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9-07-09穆晓琴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养内容

穆晓琴

摘要:当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关乎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成效,除了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規范使用,还要重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养   内容   方法

高中语文的阅读课难免千篇一律,难出新意,尽管篇篇经典,也常有学生云游在千里之外,不少人考前使劲下功夫,有时考完成绩反而更不理想,起起伏伏中,追着分数跑,他们身心疲惫,于是跑去追捧数理化不在话下。这种浮躁的风气由来已久,作为老师只有无奈地好言相劝,更有冒险者,高考前几个月才临时抱佛脚,急功近利的抓狂样,让人五味杂陈。产生当前这些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静下心来琢磨,其实根本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问题。如果将应试和素养放在一起考量,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改变、提高。

首先是正心,对语文学习要有一个科学的理性认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是宗旨,当然在高考面前,我们得冷峻的面对成绩这个现实,其实素养和成绩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语文成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瞬间崩塌,落入低谷,要兼顾庞杂,循序渐进。如果没有虔诚认真的良好心态,怕会始乱终弃,执着而坚定的信念也很关键,每次考完试,考的不好的学生总是羞愧地躲着老师,也有不少学生和老师交流,一番鼓励之后又燃起信心,迸发出学习的激情,在历尽艰难之后,成绩突飞猛进,所以学习语文满满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热情是前提。

其次是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学习任何语言文字都要遵循它自身的规律,这就是规范使用,我们要在积累中应用,在应用中发现问题,不断匡正、进步。成语、病句、连贯等基础知识就是典型,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能提升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常用的字最容易写错,在背课文的时候,不少学生不解其意,死记硬背,学的辛苦却事倍功半,比如《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至”,常被错写成“致”,字意的差别只在于是否借助外力,平时只要稍稍用心,便可避免这错别字的尴尬。

我们推广简化字,而繁体字的不合理使用却随处可见,如果做文字研究,的确有探究、考察的价值,但若是频繁使用,混淆规范就不可取了。我看到学生板报、手抄报喜欢把“华”和“国”写成繁体字,就曾质疑否定过,他们觉得新鲜、时尚,往往不解其意、深奥的东西才便于拿出来秀。面向大众,必须规范,猎奇也好亮眼也罢,总要分清场合。

信息时代,不规范的网络语言随处可见,如“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人人都可发明,随手拿来就用,把我们的母语弄得不伦不类,还会对我们的青少年产生负面效应。还没学会规范使用汉字,就学的不伦不类,失了对母语的尊重和严肃性。我觉得匡正是必须的,改变不良的网络用语,给青少年一个清洁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第三是重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有效地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与人交流沟通,准确、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体现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有时,在语文课上,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契机,理出一个线索,发现一种真实,走进特定文化,贴近历史的温度,拿出自己的看法。在讲到曹操、建安七子时,我提到了竹林七贤,就有学生一时兴起谈起了他喜欢的刘伶和阮籍,他对人物的精准评价和对魏晋的社会的深入剖析,让人赞叹,我又顺势总结了历朝清流名士的风骨,学生兴致很高。后来在解读《项脊轩志》第一段时,有学生分析说,描绘的万籁有声、小鸟相亲、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书斋环境,是那样清幽恬静;用心捕捉的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样清雅自得,在作者身上自有一股魏晋名士的风流。这就是一种走入式解读,连缀历史,学生悄然发现了一种真实,在历代文人士子身上传承的追随自己心性的清雅、傲然。在比对讨论中,他们也慨叹当今读书人似乎已没有了这种精神气质上的追求。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理性真挚的探讨,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就参与到这样的思维训练和知识品鉴中去了。

有一次上课,一个同学讲“江南”这个名词解释,他把历史中江南区域的变化,在宋、唐时江南在商业、建筑、文化方面的繁荣,配上地图,解说的有理有据,像一个老学究,站在百家讲坛的桌旁,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讲一个名词的演变,穿越几个朝代,交代的清清楚楚,由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到了民族情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人的天堂情结就是接地气的江南情结。短短几分钟,一个名词的探究就让我们把握了历史变迁中的中国情怀和民众的一个层面的精神信仰。下面的同学,听得专注,受到了震撼,更有深深的仰慕。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发现宝石,增添赏美的兴趣,扩大眼界,充实经验,使思想、感情、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带着兴趣深入探究,积极参与讨论,和他人的思想碰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肯定的。

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就必须在教学中推进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方式阅读鉴赏,指导学生写作,有好的思维和好的品质,在实际应用中才有创造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批判性思维要有对世界广泛的认知,知道现实客观是什么,人们有什么思想利器,秉承的道德宗旨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武装自己的思想利器,追求、完善自己宽和的理想人格,这样我们批判性思维的人格就具备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去尝试、去改变、去锻造,以便拥有时下自己的思维,既不脱离时代,又成就自我,

在这种思维训练过程中,读名著是个很好的选择。展现完整、宏大的主题,让学生在有思考的方向,找到探究对话的空间,同时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意图,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找到自己。《大卫·科波菲尔》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19世纪冰冷的社会现实。学生在读书交流的时候解读到大卫的可怜、悲惨、无助,一个餐厅侍者对一个没有大人在旁庇护的小孩的欺骗和侮辱,却少有人能体会作者用孩子的视角冷峻批判现实的力度。这里没有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有的是欺诈和吞噬。大卫的成长一路艰辛,却守住了顽强善良的本心。学生联想到了时下的“最美孝心少年”,当父母生病、离去,支撑他们的天轰然倒塌,少年们迸发出超常的毅力和坚韧,自己撑起一片天,快速成熟成长,让人心酸又欣慰,这些少年们又何尝不是大卫?只不过他们比大卫幸运,这个社会有满满的爱心、援手和正气。我们进行这样的阅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加入他们的思考和人生体验,其实每个人都是大卫,成长注定是一场孤独之旅,有迷雾、有诱惑,但只要拥有向上向善的心,我们都能找到自我,成就幸福人生。

《高老头》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让学生唏嘘不已,他们读出了金钱的罪恶,当金钱玷污了亲情、爱情、友情,人在这里变异,失去人性,就让人绝望。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反观自己,摆正金钱观。学生在大讨论的时候也谈金钱的好处,让人体面有尊严,满足物质生活的必需。也有人跳出世俗,看社会发展的高度社会化,与自然的疏离,价值观的扭曲,我们也陷入了一场金钱的危机,希望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能经得起现实的考验。一些问题直击现实又关涉自己,就给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提供了平台空间,理性思辨的解读,关乎价值和理念,关乎实践与思维,关乎智慧与素养。经典要接地气,为我们所用,积久成习,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狭隘,将情感、精神、理念融合在一起,才是一个真正的个体的人。

第四是重视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对国情,特别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还是有点模糊,记得一次模考作文是有关碎片化文化的,一些考生从来没听过,也解读不了这种文化现象,束手无策,只好匆匆应付了事。在做商鞅、王安石的人物传记时,学生还是被他们非凡的辩说才能折服了,也被他们那颗改革旧制,憧憬美好未来的拳拳真挚的心打动了,所以,文言文我们往往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翻译、准确解读的表面,还要去发现人物魅力,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语文课堂是文化传承、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主阵地,作为新形势下的肩负重任的语文老师,我揣着一颗澎湃的心,面对扑面而来的浮躁之气,必须先将自己潜沉下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共同迎接一个时代的灿烂明天。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素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主要内容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