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讲故事一样很好看
——由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带来的思考
2019-07-09谷一飞上海广播电视台
◎ 文︱谷一飞(上海广播电视台)
◎ 图︱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
在解放战争中,上海战役是战史上的一个奇迹——解放军进入市区攻坚战阶段,不许打炮、不准使用炸药包,战士们仅持轻武器与敌人浴血奋战。70年后的2019年5月,这场经典战役以杂技剧《战上海》的形式,被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联袂搬上舞台。
正面战场和地下斗争两条并行叙事线,“新奇特”技巧与“细柔美”写意融会,戏剧手法恰到好处地推动场景转换……各种的手段创新都在追求一个目标——让观众重温这段光辉的历史,让先烈们赴汤蹈火的精神以一种充满温度的人文方式直抵观众心里。
笔者对该剧有一全新的体悟——原来,杂技讲的故事一样很好看。
一、硬核在“故事”
杂技剧《战上海》中,八个场景加尾声“碑”,每一幕都向观众展示了海派杂技的特点——从绸吊到双人滚环,从双人力量到梅花桩,从软梯到滑轨倒立……其间惊险有之,跌宕有之,张力亦有之。全剧共有17个节目,分别涵盖了杂技、魔术、滑稽等内容。
在杂技的外壳下,全剧将着眼点置于对解放上海战役关键时刻的艺术再现上。该剧编剧董争臻对此解读为,上海战役之所以称为特例,是因为在正面战线之外,还有一场隐蔽战要打。作品希望通过不同侧面的对比式呈现,使这场战役胜利的意义更为凸显。
剧中,解放军某部连长江华和地下党员白兰这对红色情侣巧妙出场。一方面,凭借他们各自的身份确保明暗两条战线顺理成章地即时切换;另一方面,剧中主人公身上的情感线与环环相扣的剧情保持同步,深深触及观者的内心柔软。
此外,该剧在戏剧、舞蹈、电影元素的多方汲取恰到好处。“青春誓约”这一幕,回眸校园时代之际,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让江华能在同一空间里看到青春时的自己和白兰。那一刻,他心头分明涌动着对于黎明即将来临的幸福憧憬。而观众之所以能看懂这一幕,正是因为多媒体影像配合“绸吊”“双人滚环”“双人力量”在此间的至情演绎。
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跨界一步的艺术加持,《战上海》的杂技语汇在原本惊险、奇特、柔美之外,还多了一层叙事的白描勾勒,以确保杂技桥段与剧情铺陈、人物塑造之间得以融会贯通。
所以,尽管全剧“一言不发”(只在转幕时有简短旁白作为串联),仍然让观众惊心于高超技巧的展示,更情不自禁地为人物的命运走向而牵动心肠。说到底,该剧关键在于对“故事”这个硬核的妥贴把握,从而让技术真正做到为艺术服务。
二、“这不是杂技,像在看电影”
杂技剧《战上海》共创作九种全新表现形式,同时在技巧、道具上进行了颇多重大创新。如《铁骨攻坚》一幕中“绳梯”攀爬、《雨夜飞渡》一幕中抢过“梅花桩”、《智取密件》一幕中穿着旗袍高跟鞋跳上爬竿等,不仅杂技舞台的诸多“第一”在该剧中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这桩桩件件的“首发”与核心剧情保持顺畅同步,实现高度契合。
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幕地下党员在国际饭店宴会中《智取密件》这场戏。随着手技、柔术、双人爬杆、男女对手、魔术手杖等多种杂技手法的相继登台,加上音乐、灯光的情境渲染,使杂技柔、美、巧、险的特质得以发挥到极致。
看《铁骨攻坚》和《血战外围》两幕,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上海杂技团屡获殊荣的“八人造型”和“双人组合——力”两档保留节目。演出中,矫健肢体对于力量简约而传神的演绎,既形象诠释了《战上海》主题中大写的“战”字,更生动衬托出敌人设下的守围之难、人民解放军突破防线之勇。
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这样诠释该作品的愿景:“在诸多红色题材作品中,要推出一台‘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演出,必须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全方位打造每一个细节和环节,才能让见多识广的观众心服口服。”如他所说,细节始终是打动人心的所在。在《战上海》里,这样的闪光点比比皆是。
如在《血战外围》一幕,连长江华在冲锋号响起越出掩体的瞬间,顺手把小战士庆生往身后一拉;到了《铁骨攻坚》一幕,眼看河对岸机枪火舌肆虐,无数战友在身旁倒下,他对着步话机喊:“是上海的建筑重要,还是我们的战士性命重要?!”“是,服从命令!”。这“一拉”和“一吼”的处理,为这位铁汉身上注入了柔软的战友情愫,人物随之变得“立体”起来。待到尾声处,当他义无反顾用胸膛挡住射向战友的子弹时,观众席响起情不自禁发出的“啊呀”叹息声。此情此景,着实让人体悟到先烈们在面对革命大业与个人生命的抉择时毫不迟疑的动因。
此外,剧中反派人物的处理也让人见识了编导的功力。如保密局“巴队长”这个充满痞气的角色,每次他的出场总能带来插科打诨的效果,令整部作品的节奏变得张弛有度。尤其《暗巷逐头》一幕,当他带领特务和持长竿老太对峙时,一扫倒地一片,一推一挡来回,杂技和戏曲元素如此相得益彰,为这部作品增添了难得的笑点。
在舞美方面,除了旋转舞台对于技巧效果的全角度加持,六块可移动景片搭配多媒体投放的全新组合,令这部作品不仅叙事饱满,更打造出沉浸式的感观氛围。而随着武康大楼、外白渡桥、外滩等经典上海地标影像的依次闪现,引来一位小观众脱口而出的点赞:“这不是杂技,像在看电影!”这句话里蕴藏着对于杂技剧概念的别样解构。笔者思考衍生开去,认为这是海派杂技首次探索红色题材杂技剧,希冀赋予《战上海》舞台新意境的初心——突破固有程式和表演模式,呈现不同以往的杂技艺术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