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2019-07-08姜建华

神州·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创新人才核心素养

姜建华

摘要:进行创造教育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强化学习,启发思考,诱导发问,鼓励动手,创造时空,激发想象,是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创造教育;创新人才;核心素养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结论很熟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由得反思:如何改变令人痛心的现状?我想到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想到了当今大力倡导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教育的精髓在于:呵护孩子的创造意识,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了孩子的创新人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科学的教育理论对孩子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为什么要进行创造教育

1.进行创造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1939年3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创造教育“必须以社会为学校”,让“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应当让“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应该将学校的围墙拆去,让学校与社会沟通。陶行知主张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与社会同步,为社会服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创新人才。进行创造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2.进行创造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宣称:“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并认为教师应“探讨最合理最有效之新教育原理和方法,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他意识到“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面向世界,着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与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世界”的论述不谋而合。“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进行创造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需要。

3.进行创造教育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办学如治国,眼光要远,胸襟要大。”并说“今日的孩子,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孩子。”“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这些精辟的论述与邓小平“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思想息息相通。只有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进行创造教育是教育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

二、如何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1.树立创新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每个正常人生来都有创新细胞,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它的潜能。陶行知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我们作为老师可以创新设题思路,创新答题和评价方式。

2.强化学习。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支撑点,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基石和起点。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没有努力学习的行动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很难有创造的,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会带来创造。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但又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知行合一。

3.启发思考。“灌注的教授法是最要不得的”,因为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创造潜能的发挥。我们要打破以往教师垄断教学活动的局面,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孩子的积极参与意识,鼓励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標新立异,大胆突破。只有善于思考,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创新。瓦特从水壶冒汽顶开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而推出万有引力定律……事实证明:思考是一切创造的钥匙,没有思考这把钥匙,谁也不可能打开创造之锁。

4.诱导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要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不仅求知其然,而且求知其所以然,设法让孩子变“怕问”为“爱问”,变“问得笨”为“问得巧”。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教师和孩子都要与问题相伴,与思考同行。

5.鼓励动手,陶行知先生号召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都动手的机会,确实如此,光想不做等于一句空话,创造既靠脑灵,还靠手巧,两者相辅相成,从小动手又动脑,长大才能搞创造。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理解,才一步一步地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因此,要鼓励孩子大胆动手,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6.创造时空。应当象陶行知先生教导的那样,创造一切时空,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大社会中去锻炼,让他们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为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能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思考,使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如先学后教,组织讨论,激疑问难,求异思辩等,开展各种创造性教学活动,给孩子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7.激发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孩子的想象思维。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的创造力。实践创新是孩子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孩子发展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摈弃封闭落后的应试教育,开展科学开放的创造教育,着力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创新人才核心素养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让思维“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