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维度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研究
2019-07-08蒋冲
蒋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等九个“学习”,旗帜鲜明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早已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信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多元化价值取向进入意识形态领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受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探究马克思主义信仰维度下思政课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既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小我”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的“大我”问题。
1 新时代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内在要求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高校思政课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激发大学生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需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立场坚定地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在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知识和信仰形态,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分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思想保障,提高高校思政课时效性需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凝心聚力,统一思想。
1.3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利用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引导大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下,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 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思政课知识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脱节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等同于知识灌输,甚至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参与课堂教学的“水课”。這种倾向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难以做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导致大学生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不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2.2 思政课教学体系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考察
“高校思政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校思政课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考察表现在对大学生关于人深层次的思考,人文关怀不足,造成信仰弱化;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不能指引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教学过程、考核方式拘泥于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难以真正掌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化程度。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缺乏马克思信仰考察将使思政课“词不达意”。
2.3 思政课教学模式形式单一
高校思政课突出理论教学,符合思政课教学特殊规律,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能因时而变,应循守旧,难免会给大学生造成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部分高校思政课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课堂时间结束后师生之间便再无交集,由于思政课的作用与专业课程比较相对隐形,课后缺乏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很难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新,实现全方位育人。
3 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对策
3.1 增强高校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先受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只有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修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这与我国古代“学高为师”、“教学相长”有异曲同工之妙。高校思政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又是传播者,激励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强化高校思政教师的信仰建设不容忽视。
(1)以学习者的态度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大价值和实践意义。“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这一经验对高校思政教师的启示是要下真功夫、苦功夫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渗透到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2)以研究者的严谨学风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夯实理论素养基础,是增强自身在青年大学生这一类精英群体中的信仰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重要基础性前提。高校思政教师要深刻思考怎样构建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
(3)以传播者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力量。高校思政教师不能做“老学究、老古板”,应充分激发创新思维,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增加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情感交流,充分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自觉彰显马克主义信仰力量。
3.2 拓宽高校思政课主渠道
(1)理论教育法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大学生马克思信仰培育的主要理论体系渗透在思政课这一主渠道,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日常,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2)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不能缺少引导模式的参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放到时代背景下,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3)关注大学生的主观世界,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索。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大学生的生活能力联系起来,通过信仰的牢固树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承担的能力、追求梦想的决心、攻坚克难的毅力,实现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向个体精神支柱的成功转化。
3.3 构建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
(1)充分挖掘新媒体、自媒体与思政课结合的现实途径。利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与“互联网+”的“混搭”模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观点、新动向推送至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好线上意识形态工作。
(2)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有序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十九大征文比赛、习近平同志用典学习会、毛泽东诗词书法比赛等,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经典的魅力,耳濡目染中提升品格,锤炼品性。
(3)将党性教育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是新时代治党治国的重要手段,对人们的信仰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党性教育不可或缺,党课不仅仅要针对积极要求入党的大学生积极分子,还要全员覆盖,解决大学生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薄,消除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对大学生的侵蚀。
综上所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的艰巨任务,高校思政课应改变讲授马克思主义知识即可自然而然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错误观点,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思政课教学规律,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在多元背景下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度校级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维度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B201837)。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