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分析
2019-07-08陈新
陈新
农村老年教育是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诉求。然而,农村老年教育长期以来发展滞缓,发展不平衡,农村老年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本文在认真分析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已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愈加紧迫,国务院在2017年2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也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的具体要求。然而,在现有的老年教育的实际开展中,对城市老年人的关注高于农村老年人,作为老年人口更密集的农村,老年教育仍然是薄弱地带。同时,党的十九大上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相应政策措施和实施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推进农村老年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当前老年教育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1 浙江省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
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对整体提升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康养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的起步全国领先,但是在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农村老年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浙江省有2/3以上的老年教育受众集中于农村,但在农村地区老年教育资源的分布上,远远落后于城镇。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教育基本上处于村民自发阶段,包括茶余饭后串门、打牌等等,缺少正规老年教育的开展。此外,高质量老年教育仅限于一小部分具有较高经济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老年人群,悖离于惠民性和大众性的老年教育宗旨。
2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农村老年教育问题分析
社会支持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社会行为,支持主体给予支持客体物质和精神支持,满足客体的需要,解决其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学术用语被正式提出的,最先应用于精神疾病及医疗康复领域,其后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相继发展起来。
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有三种情况:主要为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行为支持。认知支持主要指向老年人群体传播科学知识、信息,对老年人提供了一种认知上的支持。情感支持主要针对老年人沉闷的生活现状和缺乏情感交流。通过对老年人群体的继续教育,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有效途径,使其在群体的学习活动中扩大社会参与度,重新融入社会。行为支持则是实际的帮助行动,如生理、安全的实际支持。但具体到农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目前看来仍存在诸多问题。
2.1农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主体存在的问题
社会支持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主体是否有能力或能力的大小关系到整个社会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农村老年教育社会支持的主体以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和社区学院、老年大学为主。考虑到农村人口的特点,如居住分散和难以集中,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未形成规模,专项推进农村老年教育对财力、物力的要求很高。再加上农村老年教育经费问题没有着落,软硬件不达标,造成社会支持主体的能力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相应老年教育课程的拓展,也使得村级老年教育的开展出现了不可持续、极不平衡的现象。
2.2农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内容存在的问题
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甚至发展需求的重要的社会支持。但是根据目前农村实际,老年学校已开设的课程科目比较陈旧,缺少系统规划、课程单一、吸引力和针对性不足。现有老年教育产品缺乏对农村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的分析和课程设计,缺乏对农业生产生活的衔接,未能与农村老年人的能力拓展、心理诉求、个人发展、公共生活等因素接轨。
2.3农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支持专业化不足
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职、热心、敬业的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但目前的情况下,各村级老年教育的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的,一个人身兼妇女主任、计生干部、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出纳等等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及精力,难以完全投入到老年教育管理工作中。此外,农村老年教育师资普遍不足,很多是电大老师兼职或者一些志愿者客串,这就造成老年教育质量不高。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覆盖整个农村人口,对农村老年人更要给予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需要农村老年教育的大力发展和主动升级。
3.1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推进农村老年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建设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多元化的支持主体更有利于社会支持体系的发展。因此,农村老年教育的支持主体不仅仅是老年大学、党校、广播电视大学、成人学校等等机构,还应该包括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企业、个人等多元参与主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将农村老年教育纳入乡村振兴工作势在必行,纵向上应该加快推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农村老年教育体系搭建,确保老年教育下到基层;横向则需要加强与民政、老干部局、总工会、妇联等单位或组织的沟通合作,实现农村老年教育网络全覆盖。同时,通过政府统筹,有效整合多元参与主体,构建各参与主体之间协调配合的机制,实现资源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充分流动,发挥各种参与力量的各自优势。
3.2以“三农”课程为重点,完善社会支持内容的“接地气”建设
在“三农”建设的视野下,大力开发农村老年教育相关课程,在内容上可以选择跟老人的农业工作和日常生活密切,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课程。比如在种田、养殖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市场行情等,在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上也可以机动灵活。其次,在对农村老年人进行教育时,可以安排如微信的使用、上网等内容,可以让老人在学习知识后能够及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便于其与子女进行联系沟通。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老年大学等的资源,广泛开展高质量的文艺、戏剧表演、书画摄影、礼仪画册等农村活动。将健康习惯教育、礼仪教育等教育与文化活动齐头并进,通过老年人喜欢的方式提高对其的教育效果。
3.3以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为抓手,加快社会支持系统的专业化建设
人才支撑是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以至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广播电视大学和社区教育系统专职教师和管理团队的基础上的,重点是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人力资源,包括积极吸纳有经验的离退休教职工和社会工作者、组建农村老年教育服务团队等举措。另一方面,加快高校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建设势在必行,旨在建立老年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农村老年教育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逐步构筑一支专兼职、志愿者相结合的农村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以浙江省实施的老年教育师资“百千万工程”为例,根据预测,到2020年将培养100名教学名师、1000名优秀工作者、10000名优秀志愿者,对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专业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农村老年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涉及乡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更契合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脉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老年人群体对教育的需求的日益迫切。为此,农村老年教育更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社會支持系统的构建同步升级,以此增强农村老年人康养能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是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2018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DES-18Y32 ,课题题目《终身教育视域下构建基层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对策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桐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