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应用

2019-07-08李林丽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心理学辅导员

李林丽

[摘 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难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因此需要探究如何优化学生工作方法,而心理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能从根本上改善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原来存在的紧张对立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学;学生管理;高职院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140-03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始终是一大难题。辅导员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有着“简单粗暴”的弊病,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有鲜明的个性,然而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个别学生也会有极端化的倾向。这些现实情况都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应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心理学知识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应用恰好可以帮助辅导员创新工作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在学习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缺乏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往往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才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习基础差,文化知识缺乏,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来说不及本科生,而且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困难就又容易自暴自弃,缺少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又面临着专升本、自学考试等重要的学习任务,因此,帮助他们树立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业规划目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成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行为纪律上,高职院校的有些学生缺乏自制能力,组织纪律性较差。在心理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和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身心发展迅速而不平衡,一方面要求在精神上摆脱老师和家长的约束,想拥有更多自主权,另一方面又缺少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他们要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离开父母的照顾到外地求学,而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的学生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和适应性障碍。有的学生感到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曾经因为学业压力过大等因素出现过心理问题,在大学时期这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某个诱因导致心理问题的重现甚至加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遇到问题不能进行合理归因,容易抱怨社会和他人,而在面临毕业找工作或者继续升学深造等重要的人生转折时更容易感到迷茫困惑,如果没有合理的疏导宣泄途径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比如让学生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并保持良好的学风在现实中绝非易事。其实在本科院校,提高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也是一大难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合理运用点名考勤制度和奖惩措施,另一方面还需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实现,是思想工作慢慢渗透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大學生活虽然较为自由,但是学生依然要受到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依然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而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大孩子”们往往喜欢和规则“作对”。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学生是被管理者的角色。一些学生很容易把不愿意被约束管理的不满发泄到辅导员身上。然而,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制力较差,辅导员才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管理。一方面需要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以被管理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确实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密切,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心理学关注人本身的幸福感,自我价值的实现,教会人们如何去客观理性地对待环境的变化,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这些都在无形中提升着人们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是在学业上和未来的工作中有所成就,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不仅是参加过多少实践活动取得了多少证书,而更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习、实践、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心理学知识的合理运用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要,能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认知并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学知识的有效运用有利于辅导员优化工作方法

辅导员工作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而辅导员工作更多的是根据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研究其表现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和思想动向。二者都涉及与人的精神现象有关的内容,只是范围和层次不同。心理学和辅导员工作存在的本质联系决定了心理学理论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心理学理论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也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以表面效果去评判工作成绩的优劣,而是应当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人格的完善。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优化工作方法,而心理学本身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活动规律,关注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动机、能力和人格。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能让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在开展学生思想工作中也更能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规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将心理学积极有效应用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途径

(一)辅导员自身要加强理论修养,积极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要想在实践中用好这门科学,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它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辅导员来说,想在工作实践中去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就需要加强学习其相关知识。比如我院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技能知识,我系几乎所有辅导员都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课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情况,学习了如何识别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何通过咨询谈话去帮助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回归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学习培训,辅导员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能更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二)辅导员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协助有关人员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心理咨询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从1984年开始至今也有30多年,从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到逐步趋向学生个案心理咨询,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各个高校已经基本建立了相应的服务机构,在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培养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制定有关的制度来保障运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共同探索促进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已掌握的疾病案例进行分析,查找成因,进行治疗,对治疗结果加以分析研究,把握本校学生心理疾病问题呈现的特点,研究如何预防避免类似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结合心理学知识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

罗杰斯认为,在心理咨询中应以来访者为中心,在教育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心理咨询对于教育的启示是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念要取代传统教育观念。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尊重、接纳、理解、支持学生,把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巧融合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如此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2.注重个案工作方法和谈话法的应用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服务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三大主要任务。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日益表现出缺乏服务意识、工作方法单一、针对性较弱、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再是单一的“领导者”,而是逐步向多元化的角色转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借鉴个案工作法,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一方面能使學生感觉到受重视与关怀的温暖;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地实现沟通,使学生畅所欲言,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谈话法也是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对于经常旷课和迟到早退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先逐一与其谈话,了解其不能按时上课的原因。对于学习自觉性不强但是在学习上有进取目标的学生,可以帮助督促他们制订近期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学生行为异常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辅导员如果只看到表面问题而看不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难以抵达学生的心灵,难以在学生中获得真正的信任,也难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和家庭贫困学生以及感情上受到挫折的学生进行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更要斟酌谈话技巧,做到真正为学生着想,运用好心理学上的“共情”技巧,使学生感受到能够被无条件地接纳和关爱。实践证明,多次谈话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及时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引导和管理,甚至在学习上表现出较高的热情,有非常明显的进步。

3.在学生管理中尝试以鼓励、赏识为主,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

班华教授指出:组织、管理学生,不是简单地束缚、规训学生,而应当是解放、发展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坚持以生为本,探索建立柔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既需要严格的制度,还需要人性化的管理。比如,一些校纪、班规可由学生和班主任集体讨论确定,采用“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全体学生轮流值日进行检查监督的班级管理方式,强化学生会等学生机构的自我管理职能,发挥学生自治的积极作用。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辅导员要积极关注、肯定和表扬,通过正向鼓励的办法,使学生不断强化巩固好的行为,慢慢养成好的习惯。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等多种形式表扬在学习上、品德上或者社会实践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以树立正面的典型带动整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增强集体凝聚力。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大都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遇到困惑没有合理的宣泄渠道和倾诉对象。大学班集体组织又较为松散,学生课外时间较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则能增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友谊。比如在以班级为单位的知识竞赛中,学生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在比赛中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学会与人合作相处,增强集体荣誉感,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对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真正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优化教育理念,更需要适时创新工作方法。心理学和教育本就密切相关,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把心理学积极合理地应用在日常的班会、讲座和谈话中,在管理学生中以理服人,注意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特别关注少数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始终,开创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于明, 程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加强学生班级管理工作[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1-62.

[2] 刘翠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51-52.

[3] 徐丽.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途径探索[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4] 石志强,司汉武.从“学生工作”到“社会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与方法的新路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1):132-134.

[5] 张文元.把心理学融合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J].科学大众,2008(9):92.

[6] 张桂敏.在实践中摸索改进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1998(11):38.

[7] 杨雪.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4(8):106-107.

[8] 曲宁,赵楠楠.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94-96.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心理学辅导员
“没有用”的心理学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跟踪导练(二)5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