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战略思维

2019-07-08王钢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人民中心

王钢

[摘要]习近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作为战略立足点,依照以人民幸福為战略思维的价值目标,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战略思维,提升全党在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中的政治领导本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客观要求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人民;中心;发展;战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06-0004-04

战略是指对事物矛盾斗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战略思维是为了实现特定战略目标,从全局高度抓住事物关键因素、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去总体谋划和科学制定战略实施原则、路径和步骤的一种思维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进行了战略谋划,在科学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基础上,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略,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整体的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全篇对“战略”一词的使用达到42次,明确要求全党“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体现了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重视运用战略思维谋划实现战略目标的鲜明特征。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通过落地实施一大批惠民举措,显著增强了人民获得感。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总结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思维,紧紧围绕人民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价值取向,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战略思考决策的鲜明特征和核心理念。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战略思维,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维逻辑主线。

一、以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为战略立足点

(一)人民性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思维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八个明确”的内容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从指导思想层面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位置,阐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在“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中,把全党的行动纲领定位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全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人民性的鲜明特点。它形成了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逻辑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引导人民实现美好梦想,在增进人民福祉的进程中实现人与社会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人民至上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立场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从群众史观而不是英雄史观思考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广大受压迫劳苦大众实现自身解放之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摆脱受私有制奴役剥削的锁链,推动人类社会最终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救国救民情怀是先进中国人建党、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初心,胸怀天下、情系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立下的诤诤誓言。建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建党立党的根本宗旨,把始终代表和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的价值目标取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崇高价值追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这一党的政治传统,坚持以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为战略立足点进行谋划思考和战略布局,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发展趋势,高度凝聚起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磅礴力量,描绘了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和现实途径,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心投入到奋斗者和追梦人的行列中去。

二、以人民幸福为战略思维的价值目标

(一)近代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是人民追求幸福的历史逻辑起点

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在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经历了长达一百一十年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反复比较选择,中华民族接受并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寻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解放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思维,终于从苦难中迎来了辉煌。“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1] 。近代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和抗争中创造的辉煌是人民追求幸福的历史逻辑起点。为了改变国家的屈辱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地位,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胸怀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才迎来了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二)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追求

幸福是人对自身现实生活得到改善的良好感受和愉悦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压迫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内容的人类解放,为了“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认为“幸福就是寻求革命真理”。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幸福就是对信仰的矢志追求,就是超越自私自利的献身实践,就是最高境界的人生价值。新时代“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3]。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心群众生活疾苦,努力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投身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实践中持续提升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4。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本质上就是全党要时刻关注和对标不同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要求和向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聚焦在引导和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幸福人生上,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根本价值追求。

三、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战略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实际,科学思考和判断党的历史使命,形成了系统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战略思维,并以此为支撑,来谋划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和科学决策,全面提升新时代全党的政治领导本领。

(一)坚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维导向

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特别是新世纪近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终于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被动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文化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只限于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满足,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建设公平正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多彩精神文明生活氛围、绿色健康卫生环保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更高需求。对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适时调整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明确全党今后阶段的发展任务,为在本世纪中叶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赢得主动,成为党的十九大必须完成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出明确回应的战略任务。因此,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向全党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问题导向,在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中通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突破口,贯彻执行新的发展理念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满足人民多方面对美好生活的诉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提升人民幸福感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在原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改善民生重大问题基础上,按照人民意愿新增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等新时代重大民生工程。确立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任务,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按照人民意愿引导和描绘创造社会美好生活的愿景。

(二)坚持引导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共建思维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幸福、劳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观点,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和革命精神融入人民幸福观的伟大实践。“等”“靠”“要”无助于干事创业,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奔跑者”、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提出只有坚持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成就幸福人生的共建思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精神风尚。

(三)坚持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三者有机统一的共享思维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人对幸福的精神体验来源于社会物质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为,人们只有在以社会物质生活实践为基础创造出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良性互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才能帮助人民体验到真正幸福。“人民幸福”中的“人民”既是我们每个人,也是指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解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思维要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共同富裕的利益共同体思维,引导广大人民群眾聚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坚持把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实现加以统筹兼顾、不断完善有助于建立人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创造人人公平竞争、积极有为的社会环境,保障人人平等享有参与社会治理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基本权利,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自信中不断产生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持以是否为人民造福作为检验全党工作成败得失的价值思维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要求全党在工作实践中聚焦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最终又以是否为人民造福作为评判实践成效的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遵循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2]28。马克思主义讲究的是求真务实,谋幸福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是否为人民造福,最终要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观背景下考察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拥有追求和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和社会保障。坚持以为人民造福作为价值标准,要求全党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取向,全面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人民创造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为人民造福必须精准聚焦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导向,引导人民群众在劳动创造与艰苦奋斗中实现幸福人生。坚持质量互变规律,既朝着为人民造福的方向长期努力,又一步步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日积月累、滴水成河,在不懈努力中扎扎实实地成就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党要认真学习领会和掌握运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战略思维,提升自身在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中的政治领导本领,努力加强科学谋划和执行能力,确保党的各项战略决策得到正确有效的贯彻执行,战略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7-02(0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3-21(02).

责任编辑:孙 静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人民中心
新时代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认识维度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