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市光明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2019-07-09蒋华平侯灵梅刘少坤

广东园林 2019年3期
关键词:廊道绿地光明

蒋华平 侯灵梅,* 刘少坤

(1.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38;2.深圳市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广东 深圳 5181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是继“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之后,“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新模式第一次被正式提出[2]。

“公园城市”理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从公园城市的定义、内涵及建设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如李金路[3]认为公园城市具有公园引领城市、满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三生”统筹等特点。李雄、张云路[4]认为公园城市必须统筹考虑环境与民生的协调、景观与生态的融合、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以及国际化与地域化的贯通。刘滨谊[5]认为人、城、境、业是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并由此衍生出四条实现路径。杨雪峰[6]则尝试对公园城市进行了定义,认为公园城市具有公共品属性、生态属性和空间属性的三重内涵。王浩[7]从古典园林造园观探讨公园城市的目标与内涵,从生态基底、城市空间、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层次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方法体系。仅部分学者结合具体规划实践进行了研究,如吴岩、陈明坤等[8~9]结合成都天府新区规划探讨了公园城市建设的策略。整体来看,目前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实践型研究偏少。

本文以深圳光明区为例,探讨新时代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1 深圳光明区城市建设概况

光明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总面积约156.1 km2,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广深港“城市走廊”上的战略节点,规划定位为高端业态集聚的产业新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新城、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城区、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光明区自然资源丰富,全区有84 km2被纳为生态保护用地,占总面积的54%,拥有独特的山、林、河、城生态格局。因城市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光明区也是深圳独有的仍然保持着大片田园风光的区域,农业文化特色鲜明。全区现状已建成各类公园约158个,建成总面积约1 052.74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14.2 m2(不含自然公园绿地,人口按2017年年末常住人口59.68万人计算)。现状主要存在森林生态效益不高、绿色空间连续性不足、公园建设品质不高、空间服务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2 规划思路

根据项目背景研究论证公园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光明区的社会经济、用地规划、生态资源本底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森林植被、水系库塘、绿色廊道、公园绿地、古树名木及人文古迹等的资源禀赋、利用现状及后续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系统多样性、植被、水体、地形、土壤、近自然度、实施完整度、公众参与度等方面,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公园现状建设水平;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光明区资源特色及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公园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制定公园城市建设的整体策略。

3 规划目标

以“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为总体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秉承新旧结合的理念,制定“携光明山水之灵气,建最美公园之城区”的规划愿景,旨在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人民生活幸福感极强、深圳最美的 “公园之区”。规划至2020年,全区公园总数预计达256个,公园绿地总面积约46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36 m2(不含自然公园绿地,人口按照64.8万计算)。

4 建设策略

根据公园城市建设目标,结合光明区资源特色、存在问题及城市发展定位,制定以下公园城市建设策略。

4.1 青山绿水策略——维护山水格局

4.1.1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在宏观层面上,维护和强化全区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确保生态控制线,保护特色森林植被、珍稀濒危植物、主要风景资源、野生动物栖息地,构建光明区“一环、两区、九廊、八组团”的公园城市生态格局。“一环”即由区域绿地构成的自然公园环,形成环城生态游憩保护带;“两区”即北部生态区和东部生态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九廊”分别由生态廊道、道路廊道和河流廊道形成扇形结构的九条纽带,将山、水、城有机的联系起来;“八组团”即城市生态组团,城市公园与社区公园镶嵌其中,通过各类廊道与自然公园、区域绿地形成有机公园城市网络(图1)。

4.1.2 融入城市双修理念

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的修复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修复破损自然环境。如对废弃采石场、建设遗留边坡等区域进行绿化美化。又如营建生态景观线,运用现代林业生态技术,以华南乡土树种为主,对入侵植物混合低效林(如桉树林、相思林、荔枝林)进行分期分批改造:选用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木油桐Vcmicia montan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黧蒴锥Castanopsis fi ssa、山苍子Litsea cubeba、铁冬青Ilex rotunda、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大头茶Polyspora axillaris等景观树种及乡土树种,采取小群落、大混交的造林方式,逐步改造、替代原来的低效益林,营建结构丰富、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林。

4.1.3 生态绿地公园化

图1 总体规划结构

充分利用光明区丰富的农田、山水资源,以绿地公园化为导向,“增绿补绿”。突破狭义传统市政公园作为单一研究对象的现状,将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等新型绿色开敞空间统一纳入公园城市规划研究。突破绝对保护壁垒,在保证水源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光明区18座水库的不同功能定位(如供水型、防洪型、生态景观型),因地制宜探索结合建设森林/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自然教育公园等的可行性,让市民更好地共享山水生态资源,以开发促进保护(图2)。

4.2 生态网络策略——绿色廊道连接

以公园网络化为核心手段来构建光明区公园城市空间结构。尊重和保护光明区自然山水格局,修复和连接生态网络,通过水系廊道、陆域廊道、绿道等与自然斑块有机相连,串联和传承人文景观,构筑自然、高效、多类型、多功能、多层级、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绿色网络系统(图3)。

4.2.1 水域蓝脉构建

利用覆盖光明区全域的15条河道水系两岸建设开放空间。结合具体用地条件,建议依托茅洲河干流两侧绿地各不低于30 m控制宽度、支流两侧绿地各不低于15 m控制宽度建设水岸公园,形成水系廊道网。结合各水系周边用地条件及功能定位(如综合廊道、特色廊道、行洪廊道),确定各自的开发力度及规划特色(图4)。

一级综合廊道: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承载多种功能,打造为全区核心滨水廊道。

二级综合廊道:鹅颈水、新陂头河、楼村水属茅洲河一级支流,两岸绿地空间充足,具备城市综合型景观河流的特质,可按照城市公园标准进行建设。

特色廊道:白花河、木墩河、东坑水、白沙坑水受河道周边环境限制,但个别功能表现突出,如沿线具备特色人文景点、主题产业科技、主题植物风貌、特殊地形地貌等,可结合打造特色滨水廊道。

图2 水库资源利用

图3 绿地生态网络构成

图4 水系廊道规划

行洪廊道:西田水、公明排洪渠、上下村排洪渠、马田排洪渠、合水口排洪渠、大凼水、玉田河其生态景观功能整体较弱,主要功能定位为行洪排涝,局部结合周边可拓展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4.2.2 绿道网络构建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结合水系、道路、田野等,建设郊野型、滨水型及城市型绿道,形成山水互通、绿道成网的慢行系统。结合古树古迹、水系库塘及特色公园等,通过绿廊串联,打造多元绿廊兴奋点,展示光明区独有的特色绿廊景观(图5)。

郊野型绿道:主要位于自然公园环,依托周边的山地和田野,通过登山道、栈道、慢行绿道等形式,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

滨水型绿道:主要位于茅洲河及其支流流域地带,重点对动植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护、培育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同时提供亲水休闲以及野外徒步旅行等活动场地。

城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地建设,提供慢跑、散步等游憩场所。

4.2.3 生态断点修复

因地制宜地采用天桥式、涵洞式生物廊桥的方式,修复5处被快速道路及城市建设割裂的“生态廊道断点”,形成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系统,增加区域生态网络连接度,为动植物提供迁徙、交流的通道,提高生物多样性(表1,图6)。

图5 绿道系统规划

图6 生物廊道规划

4.3 以人为本策略——提升生活品质

人是城市各种活动的主体,公园城市需从人的角度出发,服务于人的需求和发展,把市民使用需求化作重点,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精美、安全的绿色空间。

4.3.1 完善各级公园服务及布局

1)提升存量公园品质。建立定性定量评价体系,对现状公园绿地进行科学评估,分期分批实施公园品质提升,完善公园功能,打造高品质、精品公园项目。

表1 生态廊道断点修复规划

图7 特色公园体系规划

2)合理布局增量公园。结合现状公园服务能力评估及规划用地条件等,科学合理增加公园类型、数量,覆盖服务盲区,完善公园服务能力。通过规划,公园数量由158个增加至256个,实现自然公园5 000 m服务半径全覆盖,城市公园1 000 m、社区公园5 00 m服务半径居住用地全覆盖的规划目标。

4.3.2 与各类公共空间共建共享

倡导公园建设与城市其他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理念,衔接城市各类公共空间。凸显公园综合休憩功能,充分考虑城市广场、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的布局情况,利用公园布局建设,衔接城市各类公共空间,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生活幸福感。

4.4 特色发展策略——多元统一复合

4.4.1 根植地域,打造特色公园

整合挖掘光明区城市文化印记场所、特色资源等,同时考虑居民需求及填补深圳市特色公园空白,规划打造农业、山水、植物、运动、儿童、产业、文化、科技、教育以及海绵等10大类特色公园,基本实现自然公园、城市公园“一园一特色”(图7)。构建由重点公园+一般公园的公园体系,突出国家级、省级、区域级等重点公园及特色公园的建设,强化光明区公园城市的品牌魅力。

4.4.2 植物风貌营造

积极响应深圳市政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营造世界著名花城”的发展战略,营造点、线、面+立体的多维度植物风貌特色。梳理优化现状公园花卉景观资源,合理挖掘确定新建公园主题特色,突出公园“主题花卉一园一特色”,每个公园的主题花卉原则上不超过2种。通过分期分批林相改造、增加开花乔木种植比例,营造特色山林花海;结合道路、河岸、湖岸等,建设生态花廊;打造系列精品主题公园;以全域公园化的理念推行立体绿化、立体花园的打造。

5 结语

公园城市建设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转型升级以及生态文明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区别于一般的学术定义,它更倾向于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方向、目标,一种政策导向、发展哲学。打造公园城市,就必须在当前城市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实践。本文结合深圳市光明区公园系统建设的规划实践,从“青山绿水”“绿廊连接”“以人为本”和“特色发展”4大方面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是对当前生态建设导向下城市发展转型实践的有益探索。但公园城市是个全系统、全域、全要素的概念,涉及到城市运行的多个子系统,本文的探讨尚有不足,如缺乏公园城市与交通、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廊道绿地光明
遇见光明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黑暗中的光明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走进绿地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