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的“绣花人”
2019-07-08杨冰陈敏
杨冰 陈敏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丰都县三建乡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7年8月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帮扶下,三建乡正以“政策落实强保障、精准帮扶促脱贫、产业发展出成效、基础设施大改变”为重点,全面推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精准”二字尤为重要,需要“因村、因户、因人”一针一线地“绣花”。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丰都县三建乡工作队的扶贫干部和当地县乡干部,就是引导各项政策落实的那根“针”,全力做好联系帮扶,落实兑现政策,确保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近日,记者来到三建乡的贫困村蹲点采访,深刻地理解了脱贫攻坚为什么要下足“绣花功夫”。
因户施策,对症下药
今年,是三建乡鱼泉子村一组村民冉王发家的李子树栽种的第二年,按农村“桃三李四”的说法,还有两年,他家4亩青脆李该结果产生收益了。
去年10月,57岁的冉王发因为原发性高血压引发急性脑梗,经过抢救“捡”回了一条命。而在他生病前的几个月,三十多岁的大儿子冉海权也是因为高血压引发脑溢血,经过治疗后,现在可以靠着拐杖行走。
一天,拄着拐杖在自家房前抽着烟的冉王发,看到了三建乡驻乡工作队队长孙泽均一行前来入户走访。
“最近身体好点没有,现在吃起药没得?”
“哪里有钱吃药嘛,治病把屋头的钱都用完了。”冉王发的妻子说起家里的现状直叹气,“最近小儿子也没出去打工,闲在了家里,偶尔在乡里找点事做。”
“医保不是可以报吗?”
“上次生病花了一万多,医保报了一些,自己也出了六千多元。算起来治病用了十几万。”说起这事,冉王发更沉默了。
老冉夫妻俩在2012年已就地农转非,家里两个儿子,去年大儿子冉海权生病后,村里将其纳入未脱贫困户,并为他申请了低保。
像冉家这种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三建乡还较为普遍,全乡因病因残致贫的未脱贫户占到70%。
“小儿子年纪轻轻的,哪能闲在家里,现在夜力坪村的‘扶贫车间正缺人,早上去晚上6点就下班了,一个月保底收入2000块钱,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前可以先去试试。”孙泽均立马打电话联系,并告知冉王发,小儿子可以随时去上班。
“扶贫车间”是三建乡为让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打造的就业平台,工作是流水线,能让村民就地就业。
一次简单的入户走访,一次及时的现场办公,为冉家解决燃眉之急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在駐乡工作队看来,眼下,为让未脱贫户真脱贫,需要用“绣花”功夫因户施策、对症下药。
记者了解到,日前,三建乡驻乡工作队召开第35次例会,对全乡“两不愁三保障”专项排查行动后的关于群众吃、穿、义务教育保障、住房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协同县级有关部门和乡党委政府对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处理建议,督促逐一解决。
“如果不一户户排查,作为长期在城里生活的工作队队员,真的很难想象,在农村致贫的原因有那么多。大的来看无非教育、医疗、吃穿几项,但细化到个案,真的是户户不同。如果不下一番‘绣花功夫,一户一策逐一解决问题,仅靠资金和政策,‘撒胡椒面或‘一刀切,还真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引起新的问题。”一位驻乡工作队队员说。
精准帮扶,措施到人
三建乡廖家坝社区第一书记章烈还记得,去年刚到廖家坝工作时,经常看到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小孩在场镇临时办公区周边闲晃,没有上学。这名小孩叫小雨(化名),11岁,家里是建卡贫困户,妈妈在几年前就离家出走了,父亲长期在外地打工,一年见不到一面,后来摔伤了腿回到廖家坝,也没能力管孩子。
章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着小雨到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做了鉴定,鉴定结果认为小雨智力发育迟缓,有自闭倾向,但通过特殊教育方式积极干预和治疗,可以极大地改善小雨的学习生活能力。随后,在驻乡工作队的帮助下,章烈联系丰都的特殊教育机构,把小雨送进了课堂。
经过半年的学习,小雨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近,在老师的帮助下,小雨和出走的妈妈联系上,偶尔还会和妈妈视频互动。
“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三建乡双鹰坝村五组的张永周有8个孩子,老大已成年在外打工,最小的3岁。驻村工作队刚驻村入户家访时,说起张永周的这几个孩子,周围的村民都摇头:“平时孩子在家里吃得也不好,穿得破破烂烂的。”
张永周被纳入贫困户后,乡里还为他提供了公益岗位,每月有1400元收入,孩子们也分别被送到了学校。双鹰坝村第一书记范康在帮扶张永周家时叮嘱道:“孩子们还小,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孩子的营养。”
“真情挂在嘴上没用,事实最能打动人。”在很多驻村第一书记看来,与村民打成一片,建立真感情,靠的是办实事。
红旗寨村第一书记孙培栋是一名90后,他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村民余绍洪家的房子是土墙房,有很多裂缝,存在安全隐患。而余绍洪家的情况也很具体,他和大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妻子劳动能力弱,家里还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儿子。
2017年底,余绍洪家纳入建卡贫困户,驻乡工作队根据实际情况帮他申请了D级危房改造,让这一家人不久后住上了新房。最近,余绍洪40多岁的大儿子余星云也“脱单”,准备结婚。
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乡工作队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中,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真正将各项政策和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确保各类问题全面解决、脱贫质量全面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巩固。
“狗不咬干部”的法治思維
“群众的事许多看似小事,可对我们来说,这些事一点都不小。”绿春坝村第一书记杨明说这话时很有感慨。
三建乡逢“一四七”赶场,每逢赶场天上午,第一书记们都下不了村,因为一些村民会到村社办公室找他们。“他们来不一定是要求解决问题,有时候就是聊天。”杨明说,这其实也是群众对扶贫干部的信任。
频繁的造访,用心的交往,扶贫干部们跟村民拉近了距离,也被群众亲切地戏称为“狗不咬干部”。
蔡森坝村有一位98岁的老太太,子女不在了,惟一的孙子在外打工,也不管老人。因为有后代,老人没办法评五保户,也不能去养老院。由于老人大小便失禁,没人愿意去照顾。
第一书记范德臣到老人家里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很是心痛,在和村里另一名扶贫干部商量后,决定把老人接到村委会并暂住在一楼的会议室里。
在接老人的那天,天下着很大的雨,范德臣他们背着老人撑着伞,沿途村民见此情景后大声喊道:“这才是群众的好干部!”
随后,扶贫干部们轮流照顾着老人的起居,直到去年十月老人过世。“老人走之前那段时间过得很快乐,走得也很安祥。”范德臣说。
在脱贫攻坚中,还需要通过法治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一些突出问题。
廖家坝社区五组的邹福相是贫困户,家里两个孩子正读初中,一家人挤在铁皮房子里。去年以来,驻乡工作队和居支两委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为他多次找过渡性安全住所,但邹福相都以各种理由拒不避险搬迁。
于是,廖家坝社区发出社区首份责任告知书,以书面形式正式通知他在4月29日前完成全户避险搬迁。在了解了法律责任和后果后,邹福相很快启动了避险搬迁。
廖家坝社区五组有一对年近8旬的老人,老两口有3个儿子1个女儿,子女们都有住房,而老人家里的房屋却四面透风。“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有义务对老人的房屋进行修缮。”第一书记章烈了解情况后,多次组织4个子女召开家庭会议,告知了法律义务,提出了几套解决方案。
在第三次家庭会议后,子女们最终达成书面协议:由女儿把父母接到自己家,儿子按月支付生活费,而老人一旦生病等,四个孩子要一起出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法治思维,明晰责任、依法办事,全面排查社区涉及老旧房屋修缮、避险搬迁、老人赡养等‘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做到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达到教育一片的目的。”章烈表示。
积尺寸之功,帮扶不卸力
路和水,一直是三建乡扶贫工作中的两件大事,群众反映强烈,扶贫干部更是记挂于心。
“路不好,得修;水不够,靠引。”三建乡驻乡工作队将其作为脱贫攻坚重点项目,专门规划了茶沟子水库,设计总库容140万方,年供水量370万方,计划今年开工,2022年建成投用,可解决全乡八成的灌溉和群众饮用水。
为解决茶沟子水库还没有建成前的全乡用水问题,目前在沿双鹰河两岸建了两条引水管道,左岸的17公里引水管道最近将完工,右岸19公里正在加紧进行,同时新修3座、改扩建2座村级水厂。也就是说,引水管道引来的水,优先保障5个水厂的供水,富余的水接入山坪塘和蓄水池用于灌溉。
而对居住在龙和右岸鱼泉子村的绝大多数群众,还专门规划了人饮和高效灌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邀请市水利局的专家对全乡产业配套水系“把脉”,积极发挥市水利局作为扶贫集团成员单位的作用,帮助三建乡进一步建好、管好、用好水利设施。
对另一棘手问题——道路,全乡已改扩建公路4条,基本完成撤并村道路通畅工程、村民小组通畅工程等,人行便道、钢防护栏等工程也在进行之中,不久即将完工。
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特困地区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丰都县委县政府在三建乡实施全域“三变”改革,各村专业合作社与县农发集团合资组建8个农业产业公司,集中流转群众土地,栽植笋竹、青脆李、油茶、桃子、花椒、猪腰枣等1.8万亩,每亩每年保底240元,收益部分再按“334”模式进行利益分成。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精准施策的时候,必须要积尺寸之功,以实的对策、硬的措施针对性解决问题。”驻乡工作队联络员欧修权表示,驻乡工作队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群众反映的事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据介绍,2018年,三建乡脱贫退出42户129人,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0306元,增长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