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2019-07-09王松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吴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加速失去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而走向消亡。要想真正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必须构建科学规范、协调有序的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厚,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吴歌是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2006年,由苏州市申报的以芦墟山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等为典型代表的吴歌遗产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吴歌为代表的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许多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

就工作体系而言,苏州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社会介入的保护格局。例如,建立了分管市长为主任、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改名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建设,在非遗保护的咨询、评审、研究等方面发挥专业指导作用。

就政策保障而言,苏州相继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多部政策法规,以保障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其中2006年出台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就资金投入而言,苏州是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根据《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2005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拨款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从2012年起,苏州又增加了传统戏曲专项保护资金,每年500万元。2017年,非遗专项资金又增加200万元,每年资金总数达到1000万元。与此同时,社会资金也在不断投入,有力地保障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此外,基地建设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一大特色。以吴歌为例,1995年常熟白茆镇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山歌展示馆,该馆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其中山歌资料陈列室系统地反映了白茆山歌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收集到的山歌唱本手稿、历年来举办的山歌活动和获奖情况等,馆内还设有演出大厅,可以现场演唱或观看录像。由于是全国首家山歌馆,白茆山歌馆也享有“天下第一馆”的美誉。相继建成的还有吴江芦墟山歌馆、太仓河阳山歌馆。作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展示平台,特色山歌馆集文物陈列、保存展览、山歌演艺、学术研究、歌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为吴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

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存在问题

首先是传承模式。当前,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也进行了个体传承项目、团体传承项目、以群体传承项目的分类,但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艰难传承。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浮躁,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学习非遗项目的技艺;另一方面有的传承人有所保留,不愿意将所有内容传授给徒弟,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国家级传承人杨文英老师对吴歌传承现状的担忧:“我年龄一天天大了,总有唱不动的那一天,如果没有人把这山歌继续传承下去,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其次是传播方式。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一是依靠传承人进行自发推广,二是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建立类似山歌馆的展示基地,推动宣传。这种单一、被动的传播方式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阶段对象的调研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还是高度一致的,但涉及具体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怎样发挥自身力量等问题,大家就表示不了解了,反映出传播还不到位,还没有深入人心。

最后是非遗本身。缺少变化、缺乏创新,难以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吴歌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吴歌作品仍多局限于农村劳动人民日常所见,并没有与时俱进,其题材、内容、演唱方式都与当今社会脱节,紧扣时代,贴近生活的新作品更是越来越少,很难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

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改进对策

首先,健全保护、传承模式。通过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团体传承、群体传承的关注支持,充分调动群体的力量,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建立退出机制,在許多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只以申报为目的的活动,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只有通过退出机制的倒逼,才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后感受到不进则退的压力,从而更加致力于真正的保护。

第二,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财为水,蓄水才能养鱼。目前,用于保护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以及来自民间的资助。如何确保“物尽其用”,在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跟踪考核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也要考核资金投入的“收益率”。

第三,丰富宣传途径。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社区、进学校,通过近距离接触、感受,让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知道“我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有什么,对于保护我们可以做什么。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应该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契机,利用微信、微博、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以多种形态“火”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粉丝”。

第四,鼓励创新和生产性保护。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鼓励保护者和传承人大胆创新,走生产性保护之路。苏州漆器技艺的传承就是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挖掘市场需求并进行再创新,实现了文化保护创造经济价值、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保护的双赢之路。吴歌新曲目《舂米歌》“在保持山歌原生态的基础上,扩展了曲调,并将原汁原味的农民舂米劳动场景编入舞蹈融入歌曲,实现了舞台化,大大增强了山歌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成功捧走“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的“金穗杯”奖。

最后,要重视专家、专业队伍建设。专家队伍、专业团队的打造,不仅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到理论高度,还能通过学者的思维、团队的力量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凝练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具体的保护实践提供指导。近年来,吴歌项目数字化保护工程采录阶段工作就是在专家指导下、专业团队的协调配合下顺利完成的,而且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给予的“思路清晰、特点突出、效率极高”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包志刚.随“五姑娘”的问世而产生的几点想法:试论芦墟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J].青春岁月,2012(20):218.

[2]冯骥才.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N].光明日报,2003-3-19.

[3]曹伟锋.舞台版《舂米歌》晋京演出——白茆山歌传承创新得良方[N].常熟日报,2008-11-17.

作者简介:王松(1983-),男,汉族,江苏省泰州市人,硕士,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吴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347)。

猜你喜欢

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思考
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机制构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