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9-07-08张慧
张慧
当前社会,“三农问题”日益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农村振兴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样,农村教学体制改革也被提上政府工作议程,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型思维与能力是教育部门工作重心。但由于目前农村教学工作中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过度重视以成绩为标准的教学目标且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因此就学生创新性而言,目前农村状况并不理想,大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对待创新型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针对此现象,本文选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为切入点,首先指出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阻碍学生创新性能力培养的能力,
1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现状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1.1 教師过度重视以成绩为标准的教学目标,缺乏与学生交流
细观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其成果并未惠及到农村地区,目前农村小学虽硬件设施不断改善,但其教学理念仍较为固化,秉持传统应试教育中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教学目标。在单纯追求学生成绩与升学目标的思想下,教师仍采取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模式,在未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下单纯进行教材知识的“灌输”,课堂中与学生互动也较少,课后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只是布置大量作业供学生完成。在这样的教学培养下,学生普遍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低,思维尚未被很好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不高。
1.2 未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新课程教学模式秉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精神,改变了教师的完全掌控课堂的主体地位,向“引导式”教育转型,打造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求学好问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习习惯。但在笔者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观察中,教学改革尚未深入,教师仍然采取传统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即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尚未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或辅助以其他教学方式,例如翻转课堂等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将数学视为枯燥的知识,不利于学生持久性学习。
2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学科,小学数学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图形的认识及简单的运算能力,注重的是锻炼学生思维方式与能力。这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而言并非易事。数学老师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数学领域的引领者,其责任相当重大。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思维定势,践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教师在设立教学任务时,不应该单纯追求教学成果,也应该重视教学过程,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课前应该布置学生事先了解课程能力,在备课时应丰富教学内容,除了教材知识的教学外,也应该准备发散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问,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并提出疑问与理解,在课程的后半段,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加强学生思维灵敏性
从大范围的比较来看,城市小学生因城市教学质量较高且学前教育发达相较于农村学生思维较为敏锐,农村小学生思维大体上较为定势,缺乏变通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敏性与变通性,不拘泥于一种方式解答问题,思维更为跳跃与灵活。举例而言,教师在教学《图形认识》一节中,老师应该先展示各类图形的图片,并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各个图形的特点与知识。再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教学教材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后,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图形的绘画,巩固知识点。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存在的难点、疑点、盲点进行关注并及时反馈、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学生自己观察、自己画图,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了解知识,加强思维的灵敏性。
3 结束语
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对于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应该突破传统应试教学思维,转向引导式教学,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散其思维,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黄梅县分路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