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前教育教师指导幼儿用餐水平的策略分析

2019-07-08吴倩倩

求知导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因材施教

摘 要:幼儿进餐是幼儿生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就如何提高教师指导幼儿用餐水平的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因材施教;幼儿教师;用餐活动

一、幼儿教师应丰富合理用餐的相关知识

在幼儿园中,教师主要是为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而在幼儿用餐时,教师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在喜爱食物、好好吃饭的基础上,使幼儿有效地吸收营养,从而健康成长。教师应该通过查阅资料、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等了解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知识,如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常识等。掌握了食物的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用餐,使幼儿更好地吸收营养从而健康成长。

二、幼儿教师应提高自制力

在用餐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催促和对幼儿批评责骂甚至乱发脾气,都不利于和谐师幼关系的形成,对教师自身的健康来说也是不利的。教师对幼儿的频繁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不但会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其食欲,而且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松弛有度,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自控能力。教师的自制力对幼儿的自控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教师应培养自身的自制力,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这样不仅对自己有利无弊,还可以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幼儿教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适时指导,及时鼓励

用餐时,教师对幼儿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把握好介入和指导时机。教师在幼儿进餐前恰当地控制幼儿的活动量,可以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在发现个别幼儿良好行为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且给予肯定,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餐,而且也能启发其他幼儿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进餐时,教师要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仔细观察每个幼儿的进餐行为,发现问题应恰当地、灵活多样地运用鼓励性语言来引导他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也可以让幼儿介入特定的环境,掌握知识、经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集体活动及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在自主性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将已掌握的用餐礼仪、用餐习惯运用于游戏中。创设环境,一方面可以发挥环境的隐性作用,帮助家长及幼儿了解进餐中的相应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鼓励幼儿的作用。大班的孩子比较注重自我服务自我能力的培养,通过选派值日生自主管理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遵循因人施教原则,对幼儿采用适当、细致的指导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对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用餐指导方式。在实际生活活动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五个指导方式:

(1)进餐诱导法 :从快乐地游戏到安静地进餐,这中间幼儿需要一个心理适应过程,利用幼儿喜欢的童话、儿歌,以生动的形式进行进餐诱导,可以引起幼儿进餐兴趣。

(2)情绪感染法:幼儿的情绪不稳定,极易受大人情绪感染。如进餐时,教师有意识地吸吸鼻子说:“哇,今天的菜真香!”还可运用其他方式感染幼儿,如小熊请客,小猫过生日等,小朋友可馋了,吃得更多,吃得更香。

(3)榜样示范法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进餐时,幼儿教师可以树立一些小榜样,如让速度快,不挑食的幼儿去感染和教育幼儿,这时,幼儿会努力模仿乖孩子吃饭的样子。

五、结语

每个幼儿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必然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相同的情况下,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愉快地进餐是很重要的事。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分析孩子的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愉快的环境中进餐!

参考文献:

[1]甘杏芳.幼儿用餐好习惯的养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

[2]段晓娅.教师组织幼儿用餐活动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作者簡介:吴倩倩(1993—),女,浙江乐清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卷首语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