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
2019-07-08黄章华杨成黄亮
黄章华 杨成 黄亮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任,引领着经济转型升级,被视为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双创”理念,触发了高等教育发展新潮流。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释读,简析了其在高校的开展现状,并着重就其改革进行了探究。
1 引言
历史经验表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恒动力。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领域日新月异,创新已然成为了一种常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生源数量急速增长,扩大了市场竞争态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其本身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创新创业教育释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机械化与僵硬化状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含阔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与创业。知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曾表述,“创新就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新机制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对于“创业”,管理学家彼得认为,“创业的本质是在与要在组织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创业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创造新的满足、新的组织模式。”由此看来,创新与创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实属一脉相承。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上述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融合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在一起,是一种基于基础性才能和通用性才能培养的公共教育,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系统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面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挑战,加之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及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在高校的开展已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事实上,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该项目具体实践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来讲,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高校及师生尚未对此形成清晰的概念,单纯地将之视为“创建公司”、“推翻传统”,甚至部分人认为其是找不到工作学生的唯一出路,并无广泛意义,制约了后续工作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重影响因子,其有关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匮乏,制约了其发展。另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存有不足,应试教育色彩残存,缺乏有力的环境支持,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未有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是一项系统化实践工程,对师生提出了诸多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4.1 革新思想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本质上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虽然新颖,但与传统教育的性质并无差别,其核心问题在于培养人才,应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设定科学的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代文化相吻合,其本身代表着一种新兴教育理念,对其认识是组织有效实践的基础。新时期,高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全面展示其在发展学生方面的价值,将之有机地将人才建设、科学研究体系等相结合,革新师生思想认知,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升师资重要战略地位,明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综合考量既有教师的素质能力表现,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教研工作,强化其思想认知,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其学识涵养,分享有效实践经验,共同探究有效的实践模式,提高他们的素质素养水平,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撑。另外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应当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不断充实自我经验积累。
4.2 优化课程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性教育,应当纳入学生专业必修课范畴,合理安排学时分配,增强学生的学习力度。同时,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校还需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加强与校外企业的沟通合作,有机地将理论知识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利好发展环境。基于此,在具体的课程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需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依据其现实需求,有效组织系统知识讲授,并结合真实的案例教材,深化学生认知,扎实他们的学识基础。在此之余,组织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不断开拓创新,使之敢于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帮助其建立起完整的能力结构,包括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合作能力等。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导入,为之提供了良好环境。例如,教师可基于多媒体的影音功能,结合各阶段教育培养目标,导入真实案例,创设创新创业情境,提升学生参与体验,并适度提出富有探究性意味的话题,组织学生协作讨论,使之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4.3 加强服务支持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无穷无尽的影响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认知、培育学生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对此,高校应当注重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发展,加大相关宣传力度,彰显其无限魅力,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在此过程中,良好的服务支持环境至关重要。事实上,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张,但相应的配套设置却略显落后,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求,对此应当集整资源,协调好各项建设发展,适度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基于此,高校可聘请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成功人士开展讲座活动,从以往毕业生中筛选出经典案例,讲述他们的创新创业历程,以其切身感受触发学生情感共鸣,并分享有效经验,增强学生信心,提升学生参与活性。同时,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整合双方优质资源,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联合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之思想迸发与实践提供环境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创新创业的成功转化。
4.4 完善评价机制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合理评价,为高校改革实践提供了依据,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应注重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确保最终反馈结果全面性、客观性。在此过程中,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其评价体系建设应包含学校环境和教学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学校环境又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如基础设备、实践基地、研讨数量等。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强调学生主观需求及意愿,有机地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结合起来,综合审查学生思想、行为等表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师生,针对性地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师生参与体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性。同时,企业支持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持,彼此间应当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协同分析市场经济走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客观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想法及成果的转化率,并解读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探究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付诸于实践。如此,在严谨、科学的评价反馈结果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将取得更加成果。
5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由于经验积累不足,实践中难免出现问题,应当注重革新思想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服务支持、完善评价机制,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取得更大成果。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改革建议。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