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伽倻琴的传承与发展
2019-07-08赵琦
赵琦
朝鲜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进入我国的跨境民族。其主要的居住地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朝鲜族进入中国后,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国朝鲜族的文化工作者以自身的文化为基础,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逐渐地发展与创新,最终形成了新的中国朝鲜族文化。
艺术文化作为朝鲜族文化的分支也大放异彩。其中有很多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伽倻琴艺术,盘索里,洞箫,象帽舞,长鼓舞,农乐舞等等。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伽倻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来,伽倻琴艺术越来越被重视,以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 伽倻琴在专业院校的传承与发展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的金星三教授作为伽倻琴艺术的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伽倻琴艺术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受到民众的拥戴与支持,在采访金星三教授的过程中,教授为我详细的介绍了伽倻琴的产生和发展:伽倻琴,也被称为朝鲜筝,在朝鲜语中叫嘎呀高,在中国延边、朝鲜以及韩国很受欢迎,是一种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历史悠久且与筝相似,同时具有丰富民族特色和演奏特点,可以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弹唱,其种类大致分为“正乐伽倻琴”、“散调伽倻琴”、现代用的“21弦伽倻琴”三种。
其中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作为中国朝鲜族艺术的摇篮,为伽倻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学校通过开设伽倻琴课程,培养了多位伽倻琴方面的艺术人才。2018年12月11日朝鲜金元均音乐综合大学民族器乐系伽倻琴教授来到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进行伽倻琴讲授。并由延边州歌舞团伽倻琴演员、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伽倻琴教授、教师、学生等一起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伽倻琴艺术汇报演出。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在从事有关伽倻琴的工作,虽然他们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将伽倻琴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2 伽倻琴在延吉市小学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我走访了延吉市的小学,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活动逐渐开展,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通过教学中的渗透和开展各项活动,让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作用。同时伽倻琴、短箫等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在校园内活跃起来。
延吉市中央小学作为延吉市历史最悠久的朝鲜族小学,已经将音乐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在学校内开创了7个伽倻琴社团,在2012年7月26的延边州艺术节中,中央小学的伽倻琴表演荣获二等奖,在2014年中央小学的伽倻琴社团更是参加了延边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
延吉市公园小学于2008年创建了伽倻琴社团,自此以后在校内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学习。在2017年聘请了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伽倻琴专业教师崔美鲜老师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开设专门的教室进行伽倻琴的讲授。通过学习学生们已能熟练地演奏《阿里郎》、《桔梗谣》等朝鲜族民歌。
延吉市新兴小学在2013年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伽倻琴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课程进行授课。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来购买伽倻琴,截至目前学校已有100多台伽倻琴可供使用。
这表明学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艺术兴趣,了解非物質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的文化。
3 结论
通过此次对伽倻琴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在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3.1发展不均衡。在延边地区会演奏伽倻琴的人群大多为朝鲜族,而生活在当地的其他民族会演奏的人则很少。
3.2 教学模式陈旧。在伽倻琴的教学过程中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良好的互动氛围。
3.3 教学资源不足。首先是教材的缺失,教材大多采用朝鲜族语言,有些教师和学生看不太懂。其次是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有的教师毕业于汉族音乐院校,对传统朝鲜族音乐了解得不够全面,有的老师从韩国朝鲜刚学成就回国从教,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结合以上对伽倻琴发展现状的分析,我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发挥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费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并建立文化交流中心,供人们进行文化交流。
(2)通过媒体的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家庭,更好地传承下去。
(3)文化工作者们应当勇于创新,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市场,弘扬我们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健全教育体制,培养专业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加专业的教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虽然伽倻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保护,但在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要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久的问题,我们要推进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