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2019-07-08刘镜刘慧颖
刘镜 刘慧颖
本文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论指导,宣传活动,实践指导和项目记载系统。希望对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创新创业服务部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取得一定成果。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和深入,提高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将有利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效,提高高校指导水平,并更加深入贯彻执行创新创业教育政策。
1 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出现的问题:
1.1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还处在“普适”阶段,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层次,能力水平,知识体系认知,及个人实践经验等方面。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解不够,认识不清,不能够充分利用所学专业和自身资源,合理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1.2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但落地及成功率较低
毕业后继续坚持的创业企业更少。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3%,而这3%的学生当中,坚持创业满3年的不到50%。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和持续性有待提高。
1.3对国家相关扶持政策解读不明确
各高校在传达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方面的执行效率参差不齐,信息对称性不好。大学生对国家下发的各類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性文件理解不透,不能精准地把握时机,合理运用。
1.4高校指导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途径单一
学生创业经验交流途径少,经验短缺,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不够,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覆盖面小,校园气氛不浓。
1.5创新创业服务指导组织机构建立不完善
部分高校随设有创新创业相关部门,但工作范围仅局限竞赛报名等日常事务性工作。缺乏专职机构和教师专业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教师指导能力和专业素质不能满足学生的指导需求。。
2 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
2.1理论指导
通过建设相关理论课程,对学生分层次,分年级进行指导。对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同学,应重点传授创新创业思想和创新创业理念,将创新创业思想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各专业教师,结合本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当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路径,为将来思想的落地做好准备。对高年级学生,应具体教授创新方法和创业实践,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模拟训练中来,切实进行实践体会,为学生日后创业提供经验参考和方法依据。定期为学生开展培训,邀请校外创业专家到校指导,交流创业经验,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和依据。对政府下发的有关创新创业的文件,应组织教师及学生开展学习和讨论,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更好地落实文件政策,帮助学生和教师理解政策内容,以便更好地落实文件精神,切实帮助学生运用好国家政策,从而更好地运行创业实践。
2.2宣传活动
高校组建创新创业类学生活动组织,定期开展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周,创新创业论坛,沙龙等活动。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和动态、创新创业典型,活跃校园气氛,带动学生兴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将创新创业活动同其他校园活动一起,深入学生生活。着力宣传创业典型,邀请创业成功学生分享经验,发展学生创业能力,打开创业沟通渠道。这将有利于学生参与交流,激发思想,能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意义和创业的方法。
2.3实践指导
对已经投入到创业实践中的学生,学校配备专业指导教师,采取针对性较高的指导服务。针对学生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全程指导。让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实现指导全方位覆盖。从而提高学生创业实践的成功率。定期组织学生培训。邀请校外企业成功人士作为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定期开展座谈,沙龙等活动,通过面对面问答的形式,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企业经验,社会资源和人才通道。打开融资通道,定期组织路演等活动,向社会和全校展示创业项目,吸引投资,招纳人才。解决学生创业公司运营资金问题,让学生创业团队和项目能够走得更长久。
2.4项目记载系统
对在校创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系统记载,分层次,分方向,分阶段记录观测各项目和企业发展状况,分析企业运营中产生的问题和运行优势。根据统计数据,更合理地分配学校帮扶资源,形成问题解决体系,为日后指导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创业项目,跟踪服务一段时间,帮助学生在转型期顺利过渡,取得更好发展。
2.5增设专业服务指导机构
设立专业创新创业教研室,对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增加教师培训交流机会提高理论素养,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以增加实践经验,鼓励教师深入校外企业学习管理经验。
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将有利于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有利于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政策,促进就业率,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大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