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自然的高雅艺术
2019-07-08周学琴
周学琴
摘 要 陶都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深厚的文化氛围渗透到紫砂壶的艺术创作中,在紫砂壶艺术境界的演绎和升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往今来,紫砂行业英豪辈出,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享誉海内外,为后人开创了紫砂航标。本文以紫砂壶“东楼”为例,浅谈其设計构思和文化主旨。
关键词 紫砂花器;竹文化;创新求变
紫砂壶属于宜兴,宜兴的地域文化决定了紫砂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紫砂壶浸润在这种氛围中,与宜兴灵秀文雅的气质相辅相成,成为宜兴雅致生活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整合性和凝聚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紫砂壶植根于宜兴这片文气充沛的土壤,在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从传统实用器演变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备受人们推崇,如今已形成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
一把优秀的紫砂作品,涉及格调品第、气势风骨、构架布局、技巧手法等多方面,只有各方面相辅相成,才能形神兼备。一把成功的紫砂壶,不仅给人以美好的观赏性,更引人遐思,让人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形神兼备的造型是一把好壶的基础,一壶如一人,造型体现了壶的个性、精神气态,给人以不同的视觉观感,好的造型能够感染人的思绪,让人反复观摩、爱不释手,从而在观赏者的感悟中延伸出多种情趣和意义,这也是紫砂壶的文化价值所在。
紫砂壶“东楼”为经典的花器,花器是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紫砂器皿造型。这种壶的造型规则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型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浑然天成、风格潇洒。花器展现了独特的自然魅力,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有捏、塑、雕、琢、调砂等多种技法,创造出逼真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艺术美感,展示出强劲的生命力量。欣赏整壶,此壶以多根竹竿镶嵌合并成圆柱形壶身,融于筋纹器中,表面竹节线清晰,竹节线附近饰以突出的毛点,表现出竹子的古拙与劲拔,竹竿的排列制作看似粗细不均、十分随意,实则法度严谨,彰显出自然之趣;平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壶钮如一段劲拔的竹根,自然生长于盖面,壶钮向盖面自然贴塑竹叶,清雅飘逸;三弯流与壶把相辅相成,竹节线清晰分明、转折有力,粗细变化匀称自然。整壶稳重而不失灵动,竹叶扶风、竹枝拔节、竹韵撩人、竹味横生,此壶从各个角度捕捉了竹的美,树立了其骨架和神采。整壶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集花器、筋纹器的造型特点于一身,在传承中力求创新求变,竹段壶身与竹节流把、竹叶贴塑配合得天衣无缝,相映成趣,整壶自然收放、挺拔而内秀,也在无形中彰显了制作者的情感和气度,表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长期以来,以竹为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如何走得脱俗、走出新意却是紫砂艺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需要尊重,但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更需要创新。身为一名紫砂艺人,应与时俱进,独立思考,发挥自由创作的热情。紫砂壶“东楼”师古而不泥古,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既与前人产生了精神交流,更融入了自身的思想见解。一把有主旨、有内涵的紫砂壶,造型必须服从其主旨内涵。此壶名引自于唐代白居易的诗作《东楼竹》:“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森然一万竿,白粉封青玉。卷帘睡初觉,欹枕看未足。影转色入楼,床席生浮绿。空城绝宾客,向夕弥幽独。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在城的东楼,四周种有许多修长的竹子。一万多竿青青的竹子汇成了竹林,敷着白粉的竹竿像青玉般晶莹,诗人睡梦初醒,卷起窗帘,倚枕欣赏,百看不厌。不知不觉竟已太阳西斜,竹影转入城楼,床上竹席顿生凉意。诗人谢绝宾客,独自幽处到晚上,逗留于城东楼,不舍离去,此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品竹赏竹的高雅情趣。作品以此诗为灵感来源,以竹为题材,寄托了对竹的独特感情。自古以来,竹一贯是用来形容君子、比拟气节的,竹子是中国传统诗书画中的常见题材,将竹的语言应用到紫砂壶创作中,也是众多紫砂艺人在走的路。再者,宜兴有“竹的海洋”之称,竹与紫砂壶的产地宜兴有着血脉相融的关系,以竹入壶更是情理之中。竹子挺拔秀丽、生命力强,有志向高洁、卓尔不群的象征之意,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意境。
每把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灵魂,紫砂艺术发展至今犹如千帆竞过,不断经历着历史的淘汰和时间的洗礼,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作出契合时代发展潮流、思想充盈、内涵丰富的作品,才能推动紫砂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创造紫砂艺术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