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同存异 辩证看待“汉语语音”

2019-07-08史秀珍

知识文库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闽南语注音韵母

史秀珍

有一次,在一个节目中无意中看到主持人在讨论关于“圳”字的读音。咦?“圳”的读音不就是“zhen”吗?没想到台湾的同胞们的读音却是“zun”。于是,对于这一现象越发关注,发现,他们把“携”(xie)字读xi,“崖”字读“ai”……从网上看到,有一个叫李青梅的老师,也曾经比较《新华字典》(1990年版)和台湾的《“国语”辞典》(1981年版)中的3500个常用字的注音,发现到注音相同的2711个,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个。我没有考究它的准确性,但这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存在的,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汉字语音的差异现象确实容易引人思考:“汉语语音”的根源、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何对待这一现象呢?

1 传承与改革的分歧

1950年代以后,汉语拼音在大陆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作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2000年前后,台湾“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取代原定改用的“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 (由于政治原因,不同县市推行的拼读工具不同。)“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有部分相似性,但是一些辅音不同。如:eng接于f-、w-之后,改拼成ong。原本缩写的iu(“六”的尾音)和ui(“灰”的尾音)回归为iou和uei。

他们不用卷舌音、没有儿化韵,注音也有不同。同是“普通话”,很显然,在传承与改革中有些语音走向不同,难怪国际上会用“Taiwai Mandarin”这个词汇来描述台湾地区的这个语言。

2 约定俗成的现象

2.1 自我发展:由于战争的原因,台湾的“国语”是由台湾政府推行,逐渐在民间普遍使用的北京话,它在台湾独立发展了50年以上,和台湾本土语音相互影响,在语音方面与大陆使用的普通话已经有些不同了。不仅如此,台湾地区还出现了诸如“鸭霸”、“小撇步”、“大俗卖”等等台湾“国语”。

2.2 地域融合:对中国北方人而言,闽南语系的音韵与北方话相距极大。也许这个原因,我们(闽南泉州)在教学 o的发音时,常常会有争论:是该发“o”(闽南方言“黑”),还是读“o”(喔)呢?我们常在学习o时借助这样的图片:一只公鸡在喔喔喔地叫。可如果读“wo”,读的就是一个音节,而不是单韵母,而且口型也会发生细微的运动。由此,教育部做出的书面回答是汉语拼音中的o,应该读“喔”。“喔”为多音字,其一用作叹词,另为拟声词。在此,“喔”应读为用作叹词的“ō”,而不应读为用作“鸡啼声”的“wō”。还有一汉语拼音发音法中,在o发音法描述后除了备注“哦”字,还指出此音近似于ao,不是wo的音。也有老师指出:“o”属于韵母里的单韵母,单韵母发音时,口型是不能变的。

在本地区(闽南泉州),或许受闽南语系的影响,在“波(bo)、坡(po)、摸(mo)、佛(fo)”的发音中,似乎更倾向于发作“波(buo)、坡(puo)、摸(muo)、佛(fuo)”,部分老师也由此推出,“o”应发音为喔(uo)。那么照此说来,“哦(o)”就应该讀作wo了,显然又有悖于事实,难以自圆其说。

或许韵母“o”的发音也有个求同的过程,是不是南方语系向北方方言靠拢的过程呢?基于以下几点认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同“o”的发音与闽南语中“黑”的发音相似:1、单韵母嘴型不变。2、与“wo”区别开来。3、“哦”与“摸”两字中“o”发音法的统一。哈哈,或许语言专家们正苦于难以从普通话中寻到一个字来表达,而闽南语“黑”的发音刚好填补了这一个空缺。求同的过程一定是艰难的,但也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交流意见,统一做法,将来“o”的发音将不再争议。

2.3 媒体引导:还有,媒体的影响之大,也是不容小觑。 如 “癌”字原读作yán,为避免由于与“炎”同音而引起的误听,审音改读为ái,由于播音员的引领,终于全面普及。“戛”本读jiá,“戛纳”理应读jiánà,可是由于电视主持人按所谓“约定俗成”的gānà念读,gānà反倒成了一种正读;“甄嬛”本应该读作Zhēn Xuān,由于演员、播音员读Zhēn Huán,大众就都“随喜”读Zhēn Huán了,想纠正都没办法了。

可见,汉语语音是有生命的,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在不同的角落,它呈现着不同的生命体征。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对汉语语音约定俗成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我们要包容这种存在,甚至要珍视这种存在(它为研究历史发展、人物性情、地区特色等是有所贡献的),要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存异”着的语音现象。

3 走向世界的愿景

周有光先生在《汉语拼音方案》行世五十周年时曾撰文:“五十年来,汉语拼音的应用扩大,快速惊人。原来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现在显著地应用于工商领域。原来主要是小学的识字工具,现在广泛地发展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成为国际的文化桥梁。” 北京的城市译名从“Peking”变为“Beijing” 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译名由“Friendlies”改为拼音“Fuwa”……新时代赋予了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内涵,同时也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为实现“语同音”的千年梦想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汉字“语同音”正规教育的第一步中,我们一定要把好关。坚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语音水平,并坚持以规范的语音传播教学,为汉语拼音能与千年汉字双翼齐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汉语语音现象,正确看待汉语语音的“是”与“非”,容“存异”,盼“求同”,并用心感受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汉语语音那亲密、持久、变化的脉搏跳动。

(作者单位: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闽南语注音韵母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单韵母扛声调
浅谈韵母的内部结构分析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闽南话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单韵母读读读
“擅”、“唯”、“喁喁”释义注音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