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乌烟”与“吐光芒”
2019-07-09齐夫
齐夫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讲了一个故事:某老学究走夜路,与一鬼结伴同行。路遇一间屋子,鬼说:“屋里住个大学者。”老学究问:“你怎么看出来的?”鬼说:“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老学究又问:“老夫读了一辈子书,你帮我看看,我睡觉的时候,屋顶上光芒有多高呢?”鬼迟疑了好一阵子,才吞吞吐吐地说:“昨天我经过老兄的私塾,您正睡觉。说实话,我只看见屋顶上直冒乌烟,恍若黑云笼罩,没有半点光芒!”老学究听了,恼羞成怒,气鼓鼓地把鬼赶走了。
纪晓岚借鬼说话,讽刺了那些只会死读经典,背圣贤书,不知思考,不会用世的书呆子。这种人读书再多,但食古不化,不知活学活用,无非是两脚书橱,书中蛀虫,于人无助,于己无益,于国无用。尽管胸中有“高头论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也只能是“字字化为乌烟,笼罩屋上”。而真正读书读出名堂的人,通过书海遨游,寒窗苦读,可融会贯通,可举一反三,最终达到求真、悟道、创新、益世的目的,必然是“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
按纪晓岚的标准探寻,古往今来,把书读透,读出精华,把书读薄,读出要义,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是大有人在的。诸葛亮躬耕垄亩,心系天下,苦读山中,用心揣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虽蜗居隆中,却对世事了如指掌,并洞若观火,胸中早有三分天下的宏图大略,他是不世出的會读书的天才。看他的屋顶,必然是“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北宋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虽读书有限,但理解了,记住了,升华了,学以致用了,经国济世了,看他的屋顶,还真会“荧荧如一灯,照映户”。他的经历说明,书不一定要读多、读厚、读全,关键是要读对,读懂,读通,能启迪智慧,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起指导作用。
在当代人里,钱钟书读书极多,学贯中西,被时人称为“读书种子”。他上大学时的口号是“横扫清华图书馆”,图书馆的哪一册书放在哪里,哪一项内容在书的哪一页都记得清清楚楚。更可贵的是,他读出了新知,读活了经典,读透了历史,读明了事理。看他的《管锥编》,引经据典,广征博引,却没有一点迂腐气,没有一点方巾味,字字珠玑,充满真知灼见。他的屋顶,想必也是璀璨无比,“光芒高七八尺”。
读书治学的低层次为了扫盲、广识、启智,高层次则为了开窍、创新、建树。不会创新、没有建树的人,读书再多,哪怕万卷,其屋顶也是乌烟弥漫,难见光芒。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近日就表示:“目前中国文艺作品90%属于重复、复制和模仿,创新作品不多。”炮制这些作品的编剧、作家、导演、制片,肯定也都是读书人,或博览群书,或博闻强记,但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新鲜创意,只会邯郸学步,鹦鹉学舌,不管他得奖多少,名头多大,也不管他是住别墅豪宅还是五星酒店,屋顶乌烟断不会少。
还有些所谓权威、泰斗、大师,看似著作等身,名扬中外,但他的东西大都是编编抄抄,东拉西扯,胶水加浆糊,复制加剪贴而成,没有自己的一点真知灼见。他虽然靠这些东西沽名钓誉,欺世骗人,弄了一大堆头衔,获得各种高帽,哄到巨额科研经费,但如果夜半三更时看他的屋顶,准也是乌烟阵阵,黑云笼罩。
大千世界,屋顶冒乌烟的文化人多矣,你我人等不可不自我审视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