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在非洲

2019-07-09孟嘉璐吕雨竹章芬玲戚雯雯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软实力

孟嘉璐 吕雨竹 章芬玲 戚雯雯

【摘要】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以非洲孔子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以期使中非教育共同体更具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非教育共同体;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1]。十九大的召开更是加快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在国家发展战略发展要求及海外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渴求的双重作用下,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猛烈,早已遍及六大洲。孔子学院在非洲也有着不错的发展,自2005年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在非洲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非洲41个国已经设立54所孔子学院和30个孔子课堂,这是中非双方近150所大学、教育机构通力合作、责任共担的成果[2]。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作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自2007年首设海外孔子学院起,已陆续在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并运营9所孔子学院。2018年该校在突尼斯迦太基大学建立的孔子学院,是其在海外成功建立的第十所孔子学院,同时也是大连外国语大学在非洲设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孔子学院这个中非教育共同体开创了双方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一、非洲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短缺,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汉语教师缺乏的情况日渐凸显,尤其在环境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简陋的非洲,这一问题更为明显。首先,生活条件艰苦带来的是教师数量上的减少,在具备同等语言能力与教学能力情况下的志愿者,他们往往不会申请非洲孔子学院,导致相比法国及其他欧美国家,开设在非洲的孔子学院办学规模小,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是汉语教师质量不高,目前派往孔子学院的大部分志愿者并非来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就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加上前期对他们的培训时间较短,导致未来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非洲环境艰苦,很少有人会选择长期任职,因此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要求较低,缺乏责任感,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除此之外,由于中非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隔阂问题也使志愿者们难以融入当地。即使对于国内外派资历丰富的教师来说,他们虽然在汉语教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但由于不了解非洲的教育情况,也会出现不能完全胜任当地汉语教学工作的情况。种种原因导致非洲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和汉语教师极度匮乏,这也成为了限制非洲孔子学院发展的一大因素。[3]

(二)国别化教学资源匮乏,文化传播表面化

对于非洲人来说,汉语是比较难学的。我国很多对外汉语教材的编排方式不符合非洲人的思维习惯,加上非洲人自身缺少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背景,导致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以理解课本内容。现在大多数孔子学院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有书法、剪纸、脸谱、中国功夫等,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传播文化的方式只停留于表层,没有蕴含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和核心价值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中国深厚而博大的文化底蕴,是非洲人真正地掌握汉语这门语言,是孔子学院在发展中需要认真考虑和仔细研究的问题。

(三)自身定位不全面,文化传播单向化

目前,非洲孔子学院难以实现文化的双向传播。加强中非文化交流能进一步扩大中非经贸合作局面。而孔子学院虽然践行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针,促使全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但是在“他国文化引进来”这一方面仍有不足,没有积极开放吸收他国文化。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基本为“一对多”,即一所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同时是多所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机构[4]。这本身就限制了文化的引入,加上非洲孔子学院设立数量较少,如何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便成为了一个难题。大部分中国人对非洲的印象还停留在贫穷、疾病和战乱上,基本没有机会了解非洲真正的模样,切身体会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中方在与非洲孔子学院对接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向国人介绍非洲文化。此外,非洲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也远远不够。文化交流的不充分成为了阻碍中非合作共赢的巨大障碍。

二、针对各孔院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提高待遇,培养本土化教师

第一,提高派往非洲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保障。目前,前往非洲孔子学院任教的志愿者除了基本津贴和相关手续费,工资待遇并不与其投入程度相匹配。我国开设孔子学院的方式主要为中外机构合作,中非双方的综合实力对孔子学院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而双方的实力差异造成无法对其管理提供切实保障。得益于近年来中非合作的快速发展,当地孔子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经费支持,孔子学院为其员工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双方共同进步。这不仅能改善当地教师的待遇,又能促进中非更紧密地合作发展[5]。

第二,培养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外国本土教师是既具有教学能力,又懂得如何将汉语理论知识与当地教育情况相结合的人才,政府及中外孔子学院办学机构应加强对外国本土教师的培养,给予他们来华研修的机会,让他们系统地学习汉语本体知识,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回国后将所学运用于语言教学实践,这既能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又解决了因文化隔阂所产生的问题。

(二)改善教学方式,加强非洲文化研究

非洲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情况决定了非洲孔子学院在办学内容上需要具有针对性。应该遵照不同国家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了解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编写本土教材。孔子学院应当注重研究非洲当地的文化、习俗、宗教等,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实践中。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孔子学院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融入语言教学中,增加跨文化案例教学内容[6]。此外,孔子学院需要重視打造自身的品牌和特色,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多层次文化活动,比如中国文化竞赛、中国图书展、汉语沙龙等。在文化教学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相结合,选取能够丰富文化内涵、体现中国核心思想的文化内容。比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时,也可以向非洲学生介绍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

(三)鼓励多方积极参与,落实文化推广方案

实现文化的双向传播,重视程度是关键。首先,合作国家要加大投入资金用于改善文化传播市场环境。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等平台向国人展示孔子学院的办学成果,使大众媒体肩负起文化交流的责任,加强双方优秀文化的双向传播;此外,在非洲设立孔子学院的中国高校应多举办讲座,或开设与非洲文化相关的选修课或网络课堂,提高中国学生了解和学习中非知识的兴趣,培养更多的中国“非洲通”和非洲“中国通”[7]。中国高校也可以多派文艺巡演团前往非洲孔子学院参加当地艺术节,巡演人员作为交流使者可以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最后,在中国学习生活的非洲人也能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他们对一个国家的融入度高,可以更好地向我们传扬非洲文化。他们应该积极走出自己的交际圈,多与中国人交流,让双方在沟通中感受到彼此國家的文化魅力。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孔子学院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以孔子学院在非洲发展为例,具体分析了在非孔子学院所面临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自身定位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针对因非洲环境艰苦等条件所产生的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建议提高在非教师的薪资、培养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其次,为了弥补教学方式上的欠缺,提倡编纂可以满足非洲汉语学习者需求的本土教材,并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最后,孔子学院在发展的同时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将其“引进来”,实现文化的双向传播。作为中非教育文化交流的桥梁,孔子学院在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同时,也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

[2]光明网http://www.gmw.cn/.

[3]夏日光,赵辉.非洲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1):54-55.

[4][5]刘宝存,张永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改革路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2):74-80.

[6]杨薇,翟风杰,郭红,等.非洲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效果研究[J].西亚非洲,2018(3):140-160.

[7]吴传华.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洲文化传播本地化道路刍议[J].对外传播,2017(8):38-40.

作者简介:孟嘉璐(1998-),女,汉族,辽宁锦州人,本科;吕雨竹(1974-),女,汉族,山东黄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商务;章芬玲(1997-),女,汉族,安徽池州人,本科;戚雯雯(1998-),女,汉族,安徽六安人,本科。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810172102)。*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软实力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