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敏感地区的民宿发展与设计策略
2019-07-08赵敏君胡莹
赵敏君 胡莹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民宿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通过分析对张雷主持的“莪山实践”系列项目以及深圳大鹏半岛的规划案例,总结与实现慢生活密不可分的营建民宿乡村性的策略,和生态敏感地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单体开发控制策略,并以山林间民宿为案例,提出更适合北方资源敏感地区民宿有效实现慢生活的发展与设计策略。
关键词:资源生态敏感地区;北方民宿;民宿设计;慢生活
Abstract:By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relevant literatur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homestay in China.Then taking a series of projects involved in Eshan practice that the architect Zhang Lei have been promoting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analysis of design of dapeng of shenzhen as the reference ca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sign and planing strategies of rural homestay associated with slow life and 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It further analyses several specific operational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ation when the project is confronted by 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of 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sensitive area;Northern homestay;Homestay facility design;Slow life
1 引言
現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日益增长的生活压力,使人们更加向往远离城市喧嚣、田园牧歌化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乡村民宿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其内涵也不断丰富。我国乡村民宿的大规模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地区,长假制度的推行激发了民众的旅游需求,造成了许多旅游热点地区住宿难的问题,因此2014年以来乡村民宿的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生态旅游概念的出现,将中国的乡村旅游由单纯的观光升级为综合的生活体验,也带来了更为多样的民宿发展需求[1]。
乡村民宿的蓬勃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带来了乡村的兴旺发展。①乡村民宿本质上是一种临时性的乌托邦。与一味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城市快节奏生活不同,乡村民宿让人们暂时的远离城市、亲近自然,体验一种慢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人们调养身心、舒缓压力。通过各种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的融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体验,更有利于发挥个人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很多艺术工作者愿意长时间居住在乡村的原因之一。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村落面临资本与劳动力大量流失的问题,存在空心村危机。范晓杰[2]认为民宿的发展为空心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将原有民居改造成民宿,依托原有村落生活、生产氛围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为充分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村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的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乡村振兴。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乡村民宿发展还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存在同质性强、“城市化”设计风格倾向严重等问题,导致地域建筑文化缺失。另一方面,不少乡村民宿为了避免同质化,存在主题开发过度、活动组织过滥、体验强度过高的现象,与乡村民宿追求简朴生活的内在特征相悖。因此,有必要在对乡村生态、文化资源特征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民宿体验主题策划和管控,从而确保乡村民宿的良性发展。
2 文献概述
2.1 乡村民宿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
要理解什么是乡村民宿,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是理解什么不是乡村民宿。傅嘉言[3]提出了“类城市化”民宿的概念,认为它的能满足消费者社交网络影响下快餐文化的心理感受,可以解决一部分市场需求;但这样一来,本地居民势必从乡村主体成为民宿打工客体,乡村成为资本的飞地,其内在活力很难得到体现。而乡村民宿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真实的乡村生活方式,强调乡村居民和旅游者的共同参与,能够有效的鼓励乡村居民参与民宿发展。
针对不少设计者将民宿的乡村性简单概括为形式符号或乡土材料的现象,傅嘉言等认为民宿乡村性营建的关键要素在于“在地化”的建构方式,“场所化”的整体设计、“产业化”的总体规划和“消隐化”的建筑界面等方面。刘涤宇[4]认为当代乡村的基本面貌由两部分共同构成,分别是传统风土建成环境与当代“新风土”建成环境。孙姣姣等[5]建议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来绘制旧的传统计划。
这些方向在很多实践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在“莪山实践”系列项目[6],建筑师将民宿、图书馆、书局、博物馆及相关产业联合,构建“产业化”的乡村体验网络,激发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并将经营权交给莪山本地人,真正将当地人视为乡村民宿“地方性”精神的核心[7]。此外,先锋云夕图书馆探索了现有风土建筑建构方式的微调,云夕戴家山乡土艺术酒店则是通过一种新的形式逻辑,将现存的风土建筑碎片和新加建形式碎片进行整合。
2.2 乡村民宿发展与地方生态资源特征的关系
乡村民宿的发展往往依托于地方特色生态资源,而这些地区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生态负面效应。对这些生态资源敏感地区利用方式的研究,多数侧重规划策略方面,赵勇伟[8]等将最早用于高密度城区的协调单元运用于生态敏感地区,提出有关总体规划布局和单体开发控制的策略。王莉莉[9]等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位于西安秦岭生态敏感区中的厚畛子镇规划实践,从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和总结生态敏感地区的规划策略。
分析目前的民宿发展与研究现状可发现:①我国的民宿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北方地区分布相对较少。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北方地区对民宿开发建设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理论,不少北方民宿照搬南方的设计,与地域建筑文化不协调。②北方很多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土层瘠薄、生态敏感,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生态敏感区相关研究落实到建筑设计层面的很少,结合民宿发展进行讨论的更为罕见。因此,本文拟以山东沂水县西墙峪村的情况为案例,对北方生态资源敏感区的民宿发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3 项目分析
3.1背景概况
西墙峪村位于沂水县院东头镇驻地西南9公里处,沂水县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花生、玉米、地瓜、烤烟等,畜牧业以猪、牛、羊养殖为主。西墙峪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鲁中根据地中心,有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是“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之一,该村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拥有较为丰富、传承形式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该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尤以生姜种植最为出名,山体内建有大量姜窖,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景观特色。
与沂蒙山大部分地区平地团状聚落不同,西墙峪村属于带形聚落形态。这种聚落多出现于狭长的谷地或河流沿岸等低洼处,根据聚落的形成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临沟型”和“临水型”两种形式,西墙峪村属于后者。
西墙峪最常见的院落布局形式是:以主要功能用房为主体,辅助用房散布于院落并与其围绕院落。院落西南角为厕所,并且与正屋分开,另外的辅助用房多用作牲畜饲养或是杂物储存。典型的行为动线是:进门出为“门楼”,门前布置影壁墙,作为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再往前走是被当地人称为“当天子”的院子,院子多南北向,正房在院子北侧,当地人称“堂屋”,兼有会客、起居的功能,相当于客厅。堂屋两侧的房间称为里间,里间的开间一般为一开间,年代较早的堂屋多只有东西各一间“里间”,90年代之后由于堂屋进深的加大,东西侧多各有两间“里间”。院子两侧的房屋与主屋成直角,称为东西屋,其高度传统上应低于堂屋,也多与堂屋脱开、保持一定距离,即二者之间留有“夹道”。
3.2 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西墙裕村山地丘陵多,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已经造成一定面积的“沙化”、“石漠化”,是非常典型的北方生态资源敏感地区,地块零星破碎,土地整理的区域面积一般不大,分区分片的比较多,需进行土地整理集中连片的田块比较少,很多都被丘陵山地阻挡,一般一个项目区分几个片区实施。丘陵山区这种整体性较差的特点,常常使规划设计工作量增加、难度提高。
另一方面,西墙峪村坐落于群山之中,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很难取得较大进展。利用民宿发展旅游,是增加当地人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目前,该村已有一定数量的民宿,但设计上多照搬南方类似项目,缺乏对建筑的地域性和资源敏感特征的考虑,对当地传统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西墙裕村亟需在满足资源敏感区开发要求的基础上,发扬传统地方建筑文化特色,整合特色农业文化资源,推动民宿的科学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4 资源敏感地区的民宿发展策略:慢生活+生态可持续
慢生活的实现与民宿乡村性的营建密不可分,而民宿乡村性营建的关键要素在于“在地化”的建构方式、“场所化”的总体设计、“产业化”的总体规划等方面。北方很多民宿的选址于生态敏感地区,基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民宿建设应鼓励相对集约化的发展和自给自足的产业规划。下文结合山林間民宿设计与其他相关案例,提出资源敏感地区民宿有效实现慢生活的发展与设计策略:
4.1 设计概念
4.1.1 突出农业文化特色,推动乡村社区营造
对当地生产方式的保护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体现。山林间民宿通过与场所精神高度兼容的氛围和情境建构,形成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的民宿主题空间。在空间组合上,延续当地居住建筑与生产院落结合的组合模式,通过数据调查得出西墙峪村的五种主要产业和作物类型,结合设置五种户型组合及五个主题院落,赋予五个不同的体验主题,分别是牲畜喂养、谷物培育、生姜储藏、瓜果采摘、蔬菜种植,对应着牧苑、谷苑、姜苑、瓜苑、田苑。
本地人是乡村性民宿“场所化”精神的灵魂,本地人经营民宿有助于修复原有村落际代关系,推动乡村社区营造。此外,我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民宿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当地依托互联网推广民宿要突出当地农业文化特色,比如进行网上直播特色生产活动、销售农产品来宣传民宿等。
4.1.2 完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支撑乡村产业结构转型
山林间民宿在组合模式山将居住民宿与生产院落结合,力图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生产、生活自给自足。一方面是对当地生活的延续,与场所精神高度契合的氛围和情境营造,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利用农、林业生产空间形成的生态缓冲空间,实现生态资源敏感地区可持续开发利用。
此外,山林间民宿与当地现存的乡村餐饮和革命博物馆形成互动,通过结合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教育、产品展览、生态休闲等项目,塑造“食+宿+行+娱+购+育”于一体的在地平台,让产业从“独立体”向“共同体”转变。
4.1.3 以生态修复为基础,创造北派山水意境
北方生态资源敏感地区多处于丘陵山地地区,建筑群体布局采用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模式,建筑不宜集中,而是作为斑块散布在生态基底上,以减轻周边环境生态负荷。因此,山林间民宿采用建筑与院落的组合模式。
由于丘陵地区的地质不稳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易发生断层、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为避免地质和水文的不利影响,在进行道路选线时因避开灾害多发地段。
因此山林间民宿在道路选线上,为保护当地农田水利网,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在原有山间小路的基础上,以体验北派山水意境为出发点,将各个民宿和院落的组合相连,避开周围农田,依附山地高度营造多变的的视点变化,结合周围自然景观,行走其中,高低错落,给使用者提供山林漫步的体验。
此外,北方生态资源敏感地区由于丘陵地形变化,降水量不均,通常山坡迎风面降水量大。项目在道路这些区域时通过排水沟和透水性强的铺装等措施合理组织排水。
4.2 建筑设计
4.2.1 功能构成
民宿建筑单体的平面构成及组合方式应延续当地模式,对此,山林间民宿延续了当地的院落组合模式,以主要功能用房为主体,辅助用房散布于院落并与其围绕院落,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猪圈、鸡舍功能改造成农作物展示或者加工储藏。
4.2.2 建构特色
对当地建筑营造方式的保护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山林间民宿选取居住与生产建筑分开的营造方式,生产建筑例如蔬菜大棚和院落的围墙保留生土建筑的营造方式,居住民宿采用当地常见的砖墙营造。
在北方农村地区,最常见的建构方式是生土建筑的营造方式,传统的生土建筑具有取材方便、便于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等优点,但是难以满足围护材料强度的以及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山林间民宿在其基础上增加木栅栏、麦秸、毛石等易于老化而廉价的地方材料,不定期地更换这些材料将不断激活建筑物的相关性和原始村民的生活,并融入当地环境。对乡村聚落来说,很多村民在后期使用中会对建筑进行改造与加建,使建筑随着时间的改变偏移其建成之初的状态。只有将建筑物保持在“未完工”状态,才能保持地域特征的独特性。
此外,对于生态敏感区域,建筑物的体量过大、过高或过长都不利于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对于大体量建筑物,可以通过分解体量的方式,使其更加和谐地融合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于临海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和体量,遵循海岸线或者山体的形态变化。
4.3 乡土景观
北方生态敏感区域以丘陵为主,环境脆弱,出于对生态的保护,项目选用保持水土、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和室外铺装形式。
民宿内外景观相互贯通有助于实现乡村意象的连续。山林间民宿外部景观选用当地的同收获时期植物作物,并通过“农业临时基础设施”(蔬菜大棚、姜窖、谷堆等)设置,创造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利于居住使用者体验“慢生活”。
此外,每个院落均保留了当地特色的柿子树、栗子树、枣树等,目的是延续当地老年人在家里栽种水果‘吸引孙辈的朴素情感,传承乡土环境蕴含的代际文化。
4.4 水循环系统
北方生态敏感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蒸发量大,水量补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而雨水循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在设计中采用水源与农田灌溉系统和系、建筑系统立体化设计,用自然或者透水性好的室外铺装材料取代水泥、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的使用,促进植被的自然循环。
5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分析了张雷主持的“莪山实践”系列项目,总结与慢生活的实现密不可分的民宿乡村性的营建策略。通过析深圳大鹏半岛的规划方案,归纳生态敏感地区以减小生态环境负荷为目的总体规划和单体开发策略。最终结合实际项目山林间民宿,提出适用于北方资源敏感地区民宿有效实现慢生活的发展与设计策略:
在总体规划布局方面,为体现慢生活要求的在地性可以采用互联网宣传、本地人经营的方式来进行民宿运营,并构建产业共同体的平台,避免由于多产业的不平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额外破坏。这种生产生活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为北方资源敏感地区提供生态缓冲空间的同时满足在地性的要求。在建筑群体布局上,宜采用院落加建筑组合的模式来减轻周边环境生态负荷,这种模式来源于北方块面状的建筑形态特点,满足慢生活的场所化要求。此外为体验北方山水可选用以步行为主的规划路线,避免过度交通开发对敏感环境的破坏。
在建筑设计方面,为体现北方乡村建筑在地性和生态环保要求,可保留并改进生土建筑的构造方式、选用可进行物质循环的当地构造要素。为减轻周边环境生态负荷,建筑尺度和体量控制需得到严格控制,建筑单体应进行生态设计。此外,北方地区四季分明,为创造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应保留当地植物作物,设置“农业临时基础设施”,实现内外景观相互贯通。
注释:山林间民宿获得2018首届天元杯民宿设计大赛“最佳功能奖”
参考文献:
[1]石洪凡.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的产生背景,特色定位及其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7 (12):20.
[2]范晓杰,宋佳慧,赵秀华,等.景区民宿庭院设计——以泰山风景名胜区樱桃园景区杜家庄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017 年 05):702-707.
[3]傅嘉言,贺勇,孙姣姣.浙江民宿的乡村性解析与营建策略[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2018 年 03):80-84.
[4]刘涤宇.两种原型的相遇:莪山实践的形式操作思路解析[J].时代建筑,2018 (5):84-94.
[5]孙姣姣,贺勇,孙炜玮.大陆与台湾地区民宿研究评述[J].华中建筑,2018 (2):1.
[6]张雷.桐庐莪山畲族乡先锋云夕图书馆,浙江,中国[J].世界建筑,2017 (03):101.
[7]王铠,张雷.当代乡土——云夕戴家山乡土艺术酒店畲族民宅改造[J].建筑学报,2016(03):46-47.
[8]赵勇伟,叶伟华.协调单元发展模式在生态敏感地区的运用——以深圳大鹏半岛开发为例[D].,2008.
[9]王莉莉,王英帆,崔羽.地域文化视角下生态敏感地区规划策略探析——以西安市厚畛子镇规划实践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 (12):102-10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創新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飞地式”产业工人聚集区活化研究。
作者简介:赵敏君,本科生在读,苏州科技大学;
通讯作者:胡莹,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