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D-ESD)在胃上皮内瘤变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7-09王欣东港市中心医院胃镜室辽宁东港118300
王欣 东港市中心医院 胃镜室 (辽宁 东港 1183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D-ESD)在胃上皮内瘤变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胃上皮内瘤变患者51例,均行普通活检提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采用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采取D-ESD治疗,比较内镜检查和术后病理结果,并评价术后病理不同诊断结果及差异。结果: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预估LGIN、HGIN/分化型腺癌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术后病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GIN与HGIN/分化型腺癌患者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整块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普通活检胃上皮内瘤变具有一定的价值,但需进一步开展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明确,再行D-ESD诊治LGIN和分化型腺癌具有较高的价值。
当前我国胃癌早期诊断以普通内镜活检应用较多,但其对病变性质判断准确地较低,导致无法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1]。而目前针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采用内镜或手术治疗,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采用随访观察和内镜治疗。为避免病变的发展和危害,可针对普通活检提示LGIN患者行D-ESD诊治,可实现病变性质全面准确的诊断[2]。为此,本次研究对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上皮内瘤变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胃上皮内瘤变患者51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表现出上腹胀、腹痛、反酸等症状,经内镜活检提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男患者41例,女患者10例,年龄45~76岁,平均(59.65±2.23)岁,均为单发病灶。
1.2 方法
51例患者均行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给予患者带有放大功能的胃镜和电子染色功能的主机进行检查,先行常规白光检查,针对可疑病变进行电子染色模式切换,对病变详细观察,并摄片,利用活检钳进行活检。影像资料由至少两名资深内镜医师进行诊断,其中有分界线、伴不规则微血管结构或不规则微表面黏膜结构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化型腺癌,有分界线,微血管结构和微表面黏膜结构无异型性为LGIN。
51例患者均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二代或三代头孢类抗菌素,术中进行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后环形切开黏膜,分离黏膜与固有肌层,切除病灶后,进行创面血管处理和边缘检查,将获取标本固定于甲醛溶液中备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评价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分组,比较不同病变性质的患者的特征。观察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出血、穿孔等。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以t进行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内镜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比较
分析表1可知,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预估LGIN、HGIN/分化型腺癌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术后病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 术后病理结果分组特征比较
术后病理结果LGIN患者34例,操作时间(102.32±36.54)min、住院时间(10.22±2.25)d,HGIN/分化型腺癌患者17例,操作时间(99.76±38.16)min、住院时间(10.31±2.64)d比较无明显差异,t=0.23,0.12,P>0.05。
2.3 病理结果分组整块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分析
病理结果分组LGIN患者34例,整块切除28例,切除率82.35%,HGIN/分化型腺癌患者17例,整块切除15例,切除率88.24%,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29,P>0.05;病理结果分组LGIN患者出血1例,发生率2.94%,穿孔1例,发生率2.94%,HGIN/分化型腺癌患者出血1例,发生率5.88%,穿孔0例,发生率0,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26,0.51,P>0.05。
3.讨论
胃癌属于常见的肿瘤科疾病,在中老年男性群体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倾向[3]。该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诸多危害症状,需及时有效治疗,降低病死率。目前针对该疾病多采用手术治疗,术前诊断以内镜检查为主,虽然可显示病变直径及相关影像资料,但对浅表性病变诊断存在一定难度,而通过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利于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预估LGIN、HGIN/分化型腺癌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术后病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采用放大内镜联合电子染色内镜检查作为术前预估,对判断病变性质价值较高。部分专家认可,若患者伴随相关高危因素者会影响治疗效果,如病变直径大、合并糜烂溃疡等,而采用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尽早康复[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LGIN与HGIN/分化型腺癌患者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整块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HGIN/分化型腺癌也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并不会引起更高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上皮内瘤变性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依据内镜活检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针对可疑癌性病变患者行剥离术治疗,不符合癌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随访,诊治价值较高。
表1. 内镜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