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50例

2019-07-09宋林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痉挛康复训练肢体

郑 君 宋林萱 曲 芳

(1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11;2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辽宁 大连 116021)

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人群已经囊括了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并且由于该病的高致残率,其对患者的身心会造成巨大损伤[1]。脑卒中在中医属于中风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单侧肢体麻木、挛缩等为主要表现,其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作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康复研究一直是热门的课题[2]。有研究显示表明,通过采用正确、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够大大减低肌张力、缓解肢体挛缩,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3]。中医对中风的治疗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中医针刺以疗效好、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的特点,成了临床最常用方法之一[4]。现本研究选取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临床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我科门诊或住院部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其初次就诊的顺序排号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9.92岁;病程3.5~7.5周,平均(5.28±2.49) 周。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8.97岁;病程4.0~7.5周,平均(5.18±2.34) 周。在2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西医参照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脑卒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2) 年龄45~76岁;(3) 均为CT或MRI确诊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且脱离急性期;(4)发病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均伴有单侧下肢痉挛性瘫痪,表现为不同程度下肢偏瘫、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痉挛,改良Ashworth评定偏瘫肢体肌张力≥Ⅰ级且≤Ⅲ级,能够配合医生进行治疗;(5)受试患者均知情该研究方法及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排除标准 (1)腔隙性脑梗死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2)非首次中风;(3)中风之后进行溶栓或支架等治疗;(4)由脑部肿瘤等引起的脑中风;(5) 合并严重的心肝肾或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6)有既往运动功能障碍,如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关节畸形等;(7)不能配合治疗或接受过类似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2组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对中风患者的基础性治疗建议,2组患者均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治疗[7]。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以常规针刺疗法,取每位患者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环跳、梁丘、犊鼻、委中、丰隆、三阴交、太溪、申脉、太冲等穴。所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留针20 min左右,捻转频率为1次/5 min。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30号1.5寸毫针进行治疗。针刺治疗1次/d,6次/周,共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下肢康复训练[8]:康复师指导并协助患者(1) 屈髋屈膝、下肢内收内旋、踝趾关节背屈;(2)有意识使身体直立,包括跪位、坐位和立位;(3)坐位下,同时伸髋屈膝,屈膝同时做踝背屈动作;(4)步行时,放松骨盆,加强核心力量,矫正异常步态。康复联合针刺治疗,1次/d,6次/周,共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改良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FMA)[9]:此量表包括17项,每项得分可分包括1分、2分、3分3个层次,量表满分为51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肢下肢功能越好。(2)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此量表分为0、1、2、3、4五个等级,等级评分与下肢肌张力程度呈正比[10]。(3)平衡功能的测评 (BergBalanceScale,BBS)[11]:平衡功能的测定使用博格平衡量表,这个量表里面会要求患者独立的站位和坐位,和2个姿势的转换,另外还有闭眼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伸屈四肢等各项动作共计14条目,最终整合各项的评分进行系统的评测。每项得分可分为0~4分,满分为56分,得分与患者的平衡能力呈正比关系,若得分小于40分,提示患者跌倒的风险极高。(4)生活质量量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12]:该量表是由8个纬度组成。此量表从患者的心理、生理为着手点,评分的高低与患者的健康程度成正比。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率(%)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х2检验。P<0.05表示研究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改良Ashworth、BB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组的FMA评分、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治疗前后FMMS、改良Ashworth、BBS评分的对比()

表1 2组治疗前后FMMS、改良Ashworth、BBS评分的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2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FMA(分)治疗前 治疗后改良Ashworth(级)治疗前 治疗后BBS(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9.23±2.27 45.54±3.21a治疗组 50 20.92±2.45 32.46±3.82ab 3.31±0.47 3.43±0.45 2.12±0.32a 0.88±0.21ab 21.56±6.51 45.44±9.66a 23.17±7.79 51.29±8.24ab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治疗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组的SF-36评分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社会职能、精神健康)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2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对照组 50 71.24±11.27 78.57±8.27a 35.44±8.55 41.47±9.71a 53.43±9.56 55.43±9.18a 41.45±6.35 54.27±8.39a治疗组 50 72.51±8.58 82.93±11.14ab 33.50±8.31 56.62±9.19ab 52.32±9.73 71.28±9.35ab 42.16±7.45 56.68±9.27ab组别 例数对照组 50 26.25±7.33 31.48±7.30a 42.28±7.78 52.42±8.32a 47.14±9.17 58.48±8.11a 36.65±7.49 41.39±7.62a治疗组 50 27.61±8.15 57.34±9.15ab 41.44±8.16 82.23±10.37ab 49.02±8.76 66.32±7.77ab 37.86±6.10 54.22±9.29ab生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生理职能治疗前 治疗后躯体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总体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精力治疗前 治疗后情感职能治疗前 治疗后社会职能治疗前 治疗后精神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3]。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相当于中医的“偏枯”“偏风”的概念,中医学认为中风偏瘫的发病机理主要与风痰之邪侵入人体,闭阻脉络,筋脉失养所致。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恢复肢体功能为主,其中对下肢痉挛的康复是治疗的重点[14]。当代医学缓解下肢痉挛的主要手段有口服药物、注射药物、物理治疗等,由于口服药物治疗会有口干、恶心、失眠等不良反应,注射药物作用时间短,有导致注射部位红肿、肌肉损伤的症状,所以目前康复训练是有效且被患者普遍接受的治疗方法[15]。对于该病的治疗中医多采用针灸、药物、按摩等方法[16]。针灸学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是我国医学长河中的一粒明珠,无论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是在疾病后期的调理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下肢痉挛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肯定[17]。本研究针刺穴位以患肢阳明经、少阳经腧穴为主,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不畅,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不足、促进人体微循环、提高对患肢的血液供应量、调节机体代谢平衡等作用。本研究疗程结束后2组的FMA评分、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F-36评分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社会职能、、精神健康)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将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的2种疗效确切的物理疗法相结合,在发挥现代康复训练优势的同时,应用针刺患肢的方式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使针感直达病所,有效的刺激患肢肌肉神经,改善下肢气血循环,证明了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够起到疏通全身气血、增加肌力,降低肌张力,缓解下肢痉挛从而改善肢体功能的功效。值得考虑的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设置单纯康复对照组,因此,作为确切、有效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的方法,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痉挛康复训练肢体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