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脱贫攻坚情怀,提升脱贫攻坚能力
2019-07-09程蓉
摘 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人们对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思考探索比较多,对如何培育扶贫干部的脱贫攻坚情怀,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的思考探索比较少,本文主要思考和研究培育脱贫攻坚情怀,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脱贫攻坚情怀;脱贫攻坚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关键在人,也就是关键在贫困群众和扶贫干部。对贫困群众而言要靠久久为功的志智双扶来激发改变贫穷落后的内生动力,培育感恩党和政府的情怀;对扶贫干部而言当务之急是在实际工作中培育脱贫攻坚的情怀,提升脱贫攻坚的能力。如果深入一线的广大扶贫干部能够有情怀,愿付出,有能力,敢担当,脱贫攻坚就会顺风顺水,旗开得胜。所以加强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建设,培育扶贫干部脱贫攻坚情怀,提升脱贫攻坚能力值得我们思考探讨。
一、在脱贫攻坚情怀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扶贫情怀方面存在的问题
情怀是把工作做好的内在动力,对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对情怀一词的释义多种多样,情怀的主要含义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那就是:情怀=衷心热爱+责任意识+执着追求+乐意付出。如果用这一公式来分析实际工作中扶贫干部的脱贫攻坚情怀,我们会发现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爱心态。一些扶贫干部对贫困没有感同身受,在与一些贫困群众接触了解过程中,对他们传统落后的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的价值观念不理解,对他们的一些不爱整洁的生活习惯感到不适,对他们一些没有脱贫志气的表现感到厌恶,对他们思想观念的落后感到不解,认为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断不了“穷根”,这样的认知导致扶贫干部难以对贫困群众产生同情之心,不能真正走近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也会产生畏难情绪,扶贫工作也难有真正的突破。
(2)过客心理。过客心理主要表现在有结对帮扶任务的干部身上,他们一月一次的下村扶贫主要是按规定动作例行公事:进村入户与结对帮扶的对象简单寒暄;在精准扶贫APP上发照片,到村办公室登记,证明来过,蜻蜓点水式的匆匆忙忙来有匆匆忙忙离开。这样的过场导致结对帮扶人未能深入了解被帮扶群众的相关情况,也未能与贫困群众共谋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3)敷衍心理。做好一件事必须有从内心想把事情做好,并为之乐意付出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在现实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心情烦,导致工作热情不高,落实不力、消极应付,习惯于做形式化、表面化、简单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工作,思想上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不要问事得事”的想法,觉得只要不会挨批评就可以了,把扶贫工作当作应付上级督查的差事,甚至出现遇见困难就退、发现问题就推、碰到矛盾就躲的现象。
2.扶贫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扶贫能力就扶贫干部个体而言,是指按照扶贫工作的标准化要求,发挥自己的力量去胜任扶贫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的能力。这一概念强调三点:一是要明确扶贫工作的标准化要求是什么;二是要结合自身的能力素养发挥好自己的力量;三是能让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脱贫攻坚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干部需要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扶贫能力。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很多扶贫干部不断提升了扶贫能力,但也要看到不少扶贫干部的扶贫能力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业务能力方面。扶贫干部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首先应当领会悟透并且熟悉各项扶贫政策,其次要明确精准扶贫的基本操作要求是怎样的,还要明确作为扶贫干部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要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等等。弄清楚这些事情需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业务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扶贫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还比较薄弱,成效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对一线扶贫干部的培训时,宣讲的相关政策多,具体操作示范较少;对结对帮扶干部的业务培训更薄弱,由于他们平时没有直接从事与扶贫有关的工作,对扶贫政策和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也不太熟悉;一些学员参加扶贫培训学习时听得不认真,记得很零散,对政策把握理解不全面不透彻,没有内化于心;参加了培训的扶贫干部还存在学不致用的问题,不能因地制宜地同扶贫一线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找准路子和方法。这些问题影响扶贫能力的提升,在具体扶贫工作中难免出现因业务能力不足导致出现一些失误。
(2)个人能力素养方面。无论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还是结对帮扶干部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个人能力素养。在脱贫攻坚实际的工作中个人能力素养不高有以下主要表现:一是执行能力不强。接受工作任务之后往往是先烦恼再拖延最后才匆匆忙忙只图应付交差了事。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不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与群众沟通,不会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不习惯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与群众谈生产、拉家常。因为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甚至害怕群众反映的问题给自己带来麻烦。三是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按照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地提出了8个方面的实施路径和措施,但如何结合本地的优势,把这些相关路径和措施更加具体化,开拓创新出能带领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可操作的措施,对此很多扶贫干部感到困惑,缺乏开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也缺乏干事创业,经营发展的技能,感到技穷。
3.原因分析
(1)扶贫情怀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为民情怀不深厚。一些扶贫干部长期养尊处优没有体验过贫困群众的处境,没有产生感同身受的悲悯之心,难以真正感知和理解贫困群众的疾苦,在无形之中疏远了与群众的情感。
宗旨意识不牢固。尽管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直在接受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教育,但这种意识在入脑入心的教化过程中受到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这对矛盾在思想上的冲击,在權衡的过程中一些人往往比较看重的是个人利益,认为自己干工作主要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其他群众的利益要解决好仅凭自己一个人是无能为力的,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干完自己的工作,不被领导批评就够了,因此缺乏自觉当好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的责任感,忘记了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性修养不过硬。一些有党员身份的扶贫干部没有意识到应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是对自己的党性修养。没有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没有意识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共产党人的优良素质。一些扶贫干部工作稍有不顺就怨天尤人,在扶贫道路上吃了点苦就不想干了、要打退堂鼓了,党性修养不过硬。
(2)扶贫能力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扶贫情怀的欠缺影响扶贫能力的提升。扶贫情怀说到底是一个态度层面的问题,一般说来,态度、知识、技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办成事情获得成功的三个重要指标,其中态度居于首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需要他发挥才能做好工作时,他是努力把事做好,还是敷衍了事推三推四,是安于现状还是不断进取,并在进取中不断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当然能力的不断提升,工作完成得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有了工作的成就感、胜任感、热爱感,也会越来越乐意为这份工作付出心血,从而产生高尚的情怀,所以态度和能力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同样扶贫情怀和扶贫能力也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扶贫情怀的欠缺影响着扶贫能力的提升。
学习意识不强勇于担当的意识不够。扶贫能力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刻苦学习,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担当才能逐渐提升。现在各个单位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考核评比巡视督查也是常态化,很多干部感到精力不够,忙于事务性工作多,静心学习少。虽然相关单位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专题学习、转发下发精准脱贫政策等文件,但存在着开会学习时很多内容记不住,静心自学的自觉性不高、思考不深,未能真正系统、透彻地领会精准脱贫政策精神的问题。认真深入学习的意识不强。在工作任务和问题困難面前勇于担当的意识也不够,一些人不太愿意主动承担、想法解决,而是上推下卸、一推了之,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缺乏勇于担当的意识。
二、培育脱贫攻坚情怀,提升脱贫攻坚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最后冲刺阶段,从脱贫攻坚任务看,一些地方要在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脱贫目标,啃下深度贫困的硬骨头,任务还十分艰巨。从脱贫攻坚工作实际状况看,一些地方也还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等问题。要如期完成任务并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解决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情怀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造就一支有脱贫攻坚情怀和能力的扶贫干部队伍,并且让这样一支干部队伍尽锐出战,为此应强化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尤其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引领:
1.强化政治引领,提升扶贫干部的政治素养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政治任务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基层党组织要营造氛围,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旗帜鲜明讲政治良好导向,引领广大扶贫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意识;引领和督促扶贫干部不折不扣贯彻中央的决策和各地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在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完成真脱贫,脱真贫的各项工作任务,帮助扶贫干部提升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素养。
2.强化思想引领,涵养扶贫干部的为民情怀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活动为思想引领的载体,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开展学习总书记的扶贫论述,涵养为民情怀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一学习活动,让扶贫干部进一步掌握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的思想武器。在学习这一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广大扶贫干部学习习总书记从在梁家河当大队书记到党的十八大后当上总书记,40多年扶贫经历彰显的为民情怀;学习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对人民用心、对人民负责的为民情怀;学习脱贫攻坚一线,像重庆忠县金鸡镇傅坝村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杨骅同志那样的优秀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体现的为民情怀。要引导扶贫干部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扶贫干部应从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感受贫困难群众生活和劳动的艰辛做起,从克服在扶贫工作中害怕与群众打交道的畏难情绪做起,沉下心来围绕群众所思所愿办实事,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谋利益、增福祉。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群众的可爱可敬之处,体会用真情赢得群众真心,用实干赢得群众认同的幸福感、成就感,进而涵养扶贫干部的为民情怀。强化思想引领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上到下都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意识,在布置任务压实责任时,不能让扶贫干部每天忙着填台账、交报表,忙得腰酸背痛颈子僵,每天体会到的是焦虑烦躁苦闷。真正要涵养为民情怀,就不能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让扶贫干部坐在办公室填写很多部门要求交的报表、台账;而应当让扶贫干部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打交道、谋发展、干实事。
3.强化示范引领,促进扶贫干部的能力提升
示范引领是推动工作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强化示范引领,促进扶贫干部的能力提升,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扶贫政策教育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在培训中应当注意两点: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安排扶贫政策教育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的课程,更需要安排提升政策把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调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在对培训的班授课老师的要求方面,应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时多结合实际的案例和示范要求对一线扶贫干部进行培训,让接受培训的扶贫干部能从实际的案例和示范要求中领会悟透各项扶贫政策、熟练地掌握具体的业务知识技能,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联想到自己的脱贫攻坚工作工作实际找准路子和方法。二是通过党组织多开展一些脱贫攻坚工作的亮点与经验交流活动,到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地区现场去观摩交流的活动,触发扶贫干部脱贫攻坚工作的思维灵感,拓宽扶贫干部决战脱贫攻坚的思维广度。三是成立以第一书记为“领头羊”,农村基层党员和有志于在农村干事创业的社会人士为主要成员的“脱贫攻坚示范队”,并给以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推动“脱贫攻坚示范队”在脱贫主战场建功立业,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强化制度引领,激发扶贫干部的担当作为的动力
培育脱贫攻坚情怀,提升脱贫攻坚能力,不仅需要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示范引领,还需要通过强化激励扶贫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来引领。应当规范三个方面的制度,一是根据实际规范扶贫干部的待遇制度,建立薪酬增长机制。二是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考察识别制度,打通优秀干部上升渠道。应注重从基层一线中去选拔干部,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主阵地”、识别干部的“主战场”、选拔干部的“主渠道”。通过深入基层群众去了解扶贫干部的宗旨意识、工作作风情况,观察他们对群众的感情,在服务群众中看其品质情怀。切实把在脱贫攻坚中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树立起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培养锻炼、考察识别、选拔任用干部的鲜明导向,激发起扶贫干部的担当作为的动力。三是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
总之,扶贫情怀是动力,扶贫能力是支撑,培育脱贫攻坚情怀,提升脱贫攻坚能力,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这是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工作要求的应有之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的关键之一。造就一支有情怀有能力的干部队伍也将为实现乡村振兴储备人才。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培育脱贫攻坚情怀,提升脱贫攻坚能力。
作者简介:
程蓉(1968--)女,汉族,重庆市璧山区人,重庆市璧山区委党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