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9-07-08周丽佼
周丽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正确的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在陪伴、鼓励、支持和榜样作用下和我们的孩子一起长。
1 多些陪伴,少些忽视
案例:睿睿是我们班的新生,开学没几天他就表现得和幼儿园生活有些格格不入了,早上来幼儿园从来不吃点心,午餐活动中如果不是合心意的菜他就开始生气哭闹不愿意吃,午睡活动中他是班级入睡最晚的小朋友,可每当起床铃声响起时,他却爬不起来,因为还没睡醒,有一次硬是在床上赖到了下午3:50放学才被匆匆赶来的爸爸从床上拉了起来,在对着爸爸一顿哭闹中被拉走了。在一开始出现这些问题时做为老师我们尝试和家长沟通希望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妈妈却说:“老师他不爱吃就不要给他吃了,在家我们都是随便他的,他不想睡觉就不要让他睡了,省得他爬不起来。”面对家长的无所谓,随之而来的是孩子在越来越多的活动中出现格格不入的问题,例如:在与同伴出现意见分歧时常常会出现吐口水、用头撞对方等过激的行为。当老师处理事件询问原因时他会围着老师哭闹不休,却一句话也不解释。当妈妈看到这些连续记录的事件后,终于察觉出孩子身上的问题,至此我们才了解到生活中的睿睿。睿睿爸爸妈妈是常州的新市民,买房安家对于普通打工的他们来说是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为了多一些收入,睿睿爸爸选择上夜班,妈妈上白班,在没有转来之前睿睿一直生活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开学前两个月睿睿被接了过来。因为睿睿爸妈自己没有固定作息,所以在生活上对睿睿采用的是放养政策,白天妈妈上班,爸爸下班回家睡觉,睿睿要是饿了就自己找点零食吃,只要不出门,在家做什么都可以。晚上妈妈下班后会带着睿睿去菜市场买菜,这是睿睿最开心的“出去玩”的时间。在家睿睿要是不听话了爸爸会打,妈妈会骂,或者有时候就让孩子一个人待着。
听到这里或许我们对睿睿在幼儿园那一串格格不入的表现终于找到了原因:没有规律的饮食所以他只挑选合心意的菜;没有固定的作息所以难以入睡并且爬不起来;没有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所以在遇到分歧时总是暴力解决;爸爸妈妈的冷暴力和打骂让睿睿不善于解释自己的行为,却很害怕被冷落,所以要围着老师哭闹不止,这一切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那该怎么办呢?
在了解情况后我们建议睿睿家长:
1)首先一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不是随意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亲子时光,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爱。
2)其次在生活起居上能及时地关注到孩子的需求,帮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3)最后在生活中鼓励并创造机会,让睿睿与同龄的玩伴一起游戏,并关注他与同伴的交往情况,就遇到的问题与矛盾进行交流,帮助其积累社会性交往的经验。
经过一学期的追踪观察,睿睿逐渐有了变化,他脸上开始展露笑容,会和老师、小朋友们分享他周末游玩的经历,午餐活动中虽然还会挑食,但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用餐了。午睡活动由原来需要一个多小时才入睡缩短到半个小时,这点点滴滴的改变让睿睿的爸爸妈妈惊喜万分,也让我们老师倍感欣慰。
從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关心和爱的陪伴有助于幼儿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拥有稳定的情绪,容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技能,在群里中也会更受欢迎。
2 面对问题,共同解决
案例:在巧手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讨论决定用废旧材料做交通工具,做什么?用什么来做?怎么做?这些问题我们放手交给孩子,请他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并收集资料。当天晚上我接到了馨馨妈妈的电话:“老师,馨馨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我也不懂这个怎么弄,就在网上搜了一个做汽车的,但是有些零件我也不认识。”我说:“妈妈可以和馨馨一起讨论制作的内容,关于材料如果没有现成的可以尝试替换,但还是建议和孩子一起商量让她明确自己的目的,这样可以为她后期的制作打好基础。”馨馨妈妈说:“问她她也说不出来,我就先给她准备着。”小朋友们开始制作时,馨馨果然带来了做汽车的材料,但制作过程中她仍然有些茫然,用硬纸板剪成汽车侧面的形状,接下来该怎么组装轮胎,她不断摆弄材料袋里的零件,却仍然无处下手。
邻桌坦克组的晨晨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种状态。活动一开始他先拿出了三个一样的易拉罐,并排放在桌上,用宽胶带把三个易拉罐绑起来,然后拿出一张蓝色A4纸对折后剪开,把其中一半平铺在三个易拉罐的上面,确定好尺寸后在纸的四边贴上双面胶并将其固定在易拉罐的平面上。接着拿出一个包好绿色包装纸的小纸盒,在底面贴上双面胶,本想直接贴在易拉罐平面上,晨晨停下来看了看发现履带还没装,就用细长条的瓦楞纸绕着三个易拉罐包一圈,这次换成小胶带,把瓦楞纸两头衔接在一起绑住,完成了一边的坦克履带还有另一边,这次晨晨一个人却有点搞不定了,因为瓦楞纸两头总是翘起来,于是他寻求旁边小朋友的帮忙:“你能帮我按一下吗?”在小伙伴的帮助下,第二条履带很快绑好了。拿出事先用绿纸包好的小盒子他贴上双面胶粘在了易拉罐中偏后的位置说:“这是指挥室。”在指挥室前方挖一个洞插进筷子炮筒,孙昕晨开心地说:“我的坦克做好了。”我很新奇他是如何对制作步骤了然于心的,于是我说:“你可真像发明家,这么快就把坦克做好了,你是怎么知道这样一步步做的?”他说:“我想做坦克,回家问妈妈,她也不太会,就在网上找了一个做坦克的视频给我看,我看着就会了。”放学时我和晨晨妈妈交流:“今天晨晨的小坦克不仅做得好,而且做得很快,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他都很明确,他说在家妈妈找视频给他看了。”晨晨妈妈笑着说:“他回来就想好要做坦克了,我又不会,就和他说找个视频看看,然后他自己就把视频看了八九遍,晚上睡觉了,我说你怎么还不睡啊?他说要把步骤再回忆一遍。”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帮助策略是很重要的。完全替代性的帮助和决定会让孩子丧失主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和探索意识。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提供适宜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乐于支持,才能提高了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发展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
3 树立榜样,引导鼓励
案例:在大家一起来运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跳绳,为了鼓励他们坚持练习,我们开展了冬季跳绳展示活动,并鼓励家长一起参与进来,为孩子展示花样跳绳,让孩子们了解绳子的不同跳法,感受跳绳的趣味性。报名表贴出去的第一天,早上翌城妈妈就拉着翌城来门口签字报名了,可是翌城一直跟在妈妈的身后不愿上前,妈妈问:“为什么不参加呢?你不是已经会跳了吗?”翌城歪着头看了看报名表又看了看他妈妈说:“可是我跳得没别人多呀!”妈妈在翌跟前蹲下身看着他鼓励道:“没关系的,妈妈也报名,还有时间我们每天回去多练练就好了。”翌城还是有些犹豫,妈妈却转身拿起笔很快在家长报名栏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签完回头把笔塞在了翌城手里说:“你来吧!和妈妈一起,你看我都报名了。”翌城拿着笔的手紧了紧,最后迟疑着被妈妈推到了报名表前,自己写下了名字。放下笔妈妈和他挥手说:“好了,我走了,今天我们就回家一起练哦!”翌城看着妈妈点点头转身走进了教室。跳绳展示活动当天,妈妈和翌城都在观众区为彼此加油鼓劲,而翌城也如愿跳出了一分钟跳绳练习以来的最多数量,获得了“跳绳达人”称号,颁奖时翌城在人群中咧着嘴开心地笑了。在活动反馈表上翌城妈妈写到: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感觉很有意义,彼此都收获了很多。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骁雅妈妈,她在反馈表上写到:看着其他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展示我才发现自己和孩子一样都是不积极主动的那个。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此之前骁雅妈妈一直觉得骁雅性格内向,活动中总是默默听的那个,不愿意主动表现表达,为此她还特地找到老师寻求帮助。在第一天报名放学时妈妈发现骁雅从教室走出去后,拉着妈妈的手很快地往前走,边走边说:“我才不要跳绳展示呢!”妈妈问:“为什么?”骁雅说:“我就是不想要。”妈妈以为家长都是要陪着孩子一起报名的所以也没说什么,牵着骁雅的手走了。事后和妈妈交流,妈妈说:“当时我自己也没想到要报名,她说不想报我就随她了,但其实她自己每天都有在家里练,而且我数过跳得还可以的。所以这次没参加觉得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自己身边可以效仿的最好老师,也是影响自己一生的引路人。他们不仅会效仿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还会从父母那里学到勇敢、自信、坚强和努力等良好品質,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应努力树立榜样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不断促进孩子健康向上、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