跃升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撑乏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不完善之间的多重矛盾。对此,文章建议职业教育从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支撑功能、全面实现信息化、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发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关键词]2035职业教育 现代化 阶层跃升 双高计划
[作者简介]汪燕(1975- ),女,浙江龙游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李慧玲(1964-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际化社区中的文化融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8YJA84002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6-0018-07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战略背景、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以及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未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宏观指导。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主要的教育类型之一,也应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向2035年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20条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并且明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①,从国家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下称“双高计划”),提出“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②。“职教20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双高计划”等政策的出台,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改革和发展指引。要厘清“面向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构建战略发展图景,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面向2035”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迈进的挑战。《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700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82.43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1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92.5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10%,全国共有高等职业(专科)院校1388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350.73萬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46.05%,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104.95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12%。”③职业教育体量已经接近普通教育,成为我国仅次于普通教育的第二大教育类型。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职业教育已然撑起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但还不能有效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如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仍不健全,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尚未建立,职业教育结构层次不合理,人才规格不高,产教融合程度低,职业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大而不强的“短板”。如何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推动我国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迈进,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2.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均衡,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在基础资源、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不均衡,形成了全国范围内职教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具体来看,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积累优势和区位优势,率先步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不仅经济增速连年领跑全国,还对全国的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形成“虹吸效应”,为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地”,而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则远逊于东部地区。二是城乡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毋庸置疑,由于种种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仍然存在,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之间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条件、质量和水平的巨大差距。“面向2035”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均衡配置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保障职业教育公平,是一个重大挑战。
3.信息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革命性挑战。信息化是21世纪以来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呈现出的新特征。当代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挑战。信息化既表现为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应用,也表现为企业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等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培养信息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谙熟基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懂得利用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尽管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持续多年,但一直偏重于硬件建设。如何调整信息化教育理念,建立起能有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二是教育模式的挑战。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衍生出众多新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慕课微课、在线教育平台、翻转课堂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建设并利用好网络教育资源,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之更加契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4.职业教育国际化竞争的挑战。伴随着“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内外的商贸往来、资源流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我国的工业体系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格局中,使得国内职业教育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竞争。首先,从国际视野看,尽管全球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倾向,但总体而言,全球一体化仍是大势所趋,国际职业教育资源的流动与整合仍将长期持续。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走出国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化竞争,而想要在激烈的国际职业教育市场上脱颖而出,必须明晰自身发展的短板和障碍。具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国际合作办学机制不畅、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等诸多困难和障碍。其次,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始终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导向,这就决定了立足国内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定位,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国外的标准、理念、规则、治理还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与国际接轨,还需要从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办学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综上所述,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是“面向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挑战。
二、“面向2035”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职业教育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在职业教育领域,则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职业教育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讲,第一,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高。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规模已经雄踞世界之首,在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直到今天,国内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如“2017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的调查显示,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明显低于普通教育,上高中、考大学仍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主流选择,职业教育要赢得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尚需时日。第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不合理。首先,从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来看,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规模远大于高职教育规模,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人才缺口是复合型高端技术人才,大量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并存。其次,从职业教育的管理结构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相互衔接、统一管理,但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下,两者的教育结构、主管部门、生源与就业渠道完全分属两套系统,相互之间既互不隶属也互不依存。第三,职业教育的办学内涵不足,质量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规模扩张阶段,重数量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是很多职业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通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将办学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与质量提升上来,但传统办学思路和方法的惯性依然强大。专业建设贪大求全而缺乏特色和优势,教学过程单纯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素质教育,校企合作水平低、层次浅等问题依旧困扰着众多职业学校。
2.社会大众对阶层跃升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撑乏力之间的矛盾。“在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的大潮中,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接近于中心地位,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⑤与社会大众对阶层跃迁的强烈需求相比,职业教育的現实支撑力量显然不尽如人意。据《2018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7届大学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1%,高职教育的就业率已经超过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则常年保持在95%以上。”⑥但与高就业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差距明显。据中智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应届毕业生中,大学本科生毕业的平均起薪为5044元,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4016元,中职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则不足3000元。由此可见,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效降低了青年人群的失业风险,但在赋予其阶层跃升的机遇与能力方面的支撑作用有限,由此形成了社会大众对阶层跃升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撑乏力之间的矛盾。
3.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成效的现状而言,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大矛盾。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之间存在矛盾。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依法治教本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工作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不仅造成现行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适应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实践需求,也导致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缺乏法律规范。依法治教没有完备、系统的法律制度体系支撑,也就难以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第二,职业教育治理领域“泛行政化”“单中心化”并存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之间存在矛盾。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治理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不论是职业院校领导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层的任命,还是日常校务的决策管理,都是由行政权力主导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泛行政化”“单中心化”是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底色。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要求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作用,在职业教育治理领域,则要求建立起“校政行企”协同联动的多元共治体系,让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行业组织拥有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渠道和条件,让企业发挥育人主体作用。一新一旧两种治理体系与模式之间必然存在着剧烈的矛盾冲突。
三、“面向2035”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图景构建
1.以增进学习者的幸福感为中心,扩充职业教育资源并提升发展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是我党治国理政遵循的根本宗旨,也应是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尽职履责的根本原则。“面向2035”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进学习者的幸福感为中心,扩充职业教育资源并提升发展质量。第一,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在职业教育资金资源投入长期“欠账”的情况下,“面向2035”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还清“历史欠账”。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及时调整教育发展思路和方针,按照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扶持政策、增加经费预算,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建立社会化教育资金资源筹集机制与渠道,引导行业、产业主体利用市场资源积极投入职业教育办学,不断夯实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持续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让所有职校学生享受到更优越的教育条件和更充分的教育资源。第二,调整职业教育建设发展重点,切实提高办学内涵和质量。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由过去的外延式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式提质增效阶段,职业教育建设发展重点理应由做大教育规模转到提高办学内涵和质量上来。首先,职业学校要转变发展理念,以差异化竞争思维优化办学结构,突出办学优势,努力建设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持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其次,职业学校要调整办学重点,把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软件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最后,职业学校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育人等新型办学模式,不断丰富职业教育办学内涵。
2.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方向,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阶层跃升功能。“面向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阶层跃升功能。第一,要继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在现代社会经济系统中,工匠型人才以及“工匠精神”的价值、作用和意义早已今非昔比。要尽快扭转职业教育面临普遍社会性歧视的局面,让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首先必须继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崇尚技术、尊重技艺的舆论氛围,持续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二,要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激励与保障制度,改善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毕业生社会地位的高低、薪资待遇的优劣是影响民众对职业教育态度的直接因素。当前职业教育在我国之所以给人以低端教育、次等教育的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毕业生普遍起薪较低,社会地位也不高。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能充分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薪酬制度,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总体薪资水平,同时大力改善技术工人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改变技术工人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现实。
3.以全面实现信息化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和多样化选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将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⑦。“面向2035”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全面信息化为导向,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和多样化选择。对此,笔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改造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校园奠定了基础。通过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群,搭建完善的应用服务系统,可以统筹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校园环境,不仅能使职业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效率大大提升,还能更为精准地匹配教育资源,支持教师实施精准化、精品化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第二,开展智慧课堂建设,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当前信息技术在微观教学实践层面带来的变革主要有两点:一是依托互联网产生了线上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新型教育与学习模式;二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了体验式、沉浸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与学习模式。当代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智慧课堂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吸收借鉴国内外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依据学校办学条件适时搭建智能学习空间与学习体验中心,不断开发更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第三,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填平信息化“鸿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成本的建设工作,也是一项能推动区域职业教育水平跨越式提升的高价值建设工作。当前国内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我国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让这些地区的职业学校能够分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红利”,弥补自身办学实力的不足,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4.以推动国际化办学为目标,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国内外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紧密,更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双高计划”指出“加强我国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面向2035”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应当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助力“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推动国际化办学为目标,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把握住我国职业教育在未来全球职业教育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第一,构建职业教育大格局,以全球眼光布局职业教育发展。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首先必须突破传统职业教育一味立足国内教育市场的狭隘性,以面向广阔国际职业教育市场的眼光来办学。一方面,国家应当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平台,从宏观层面搭建国内外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桥梁,为职业学校走出国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院校领导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社情研究,为广大职业学校面向境外教育市场办学提供理论武器和方法论指导。第二,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要让国际教育市场上听见更多的“中国声音”,最有效快捷的办法就是持续深化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各类职业学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根据本校办学实际,选择面向的国家和地区开拓和寻找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向目标地区输出教育资源和技术技能人才;与此同时,还要采取精准有效的办法措施,吸引更多境外师生来华交流与学习,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第三,主动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职业教育市场上的话语权。当今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职业教育市场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军人才理应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规则、标准与评价方案的制订,主动介入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事务,提升我国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
5.以现代化治理为要旨,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教育治理水平是影响教育发展质量的根本性因素,科学、高效的治理能显著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觀能动性;混乱、低效的治理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虚置和浪费,还会挫伤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和积极性。“面向2035”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治理为要旨,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办学的内涵和质量向更高层次跃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注重发挥法律、规章、契约等现代化治理工具的作用,推动职业教育办学规范化;二是注重秉持协商共治的现代化治理理念,推动职业教育决策民主化;三是注重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治理手段,推动职业教育管理科学化。在具体路径上,首先,要推进职业教育的法治化治理。国家层面要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规范体系,并逐步建立起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以及法治保障体系,筑牢职业教育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律制度基础。职业学校要着力塑造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程序公正的法律精神,严格贯彻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校自身的法治化水平。其次,要推进职业教育的民主化治理。无论是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泛行政化”“单中心化”弊端,还是职业教育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迈进的现实趋势,都要求职业教育治理向多元共治、平等协商、民主决策的现代化治理方式转变。国家应当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行业组织、企业等社会性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各级地方政府则要深化简政放权,赋予职业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职业学校要转变办学与治理理念,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合理让渡教育治理中的话语权、决策权。最后,要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治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治理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⑧。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呈现的新趋势。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要与时俱进,同样应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治理。职业学校要完善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多功能、信息化、智能化治理系统平台,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内部治理的效率。
6.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动力,强化职业教育的战略支撑。贴近行业产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宗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与国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既有较高契合度,也有较多协同点。“面向2035”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优势,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动力,强化职业教育的战略支撑,让职业教育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做出更大贡献,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第一,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重要要求。职业教育要配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工程,有效引导教育资源向国家重点建设区域聚集,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职业教育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全国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职业教育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根本理念之一。我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一是要面向绿色产业建专业,加大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回收与利用等领域的专业布局力度;二要深化绿色办学,提高资源统筹力度与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办学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三要厚植院校师生的绿色发展意识,着力培养师生群体的绿色素养与绿色技能。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2019-04-01.
③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7-19)[2019-04-1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④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⑤李友梅,孙立平,沈原.当代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4.
⑥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25.
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Z].2018-02-23.
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