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德育渗透探究

2019-07-09钟立明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育德育大学生

摘要:在《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中渗透德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应从教材、教师、教学、学生等方面分析着手,重点是找准实施方法、实施路径,明确实施内容,注意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意实践性和效果反馈。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家国情怀教育

在《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中渗透德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本文从背景、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德育渗透现状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大学家国情怀教育》课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路徑和内容,以及如何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结合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意实践性和效果反馈。

一、背景分析

(一)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①

(二)中央、国家文件主要精神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德育渗透现状分析

(一)教材分析

目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教学的教材主要有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等类别的教材,主要有:1.《大学语文》(大专版),高小方编;2.《大学语文》(大学版,第三版),徐中玉主编。2017。3.《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4.《国学经典释译》,刘金同主编;5.《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简明读本》(大学版),钟立明主编。

从现有教材版本来看,各种教材都有德育渗透的功能,基本上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名著名篇。但各种教材也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比如《大学语文》教材,高小芳主编的《大学语文》,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选篇以古文、古诗词为主,现代文、现代诗歌为辅,分为议论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附录(说明文、应用文、微型论文)等模块。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侧重于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选篇方面,古文篇目相对减少,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词曲相对增加。又如传统文化类教材,王艳玲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刘金同主编的《国学经典释译》,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选取了儒家经典作品和道家、史家、楚辞等有关道德教育的经典名句、名段、名篇,具有突出思想性、关注人文性、注重实践性等特点。钟立明主编的《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简明读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夯实其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安排了概述、经典名言警句、经典古诗词、经典古代散文、经典现当代诗歌、经典现当代散文、经典爱国典故、典型案例等章节内容,是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专用教材。

(二)教师分析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教师以语文学科为主,一般与《大学语文》课教师同步安排。部分院校的思政老师、艺术老师、美育老师也有参与。不同院校的师资实力和素质不尽相同,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语文学科师资力量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语文师资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每个学科、每个专业,教师都可以实施家国情怀教育,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课时占比大小不同罢了。但要提升家国情怀教育课程的质量,就必须提升教师的素养,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参差不齐,亟待提升。

(三)教学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有的院校以《大学语文》课方式开课,有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课开课,有的以《大学人文基础》课开课,有的以《国学经典》课开课,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同时还有《大学语文》课,这是必修课。在教学方法方面,各院校、各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色,但总体来讲,主要还是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为辅。课外活动也有开展,比如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大学语文》《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都安排课外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活动。

(四)学生分析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育人宗旨,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对学生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是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有好几类,有的是高考录取的高三应届毕业生,有的是“3+2”转段升上高职的学生,有的是初三招收的五年一贯制学生。这些学生,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在德育的实践性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礼仪礼貌素养、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素养、文明程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对高职学生实施德育,既重要又必要。

三、大学语文课如何实施德育

(一)实施方法

1.利用好教材。上述教材,很多课文都有德育渗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用好入选教材的课文,将德育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做到既要讲透课文的知识点和重点,又要兼顾德育目标。

2.注意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课堂教学的组织,在课文讲授、课堂纪律管理、考勤等方面,都要考虑德育实施问题。所以不能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只顾讲授课文,不顾德育目标,否则,就会失去很多德育渗透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进行把控,注意抓住德育实施的时机。对迟到、上课玩手机、睡觉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要及时提醒,巧妙切入,做到及时教育,润物无声。

3.注意课堂活动的德育渗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也要尽量考虑德育渗透的可能性,只要教学内容与德育相关联,就可以在活动中实施德育。哪怕是对登台发言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也是德育的实施手段。只要注意到细节,课堂教学活动就可以随时进行德育渗透。

4.注意课后作业的德育渗透。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除了对课文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查,还要考虑德育渗透的目标。比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网络热议问题、校园热门话题等等,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都可以结合作业进行布置。

5.注意课外活动的德育渗透。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因此,要充分用好课外活动的机会,对学生实施德育。比如观看一段社会热点视频,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明确什么是善恶美丑,什么是公平正义,什么是道德良知,什么是法制观念。

(二)实施路径

1.注意贯彻落实好重要文件精神。中央、国家或教育部印发的很多文件,很多都涉及到育人问题。有些是纲领性的文件,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在教学中,都必须注意贯彻落实。

2.落实好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主要参考《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和大纲。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开设了专门的《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制定了适用于校内的课程标准和大纲,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和大纲,要对应国家的相关文件要求,落实系列纲领性的文件精神,使中央、国家的要求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依据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和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安排好授课的内容和教学环节。

3.执行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落实课程标准和大纲的教学文件,是在学校整体教学安排的基础上编制的,是经过学科组商量讨论、教研室、课程中心、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严格审核之后批准实施的,因此,是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文件,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变更教学计划的内容,调整教学计划的顺序,这是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4.统筹考虑课堂教学德育融入问题。课堂教学由一篇篇的课文讲授、一个个的教学活动组成,因此,教师必须作统筹安排。课文与课文之间是成体系的逻辑关联的,活动与活动之间也是有内在的教学逻辑联系的,每一篇课文要求完成什么德育目标点,每一项教学活动安排要达到什么德育效果,在实施之前,必须通盘考虑。教师不能将一篇篇课文、一项项活动孤立起来,否则就会导致德育融入碎片化,不能实现系统化融入的效果。最佳的路径是召开课程组老师的教研会,通过集体商讨,分工协作,作出整体的安排,使课程德育安排在一个年级、一个专业步调一致,这样就能比较好地解决德育融入的问题。

(三)实施内容

1.依托教材内容实施。教材的课文是经过主编精心挑选的,绝大多数都有德育融入点。教师要结合课文,充分用好这些德育点。比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将母子情、夫妻情、生死情、家国情串在一起,以四幅画面分别描述,情感渐次强烈,主题逐渐升华,其中的德育点有:孝顺父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祭祀父母、祖先的意义、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因此,诗歌本身就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融入素材,教师在赏析诗歌的时候,除了讲清楚诗歌本身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意境美之外,更要注意德育的融入问题,这是授课质量高低的区分点,是升华课堂讲授主题的关键点。依托教材内容实施德育融入,是主渠道。

2.依托课外资源实施。课外资源相比于课内资源,范围更广,数量更多。但并不是所有课外资源都适合于实施德育融入,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大纲,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结合课文的内容,配套考虑选择课外资源。比如学习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就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片《辉煌中国》来进行。该视频片有《圆梦工程》等6集,每一集从一个角度切入,讲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的各项辉煌成就和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中文课程中心在《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中,将《辉煌中国》的6集视频列入教学资源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分组观看,再安排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分享观后感,并要求學生结合《少年中国说》课文,以“今天的中国是否是梁启超先生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为主题,撰写800至1000字的文章,作为作业提交。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整个活动紧密对接课文,有效地利用了课外教学资源,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外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资源重要补充,可以与时俱进,及时将各种现实发生的案例、视频等融入课堂,有效地弥补教材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短板,对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若星辰,浩如烟海,是我国文化艺术瑰宝,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和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一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开展。很多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就已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核心地位,选篇、布局、赏析、设置讨论题等,都围绕其进行。由于课本的容量毕竟有限,因此任何一本教材都难以做到大范围地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会有所侧重,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体例、篇目,所以,在教材之外,必须补充必要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资源的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开设的《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就将《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简明读本》附录中提供给学生的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作品334部,其中中国文学291部,占比87.1%。另外还推荐了涉及音乐、书画、建筑、玉器、瓷器、陶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34部,均以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些课外读本,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弥补了教材容量有限的问题。

4.依托课程专项活动实施。在教学中,实施课程专项活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授课质量。比如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中,专门安排了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每个学期要求学生从推荐的书目中选读1-2本中国经典名著,开展读书心得体会分享活动,要求撰写赏析文章,作为作业部署。每学期从各班的心得体会中遴选出优秀作品,由学校发文表彰,并公开展示。这项活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融入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尽艰辛,彪炳千秋,其中有很多素材可以结合到教学之中,实施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必须要考虑革命文化融入的问题,这样德育实施才能全面,才能传承好革命精神,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

(二)注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央有专门的文件,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当很好地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在教学中注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课德育融入的重要一环。

(三)注意德育渗透的实践性。德育渗透应当避免空洞的说教,要加强实践性教育。比如活动式教育、案例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德育的要求,自觉养成德育素养。

(四)注意德育渗透效果的信息反馈。德育渗透的效果究竟如何,不能凭空瞎说,要建立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之上。在教学进行到学期接近结束的时候,要设计调查问卷,依托问卷星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地获得德育渗透效果的信息。

注释:

①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版,第333页。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02):333.

[2]高小方编.大学语文(大专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大学版,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王艷玲主编.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刘金同主编.国学经典释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钟立明主编.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简明读本(大学版)[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课题项目: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第二届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主持人:钟立明;作者简介:钟立明,工作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职称:中文副教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教育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初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