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产业饭”走“小康路”
2019-07-09安志鹏李建强
安志鹏 李建强
在甘肃省宁县米桥镇举行的运通草业扶贫分红大会上,11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喜领分红股金;在瓦斜乡义渠百花园里,一波波游人漫步赏玩、流连忘返;在春荣镇上齐村,养殖产业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新“引擎”……在精准扶贫行动中,宁县广大农村到处呈现出端“产业饭”、摘“贫困帽”、走“小康路”的蓬勃景象。
近年来,宁县通过发展各种特色富民产业,全力消除“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努力夯实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永续发展的根基。据了解,仅去年宁县就有4846户19079人依托各类产业摘掉了贫困“帽子”,全县贫困率下降至3.25%,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36元。
一
“去年我在陇牛乳业公司入股了1.65万元,仅半年时间就领到分红990元。”在日前举行的宁县“331+”运通草业扶贫分红大会上,春荣镇石鼓村贫困户詹纪明喜笑顏开。
57岁的詹纪明身体残疾,老伴也患有疾病,7亩土地曾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去年,春荣镇根据相关政策,为詹纪明落实了2万元的产业奖补资金,老詹将1.65万元入股宁县运通草业公司,开始有了“固定收入”。
像詹纪明一样,当天获得分红的群众共1184户,涉及宁县早胜、春荣、平子、米桥4个乡镇,共发放分红资金97万多元。在此之前,宁县还在焦村镇举行了苹果产业“331+”扶贫分红大会,为6000多户群众和241个村集体发放分红资金逾3000万元。
“三变”引领、入股分红、抱团发展,已经成为宁县产业扶贫的重要经验。宁县以“三变”理念为牵引,大力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政府负责落实产业奖补资金、协调贴息贷款、给部分贫困群众赠股,引导贫困群众入股到全县31个龙头企业,实现了贫困户发展有依靠、脱贫有保障。
二
5月10日一大早,宁县瓦斜乡永吉村村民刘银儒像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的义渠百花园上班。
“从村里建设义渠百花园景区开始,我和老伴就在这里打工,每年收入2万多元。” 刘银儒说,他还将家里的3亩林地流转给了景区,每亩土地每年可收入300元。
永吉村位于宁县瓦斜乡南部。为盘活当地资源、加快脱贫步伐,2017年永吉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西安客商在该村南咀组建设义渠百花园,年过六旬的刘银儒成为村里第一批在百花园务工的群众之一。
依靠在景区打工,刘银儒家的生活日渐好了起来。“景区建成后,我打算在景区周围开个特产店,卖苹果、核桃、土蜂蜜等土特产。” 刘银儒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义渠百花园景区负责人马志华介绍,目前在该景区务工的群众大部分为永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每年仅务工增收超过1.2万元。
依托当地各种资源,宁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实施了义渠百花园和印象义渠莲花池景区水上拓展项目,完善了海升苹果田园综合体配套设施,建成了一批田园气息浓郁的景观区,并成功举办了昔家牡丹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会,推出了一批农业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浪漫赏花、水果采摘等旅游项目,全县去年旅游创收4.23亿元。
三
日前,笔者来到春荣镇上齐村贫困户王富荣家时,他正忙着给牛添饲料。“多亏了国家帮扶政策,前年我买了1头母牛,去年繁殖了4头牛犊,卖了2.7万元。”王富荣笑着说。
种地为生、靠天吃饭,是王富荣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在宁县和春荣镇的大力扶持下,王富荣选择发展养牛产业,并于去年年底脱贫。
摘掉贫困帽子后,王富荣还鼓励儿子王转红发展养牛产业。在父亲的带动下,王转红的养牛规模现已达到7头,并加入到了村里的养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除了定期上门为他家开展技术指导之外,还为他们提供市场销售服务。
为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宁县积极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生猪、肉牛、肉羊等家禽养殖业以及中蜂、毛驴、梅花鹿、獭兔、大鹅等特色养殖产业。目前,全县发展养牛产业的贫困户426户、养羊户516户、养猪户1168户,土蜂养殖达到8000箱,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宁县群众脱贫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