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山林区在山丹县北部山区沙化治理中的作用及治理对策
2019-07-09刘珮杨阳
刘珮 杨阳
提要:位于甘肃省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龙首山林区,通过实施天保工程和沙生植被公益林区管护工作的不断加强,林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受多年来气候干旱、超载放牧和乱采滥挖等掠夺式生产经营活动因素的影响,山丹县北部山区整体环境仍面临着沙化程度加重的威胁,为山丹县北部生态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应采取加强龙首山林区保护、实行封山禁牧或休牧、调整产业结构等有效措施恢复的整体生态环境。使林区周边农牧交错地带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山丹县;北部山区;沙化治理;治理对策
一、山丹县北部山区和龙首山林区状况
1.北部山区状况
与龙首山林区相连的北部山区,东与清泉镇红寺湖村相连,南与东乐乡相接,西临甘州区东大山自然保护站,北与巴丹吉林沙漠接壤,气候干旱缺水,植被稀疏。属大陆性荒漠气候,季节分布不均,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 5 . 9℃ ,年均降水量 150~230 mm ,蒸发量 2246mm,日照时数2993h,无霜期 151d。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早晚霜冻、干热风、暴雨和大风。山区主峰在林区南缘,其坡面陡峭、侵蚀强烈、岩石裸露,几乎是寸草不生,坡度一般在30°左右,多为陡坡、急坡,基本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
2.龙首山林区基本情况
龙首山林区位于东经100°54′-101°12′57∥,北纬38°51′48∥-39°00′36∥之间,林区南北宽约16㎞,东西长约26㎞,林区总面积11748.1hm2,其中天然林区面积3490hm2,沙生植被公益林区面积8250hm2,生态区位属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植被类型简单,森林类型单一,有林地面积小,而且层次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主要植被类型为:苔藓云杉林、草类灌木云杉林、亚高山灌丛和荒漠灌丛、草类灌木云杉林、亚高山灌丛和荒漠灌丛。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有很少量的山杨零星分布;灌木种类主要有小檗、细叶锦鸡儿、鬼箭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沙棘、柠条、爬地柏、忍冬、国家三级保护植物蒙古扁桃等;地被物林下有苔藓、苔草、莎草、珠芽蓼、棘豆、针茅狼毒等。沙生植被公益林区主要植被物为珍珠、盐爪爪,以上这些植物都具有旱生适应特性。林区的水资源十分有限,大小沟系皆为干沟,只有出现大到暴雨时,偶有流水。地下水流量小且水质差,含氟量高。
二、北部山区沙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1.沙化现状
由于受气候、地理、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加之牲畜数量增加,超载放牧等因素的影响,北部山区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趋势,夏季月平均气温升高和月降水量减少,每当出现持续干旱天气时,有些地方发生了牲畜饮用水的困难的局面。山区干旱程度有所加剧,草木枯死,芨芨草干枯,六十年代高如牛羊的芨芨草滩,许多现在只残存一些草茬,冬春季草地完全裸露,夏秋季也几乎裸露,空气的流动不受任何阻挡,风速无从减缓,出现大风天气,便出现扬沙天气,加速了草原地带的沙化进程。在生植物生态功能仍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山区部分沙生植被,出现沙化,且逐步向南延伸。据1999年山丹县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统计,山丹县沙漠化土地面积10867 hm2,占沙区土地总面积的5.8%,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11.8万亩,占沙区总面积的4.23%;风沙危害的耕地12533 hm2,草地9933hm2,村庄20个。
2.沙化成因分析
(1)超载放牧
超载放牧是造成山区沙化最直接的原因,给山区生态环境造成的灾难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山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周边分布的东乐乡和红寺湖村农民多以牧业为主,根据1959年全国草原普查,北部山区已经面临超载放牧的威胁,植被退化已经十分明显。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超载放牧问题没有得到丝毫缓解,山区植被退化连年加剧。超载放牧的问题,成为了尖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广泛的社会问题。从当前情况来看,当地农牧民面临着耕地面积少,进行人工饲养所需的饲料来源少,且成本相对较高,而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牲畜数量。于是,形成了竞相发展牲畜头数的局面,超载放牧现象越发严重,大部分牧民虽目睹了林区植被退化这一过程,但畜牧业始终为自己的生计,他们也为发展畜牧业的前景忧心忡忡。牧民们仅仅依靠自己能力是很难扭转这种局面,只有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安排当地牧民进行就业转移,合理发展畜牧业,才能真真缓解当前面临的问题。
(2)气候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之以下5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昼夜和季节性温差大,气候干燥,降水量小,蒸发强烈,风沙频繁的温带暖湿带干旱荒漠化气候特征;二是沙源深广和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脆弱,是土壤容易沙化的物质基础。三是大风天气较多是土壤荒沙化直接动力。第四,气候长期干旱是诱导加剧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的主要因素。第五,水资源先天不足是沙化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客观因素。气候因素的波动性变化在林区超载放牧的压力下,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据观测山丹县近10年来气温上升了0.3—0.5℃;风沙危害自5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年4级以上风沙次数由50年代的26次增加到90年代的78次,2010年8级以上大风12次以上,沙尘暴和浮尘等频繁发生。
(3)乱采滥挖
由于受林区周边牧民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在保护站成立之前,为了解决生活燃料问题,牧民每年需采伐大量锦鸡儿、盐爪爪等灌木。通常情况下,一户的生活燃料需干柴草7500kg,如以固定沙地每公顷产2250kg盐爪爪计算,每一户为解决燃料问题每年至少要连根挖掉盐爪爪3.3公頃,扣除一半老龄枯死盐爪爪,至少有1.5hm2的盐爪爪因为农牧民的滥樵活动而遭到毁灭性破坏。同时,农牧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挖掘天然药材(锁阳、柴胡、黄芪等)和发菜时,往往会使大片植被寸草不留。上述种种滥樵活动不仅引起牲畜饲草料的严重短缺,同时导致北部山区沙化过程的加剧。
三、龙首山林区在沙化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龙首山天然林区是山丹县北部山区唯一分布的一片森林,近年来林区通过天保工程实施和加强对沙生植被公益林区的资源管护工作力度,林区内的林木和沙生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在改善生态环境、抵制风沙蔓延、保护生态多样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被当地人称为“沙漠前沿的绿色屏障”,在防止沙化过程中起到了以下作用。
1.涵养水源,防止水流失
林区内的树木和植被,可以通过树干和茎、叶的阻留,使有限的天然降水流到地面,再被盘根错节的系根缠住,降低径流速度,减弱降水对地表的冲击,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为当地人、畜提供了水源。同时,植物大量根系分布于土壤中,降低了山洪暴发的可能性,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抗冲刷、风蚀的能力,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沙化。
2.防风固沙
林区的森林和天然植被,广泛分布于陆地表面。寸草能遮丈风,林区植物对风蚀作用的发生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据研究,当植被盖度为30%~50%时,近地面风速可削弱50%。林区植被贴地面生长,根系发达,能覆盖地表,深入土壤。干旱半干旱区天然植被蒸腾少、耗水量少、耐干旱、耐贫瘠,拥有天然的固沙功能,在防止沙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供氧固碳
林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林区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凋落物、土壤腐殖质构成了系统的三大碳库,是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对气候具有重大影响。一旦林区生态系统碳循环失衡,各大生态系统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
四、治理对策与措施
1.加强龙首山林区的保护和建设力度
在龙首山林区资源的管理上,对天然林区的管理,要做好天保二期工程的衔接和落实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人工巡护、封山育林及和森林抚育等措施,使森林资源在自然规律下得到有效恢复。在沙生植被公益林区的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公益林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公益林区的管护工作,严禁牲畜进入林区放牧,使林区植被得到快速恢复。天然林和沙生植被一起,构筑起一片天然的防沙治沙绿色屏障。
2.在牧区实行禁牧或休牧政策
在防治山丹县北部沙化过程中,最关键环节就是做好北部山区牧区沙化治理工作。在治理过程中要结合县政府实施的封山禁牧和退牧还草,重点做好林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长期放牧致使植被退化严重地带和已经出现沙化地带的治理,全面实行禁牧或休牧,使草场植被得以休养生息,自然恢复其生态功能。
3.依靠科技,提高沙化治理能力
加强对沙化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特别是预测、预报工作,建立监测网络;加强培养防治沙化的科技队伍,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乔、灌、草相结合,封、飞、造一起上的原则,加大封山、封沙育林育草。通过工程措施和微环境改善的措施,改良沙土的理化特性,改变沙土的水文过程,恢复植被,最大限度地增加绿色植被的面积覆盖率。
4.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
地方政府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规划和法律法规,提出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奋斗目标,有清晰的治理路子,配合有效的政策手段和法律措施,加强现有植被的保护管理,将沙化区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逐步建成生态林业、生态农业。
5.合理调整当地产业结构
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产业引导和扶持力度,引导当农牧民对牲畜进行圈养,并建立人工草地与饲料地,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形成饲草料保障体系,保证牲畜饲料来源。同时,鼓励当居民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结水农业和自主创业等,进行产业转移,使山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6.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和林业大型节日,采取发布重要环保信息、出动宣传车辆、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措施,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山丹县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山丹县人民政府.2000.
[2]王得祥.河西走廊生態系统退化特征与恢复策略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10月.
作者简介:刘珮(1990-04-09)女,汉族,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