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

2019-07-08陈虹

知识文库 2019年11期
关键词:媒介价值观融合

陈虹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介一体化,导致信息传递的跨平台性以及信息的迅速膨胀,同时教师和教材在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逐渐弱化,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及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探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策略以及如何应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媒体融合对价值观的优点和缺点,对该背景下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探讨。

1 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概述

价值观是关于自身价值及自身价值如何实现的看法,和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代替传统纸媒,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更快、更实时的特点。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价值观多元化、小群体化,给了大学生群体选择的空间。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普遍较强,因此目前主流价值观仍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存在。

个人与平权意识增强。大学生由于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立意识较强,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抬头,试图摆脱从众和趋同性,集体主义意识削弱,在追逐利益的当下也更注重个人而非集体的利益。新时代手机和电脑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使得青年尤其是青年女性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先进的思想,平权意识就是之一,女性不再只追求做男性的拥簇,而是走出农村,创造自己的事业,这样的思想越来越成为主流。

超前消费和功利主义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多少收到西方思想的冲击,超前消费成了主流的消费方式,从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等应用在该群体中使用的普遍性就可以看出。信息化时代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也提供了太多的商品和选择。大学生群体往往没有节约意识及理财观念,对于层出不穷的产品又缺少自制力,因此往往形成负债,更有甚者会欠下巨额债务。而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会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形成浮躁的心态而不仅仅专注于学业。

舆论监督意识加强, 政治参与度增加。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国内和国外的政治事件,了解到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紧密,对于政治能够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选择,并能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及帮助别人中去,包括对于疫苗事件和灾区等的关注。当代大学生对于政治新闻的关注度高,媒体是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窗口,爱国主义仍是他们一遍遍的思考之后最后坚定的信念,他们受到民主思想的洗礼,脱离出空洞的口号,参与到各种大事的讨论中去。

2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学生社会经验明显不足,其价值观也仍未真正形成,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传统与新兴媒介逐渐融合,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快,大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杂糅,辨别能力却没有那么强,不利于价值观的形成和学生的成长。包括诈骗信息、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等。在信息大量冲击的情况下,有了正确的引导,能够更快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对于人生的走向及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现今的教育形式中,教师在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逐渐弱化,学生也不再只被动接受信息,而也承担着价值观的传递者甚至创造者的角色,部分教师的价值观也与时代相对脱节。其次,教材相较于时代的发展存在滞后性,且多为说教,网络价值观显得更为鲜活,更易接受。最后,教材中的价值观单一,而网络中存在的价值观不断变化,且更为多元。媒体价值观宣传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具有的特点,包括便捷性、互动性、实时性。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会形成自己的群体,并不断强化完善自己所有的价值观。而在网络,观点的传递不需要门槛,人们具有选择权和控制权,身份的标签被淡化,每个人都能以平等的方式和身份对话。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使各种价值观传播更為便捷,包括微博、知乎等平台,普通大学生每天面对手机的时间可能达6小时以上,可以自由的发布观点,也可以自由地转发他人的观点表示赞同,使得价值观的传递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其他传播方式无法达到的高度。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而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3.1 媒介融合背景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媒体融合时代,网络为信息传播与扩散提供了实时可交互的平台,传播的方式也从集中的书报等方式转移到微博、微信等实时便捷的应用,书报的地位日渐削弱。应充分利用新的媒介应用的优点,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主体作用强化。每个人都能脱去生活中的固有标签,从而自由地生产、传递、接受信息。专家、记者和知识分子不再是唯一的话语权掌控者,集中的话语权被分散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大部分人从消极的接收者成为主动的表达者。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具有没有或者极少数而极慢的交互方式的纸媒业到现在的新通讯,不仅信息更快捷更广的传播,讨论和交流也更多更充分。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性,感染他们的创造力,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他们。

教育渠道多元。媒体融合从资本融合开始,随之而来的是传播形式和媒介的融合,从而带来更多更新的传播渠道,包括直播、微博等的单向传播和微信、QQ等的双向即时交流。信息和价值观的传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通过图文、视频及鲜活的事例更有助于价值观的接受。这样新的传播渠道可以更生动更形象,而不是只通过字报张贴和标语宣传传递价值观那么枯燥说教。

信息透明充分。媒体融合使得信息的交流更充分,也可以在各个大平台上进行跨平台传播,对于错误信息也能进行即时的纠正,这是传统纸媒业不具备的功能,信息的互换性更充分,关联性更紧密。基于这样的特点,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都能更有效率地获得真实丰富的信息。

3.2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信息筛选难度大。现今思想趋于多元化,数量多,重复率也更高,有效信息较难筛选,甚至难以辨别正误。而部分带有错误价值观的信息,例如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容易将涉世未深的学生误导,带来负面影响。

信息碎片化程度高。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信息日益碎片化,而大部分使无效信息,在这样的信息上浪费时间,使得正确价值观无法传播,而学生也没有精力和时间阅读。碎片化阅读也无法达到价值传递的目的,知识的联系缺失,无法构建知识网络,价值观形成也并不稳定。

教师及教材角色的削弱。媒体融合不仅导致信息的多样性和碎片化,而且导致了话语权的平等化。当价值观的话语权从上向下传递并均分于普通个体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对于教育者是一种新的挑战,要求进行教育理念和信息获取方式的革新。比如对于一些实时信息,教师摄取的即时性无法与学生相比,有时无法做出正确的解答。与此同时,教材相对于网络环境也显得单薄和简单,网络信息可以即使产生,并及时更正,甚至可以立即产生新的更好的观点。由此产生各种观点的分化,导致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多变性,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庄严性趋于消弭。

3.3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提升科学素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观的传播应该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化别人,这样只能传达理念而非传播价值观,而学生也只是生硬地被迫接受观点,并不是接受观点并思考。价值观的建立在素养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这个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筛选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传递能力等,信息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偏离其原本的意图,因而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十分重要。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比如文化经济等因素。而我们不应被这些负面因素引导,而应利用其规律和特点更好地为价值观建立和文化建设服务。对于不同学制的大学生,比如本科学生和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有所区分,着力于不同的重点,达到具有针对性和具体化。由此产生不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应有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监督,可以通过相关法规进行约束,规范内容的传播,也要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公示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革新交流方式。教师的个人素养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榜样作用,大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最重要的载体。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观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其认知水平也层次不齐,因此,对教师进行培养和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其次,教材也不能仅限于十年如一日的教材,而应与时俱进,不仅灌输专业课的知识,更应教育社会实践的相关经验和感悟。逻辑训练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对于错误信息来临时的正确分辨有着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也不应是单向的、片面的、无反馈的,教育方式也应做出一定程度的革新,包括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在课下能与学生及时交流。

提升信息辨識度,健全监督体系。网络文化传播需要进行监督和有害信息的辨识,对于信息的源头首先要进行监督,进行有害信息的标识,对相关内容要坚决进行打击,净化信息传播的环境。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了解新媒体的运作特点,实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动态。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不应进行单纯的教育,而应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内容。除了信息辨识度的增加,监督体系的建立也不可或缺。一方面,思想上的转变十分重要,应充分意识到媒体在价值观传播中的引导作用,其带来的思维方式和信息抓取方式的颠覆,以及他在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中占领的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监督体系的建立对于教育者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包括自制力和辨别能力等等,而老师也并不拥有优先的话语权,应从自身开始做起,不断学习。

教育模式创新,观念与实践结合。旧的教育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新背景下观念的发展,因此教育内容不应只局限于课本,而应和网络结合,并对相应教育人员进行培训。除此外,观念仅仅停留于观念并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观,而应增加相应的事件或顶去巩固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加强价值观念的认可度和实践度。

4 总结

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更充分透明,并且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个人主体作用也更强,但是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有害和无效信息过多,对价值观的构建和稳定性都没有好处。因此应构建校园环境,加强教师与教材的优化,健全监督体系,并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价值观融合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我的价值观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融椅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